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毒物
少則為藥,多則為毒,精滿則溢,月滿則虧,大白菜雖然不是毒藥,一次吃六棵半也活不了。有毒的草木,大都是藥材,不是野菜,就是野藥,然而采摘野菜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順帶凈化心靈,自我神圣,并非為了醫治犄角旮旯兒的病癥,野菜也罷,野藥也罷,統統治不了癌癥,治不了艾滋病,治不了人致病性禽流感,也治不了先天性愚形。
野菜和野藥,唯一的區別在于,野藥有毒,吃多了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嗚呼哀哉,野菜吃得多了,至多消化不良,需要靠果丹皮、山楂片或者乳酶生調理。
終究不是毒經,挑選毒草,也大都選擇和誤食野菜有些瓜葛的種類。避免誤食毒草的方法無他,根本別吃野菜,別摘野菜,自然萬事大吉,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然而野菜癥候群之所以為癥候群,不采野菜,心神不寧,仿佛春天從未到來過,或者春天早已經走了,心里頭卻依然存有一只鬧春的野貓。本著對生命敬重和負責的精神,野菜群英譜特典刊出毒物篇,吃野菜之前,還望三思。
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毛茛科 烏頭屬
形態:具塊根,葉掌狀分裂。
毒性:有劇毒,含烏頭堿等毒素,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華中、華東、華南,生于林下。
列傳:相傳冥王哈德斯管轄的地獄中,有一只三頭看門狗。地獄看門狗以死靈為食物,異常兇猛,它的唾液灑在地面,就會生出劇毒的植物——烏頭。烏頭色澤陰暗,外形如同被惡狗吞食的亡靈的頭顱;在我國,烏頭的造型則被認為是烏鴉的頭顱。
黃花石蒜
Lycoris aurea
石蒜科 石蒜屬
形態:球莖較大,葉片較寬,外形略似水仙。
毒性:有毒,鱗莖產淀粉,但含有石蒜生物鹼,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華中、華東,生于林下、溪水畔。
列傳:又名忽地笑、鐵色箭。石蒜因為生在石縫中、球莖如蒜而得名,其中最知名的是紅花石蒜——又名曼珠沙華、彼岸花,相傳是生長在冥界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
小毛茛
Ranunculus ternatus
毛茛科 毛茛屬
形態:具塊根,三出復葉或單葉。
毒性:有毒,能造成黏膜發炎,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生于林下、潮濕草叢。
列傳:又名貓爪草,因塊根入藥、形如貓爪而得名;又因味道辛辣,亦名猴蒜。小毛茛誤食后可引起消化系統不適,但由于開花艷麗,適宜本土環境,故而被當作地被植物栽培。
老鴉瓣
Tulipa edulis
百合科 郁金香屬
形態:具球莖,葉寬線形。
毒性:有毒,鱗莖產淀粉,但含有秋水仙鹼,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華中、華東、西南,生于向陽草叢。
列傳:又名山慈姑,球莖中含有淀粉,形似慈姑。老鴉瓣隸屬于百合科郁金香屬,是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的野生郁金香。盡管有毒不能食用,但老鴉瓣可用于綠化和園藝。
酸模
Rumex acetosa
蓼科 酸模屬
形態:葉基部箭形,有膜質托葉鞘,具酸味。
毒性:有毒,含大黃素、大黃酚等毒素,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生于林下、潮濕草叢。
列傳:又名山菠菜、水牛舌頭,多吃中毒后有呈酒醉狀。市場上出售的“假菠菜”其實就是一種雜交酸模,因形似菠菜,拿來濫竽充數。相傳唐朝詩人劉禹錫,也曾把酸模當成蔓菁菜食用。盡管酸模能夠入藥,但可導致腹瀉,應慎重食用。
山萵苣
Lagedium indica
菊科 山萵苣屬
形態:具白色乳汁,葉深裂。
毒性:有毒,能造成浮腫,不可食用。
分布:全國廣泛分布,生于山坡、草叢。
列傳:又名取菜娘子,外形似苣荬菜。民間認為苣荬菜分為雌雄兩種,雄苣荬菜可食,雌苣荬菜有乳汁,不可食用。雌苣荬菜指的就是具白色乳汁的山萵苣,取菜娘子這一稱謂中的“娘子”即由白色乳汁而來。
救荒野豌豆
Vicia sativa
豆科 野豌豆屬
形態:偶數羽狀復葉,先端有卷須。
毒性:有毒,含慢性毒素,不可食用。
分布:分布于華中、華東、西南,生于草叢。
列傳:相傳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薇而食,這里的薇就是救荒野豌豆。古人認為,野豌豆的嫩葉、豆莢和種子都可食用,但近來科學家稱野豌豆含有慢性毒素,對人和牲畜都有損傷。不食周粟、只吃野豌豆的伯夷、叔齊,或許正是因為慢性中毒,一命嗚呼。
酢漿草
Oxalis corniculata
酢漿草科 酢漿草屬
形態:三枚小葉,具酸味。
毒性:有小毒,含草酸鹽及其他有機酸,不可食用。
分布:全國廣泛分布,生于草叢、荒地。
列傳:俗稱三葉草,因具有酸味,民間稱之為酸酸草,兒童喜食。但酢漿草的酸味源于草酸,草酸在人體內不易分解,會導致酸堿度失調,嚴重者可造成結石,因此應盡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