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里絕對有丑書一說,而且是自民間興盛。
其實在書法里,書法只有流派之分,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不可避免,明眼人都清楚。
世界都要多極化發展,何況一門已經沒有了實用性的“藝術”呢?
書法有兩種特性,第一種是實用性,第二種是藝術性。
書法想要生存,想要發展,就要在二者之間取舍。如張芝的今草是變傳統的章草所來,在筆法和字形上就添加了藝術性,但是到王羲之的“今草”草書,更多是以實用為主,法度這一說,到這就已經是頂尖了。
王獻之為了超越王羲之,就要另辟蹊徑,上溯張芝的藝術性,所以當時王羲之的字很受推崇,因為好看,揮發個性。
以后的書法史,也都是在保持實用性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藝術性的可能。現在看作品,手札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數抄書抄詩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發展。
但是,藝術不會出格。
因為實用性占主導位置。
在先前,書法還是實用工具的時候,是制約藝術方面發展的。
但是后來硬筆出來了,但是也沒改變書法發展,西方美學出來了,對書法的發展也沒有太大影響。因為實用性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徹底完蛋,幾乎算無翻身之地了。
民國引進西方藝術理論,但是直到七八十年代,“丑書”“流行書風”才開始盛行,這是有原因的。
書法既然分實用性和藝術性,實用性幾乎完蛋了,那只能走藝術性道路,這是必然。
因為你寫的字再公正,別人也都是硬筆字,你給別人寫封信,人家高高興興收藏起來了,然后隨手抄起硬筆寫了一篇給你發過來了,你一看連收藏的價值都沒有,這怎么行呢?
流行書風,在一段時間內確實是書協的追求,也是這點原因,田蘊章是退出了,并且大罵丑書。
但是書協現在已經不讓流行書風參國展了,這就是調整了錯誤的方向。
因為他們認清,流行書風不是全部的未來,書法還是要“與古為徒”,去學習古人。
所以現在就是一個全面學習古人的“門路”,不像古人都不能入展,雖然也有點“死門路”,但是比起流行書風,還是要好得多的。
這個組織架構決定了想兼顧多種流派是不太容易的,船大難掉頭,所以也只能傳播學古人。他們沒評流行書風,也沒撤銷江湖體飯碗,只能讓諸多流派存活。
畢竟學書法的人還是少數,隊伍不夠強大。
流行書風就是藝術性極大的蓋過實用性,所以被稱“丑”書,但是按照美學角度拋開傳統書法,是有一定價值的。
流行和傳統,雖然審美上有區別,但是在技法高度上,二者是有相似之處的。
一個懂書法的人,不喜歡流行書風,也不會批評流行書風,因為人家的技巧高度在那擺著,你跨越不過去,還得罵人家沒水平,那就有些自欺欺人了。
都是用毛筆的,都是臨帖的,只不過創作出的作品風格不同而已。
只有那些不懂的人,看不懂筆法墨法的人,才會去批評,說這“丑”,其實也正常,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也不是都必須得看懂,一個流派有一個流派的受眾。
你站的角度不一樣,自然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這就跟人一樣,不可能都是好人,如果都是好人,警察就得失業。
也不能都是健康的人,如果人人不得病,那醫生也就沒存在的價值。
世界上總的有種葡萄的,也總得有喝紅酒的,不然種出的葡萄賣給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