■ 12月30日,民航華東局印發《華東地區民航“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完善通航保障體系,做大通用航空產業,并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通用航空飛行小時實現倍增,達到30萬小時。通用航空方面,《規劃》明確完善通用機場建設布局、提升低空服務保障能力、做大做強通航服務市場、加強通航制造產業布局引導、加快提升適航審定能力、推進智慧空管建設、深化通用航空“放管服”工作等7項重點任務。
、
■ 完善通用機場建設布局
積極落實通用機場分類管理政策,引導通用機場按需建設,提升通用航空機場利用效率,形成特色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推廣“1+N”通用機場建設模式。在長三角城市群引導建設大型綜合性通用機場,疏解非樞紐功能。加強與軍方及地方政府在空中應急處置、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協同,合理布局建設直升機起降點網絡。鼓勵有條件地區建設水上機場。支持有條件的運輸機場完善通用航空功能。持續推進通用機場北斗星基導航、ADS-B、遠程塔臺等運行技術應用,按需建立通用機場儀表飛行程序和PBN運行能力。依托運輸機場航油保障網絡,提升通用機場航油供應保障,推廣應用撬裝式儲油裝置,增加通用機場供油站點建設。
■ 提升低空服務保障能力
深化低空空域改革,支持江西、安徽、浙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做好試點經驗總結和推廣。研究在各通用機場本場空域以及到周邊臨近機場的轉場航線上劃設非管制空域,劃設一批用于開展短途運輸、空中游覽等業務的固定低空飛行航線,爭取擴大低空飛行試點空域范圍,推進空域“連線成片”,爭取現有臨時空域升級為固定空域。深化現有通航服務中心和低空飛行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飛行基礎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加大航行情報服務產品供給。豐富低空氣象探測能力,推進通航機場氣象探測信息共享,試點符合實際需求的低空飛行氣象服務產品發布體系。探索構建軍警民聯合監管平臺,圍繞空域動態與使用情況進行軍民航信息互通、態勢共享,建立地區通航集約化、協同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務體系。積極鼓勵有條件的運輸機場、通用機場建設低空飛行服務站,積極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飛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 做大做強通航服務市場
鞏固提升飛行培訓、航空科普、飛行體驗、航空體育等通航優勢業務,積極拓展通航新業態。加大對航空醫療救護、偏遠地區短途運輸等社會公益類項目運營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人員、設備等關鍵要素培育,建設長三角應急救援航空聯盟等一批社會公益類通航項目示范工程。鼓勵通用航空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引導娛樂消費相結合,提供多樣化、特色化低空旅游服務產品。依托金山、杭州、南京、東營、安慶、贛州、青島等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總結各場景、各業態的試點經驗,制定針對性強、可推廣復制的適航、運行、空管等標準及準入規則,研究建立無人機行業大數據平臺,探索基于運行風險的無人機適航審定新路徑,聯合軍地有關部門開展超大型城市無人機“行業+社會”協同管理模式試點。研究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無人機應用,培育和引導無人機產業生態體系發展。
■ 加強通航制造產業布局引導
引導優化通用航空產業園布局,強化已有通航產業園的核心優勢產業,在制造、培訓、旅游、航空運動、無人機等各方面形成特色化發展態勢,避免各地產業園同質化競爭。支持江西洪都、昌飛、安徽蕪湖、浙江萬豐等通航制造發展壯大,支持先進通用航空器國際合作項目建設,鼓勵提升通航制造國際合作項目的國產化率,推進國產通用航空器在本地市場的應用推廣。
■ 加快提升適航審定能力
聚焦國產通用飛機、通用航空發動機和航電系統等核心領域,提升通用航空適航審定能力。
■ 推進智慧空管建設
加快北斗在民航的應用,推進運輸航空北斗機載設備認證工作,推進通用航空北斗機載設備裝備國產飛機,空管地面設備GNSS授時系統應用初步形成以北斗為主的局面。加快實施華東地區軍民航空域協同運行系統工程,夯實軍民深度融合基礎。推動新型氣象探測和感知設備在航空氣象上的試驗驗證,探索和推動機載氣象數據對空中顛簸、航路天氣預警預報的應用,開展航空氣象新技術應用的試驗和驗證。
■ 深化通用航空“放管服”工作
簡化通航運營行政審批流程,全面推行通航審批“一站式”,提升政務服務品質效率。完善華東通用航空服務中心平臺功能,積極拓展“互聯網+”在通航的應用領域,豐富通航服務產品供給。依托華東通航服務中心平臺,整合各通航單位力量,會同軍方和地方共享應急救援資源,探索建立軍地民一體的空中應急救援協調機制,力爭在“十四五”時期建立較為完備的空中應急救援體系。配合民航局研究制定通用航空信用評價體系,應用信用評價結果實施分類監管、精準監管,建立外部監管與企業自查相結合的安全運行監管體制,引導企業加強自我管理、誠信發展。積極適應通用航空靈活性、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特征,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原則并基于風險評估的適航審定理念,進一步簡化通用航空器適航審定流程。
來源:中國民航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