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
這次到內蒙,不是來觀沙漠、草原、北雁;而是來看
出呼和浩特市,驅車向南不到
時令已是立冬,四顧已無幾個游人塞上風寒,陰陰的天,光禿禿的樹,灰蒙蒙夾帶黃沙的天。這荒涼,這凄清,無非給我這個曾懷敬仰而去拜謁的游子增添了些許凝重!
遙想: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圣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哪知漢元帝因后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了像來,看圖召見寵幸。宮女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差,不得見漢元帝。后呼韓邪來朝,帝敕賜之。臨辭,帝召舞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帝悔之不及,追究下來,就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殺了。歷代文人多據此為文、吟詩作賦,如吳雯《明妃》:“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 杜甫《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安石《明妃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中國的皇帝,沒有幾個座得穩的,歷來“邊關”吃緊,戰爭頻仍,為保其位,打不贏,就給銀子,給糧食、布匹,送美女,以和親。李白有詩《
在眾多的和親舉措中,漢代的
有歷史為據: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之年,其間整整一百年,漢王朝與匈奴部落聯盟之間,長期處于戰爭狀態之中,而這種由雙方統治階級發動的相互掠奪的戰爭,不論誰勝誰負,對于兩族人民來說,都是災難。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拒絕和親一百年,很明白寄托在
關于王昭君,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昭君出塞后, 呼韓邪單于封其“寧胡閼氏”,與其育有一子,呼韓邪死后,王昭君欲歸漢,漢成帝命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于居次。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睦寧友好。“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遮忘于戈之役。”
這無疑是昭君的智慧和善舉。
王昭君以大義為重,忍受極大委屈,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歲的絕世佳人王昭君去世。
昭君死后,人們為其筑墓,我所見的座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
有人說,昭君出塞,是自愿的,她是高高興興赴藩的。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不合人情常理,其實昭君無論出塞,還是在匈奴生活的歲月,都是強忍內心的悲慟,個人遭遇很不幸的。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懷于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落下來,“落雁”由此得名;她的婚姻更是不幸的;丈夫死后,她曾托信給喊皇帝想歸漢未遂;據說她英靈早逝,只活到33歲……
大底是出于對
有詩云:“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凈沙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據說,在內蒙其它地方,在四川、陜西、甘肅,在
我拜謁在紀念塔前,心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