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是人類發明制造的代步工具,并不會說話,自然,他或歌或哭的詠嘆是無從談起的。但是我作為長年享受其服務的使用者,騎著他,與數倍速度、千百倍體量的機動車為伍穿街過巷,早已把他看作可以生命相托的親密伴侶了!對他的苦樂自然也就感同身受。
有許多年月了,他總是發出輕松歡快的笑語,但近年來,我經常聽到的卻是他滿肚子的牢騷怪話:自當今日中國從“自行車王國”全速駛向汽車社會,俺卻淪落得像人群里的底層工農一樣,不僅沒有了主人翁的自豪感,連取得公平的社會地位也希望渺茫啦!
確實,說句難聽的話,在汽車們看來,他越來越像舊上海灘權貴眼里的癟三了!所以我心里非常清楚,他現在有許多悲哀和憤怒!因此,很想站出來代他吼一嗓子!
與自行車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我從上初中學會自行車至今,已有60年騎行歷史了。
不過,早期國和家都窮,我個人并不擁有車,只是租用或借用。還記得剛學會騎車不久,家鄉第一次來了一批進口的匈牙利自行車,那真是新鮮眼饞得不得了,每回去一家惟一有售該車的最大百貨公司,都會在展臺前轉悠幾圈!那車輕巧漂亮之外,還外帶一個摩擦式微型電機,前輪轉動時,橡膠外胎上密集的細楞與之接觸,會像齒輪咬合般帶動轉子旋轉發電,讓車頭被稱為“磨電燈”的燈具發光(早期一度曾規定夜行要有照明燈具,倒不是為照路而是讓路燈暗淡下對面來車好發現你,以策安全;侯寶林相聲中就取笑過不遵守此規則而闖禍的車子)。
不過那時讀中學,車的使用頻率并不高,而且騎行的范圍、距離都很有限,與自行車的感情充其量只是朋友而非戀人。
上大學了,在繁華的大上海學習生活了五年,但騎車上街卻仍稀有。畢業前夕分配去向已定的某一天,一位即將去外地報到的上海同學,約我一起騎車到當時叫西郊公園的上海動物園,去做一次離別前的暢游,車還是他負責借的。那是我第一次從上海東北到西南斜穿鬧市中心的“長途跋涉”,來回總有幾十公里路吧。盡管車技夠嫻熟,可騎行在一些車水馬龍的路段和十字路口,心理上卻還是有些緊張的。由于當年極少機非隔離的道路,有些路上還有縱橫交錯的有軌電車軌道的凹槽,總是提心吊膽。但是那么長的路,靠兩條腿來回“轉”下來了,心里著實欣慰和快樂!
那次騎行后,買了輛舊車,直到又過去差不多十年,我才真正擁有自己的第一輛新自行車。那正是文革時期一切都需要票證的歲月,結婚還流行所謂“三轉一滴嗒”的低“奢侈”追求,其中一“轉”就是自行車;拿到稀缺的自行車票買車的激動和開心,肯定比今天貸款買汽車的人都有過之無不及。所以如今說的幸福感,真是有個閾值的,絕不是越有錢物質越豐富,就越幸福。
那時最擔心的就是車被偷;我算運氣很好的,多年之后才第一次被偷,一夜之間生活竟變得那么不便!可是買車得有票,不是鈔票而是專用的“自行車票”,只得望洋興嘆!那段時間我剛好一度調離同濟,新單位絕不會恩賜新來人以自行車票這樣的稀缺資源的;這時,一份讓我一直銘感在心的深情厚誼出現了——有一位同濟的慷慨朋友得知后,將她得到的一張女式小輪自行車票送給了我!但到指定的商店一看,只剩下幾輛加倍女人味的紅色的了,不過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回來,畢竟解了大困。后來騎這輛車老被同事嘲笑,說像馬戲團里的狗熊在表演!運氣的是不久教研室一位剛結婚的女教師,騎行一輛28吋的男車,很不舒服,提出與我換,這樣才“各得其所”地“和諧”起來。
除了騎車代步,自行車作為載人載貨的工具,也是功不可沒的。文革中下鄉勞動,與當地一群青年農民和小孩相處得水乳交融,回校后,他們來校參觀游玩,我們下鄉回訪,幾十里地,經常是自行車后座上帶一個人,互換著充當車夫和乘客!現在那兒乘地鐵都可以去了,可是估計,大概反而不會有兩人輪騎一車,你馱我帶,一路談笑風生的那種快活了吧。更難忘的是兒子、女兒,小時侯接送托兒所,也全靠它。女兒后來念中學,學區關系,重點中學在遠郊的嘉定,必須住校;開始,單位工會考慮到教職工子弟就讀不少,又要自己帶米,便每周一次派車接送;可到高中,考進的人少了,不再派車,就只好自己乘長途公交車來回。于是無論酷暑嚴冬,每個周末都是我騎車到離家最近的一個下客站等候,然后載著她回家,星期天傍晚再載著送走……。至于載貨,大件家具我都載過;現在超市購物特別是買米,更是離了他根本不行!
說這些陳年往事,無非是想說,我和自行車的感情建立,是“久經考驗”,“牢不可破”的,他的悲喜榮辱,我自然也一起體驗;對于如今他的際遇,我也就有同樣的切膚之痛——因為今不如昔,已到了其生存空間都受到威脅的地步了。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我居住的小區,一條環形干道,本是對向通行的雙車道,現硬是辟出一條道作停車位,變成只能單向行駛的單車道了,遇上不守秩序的主,逆向行駛,常常就把路堵??;而上下班時自行車擠在其中,更是險象環生。
道路的一半被車占據,有的車還無視規則堵在人行路口。
從我家窗下望,經常可以看到此等停車和車行亂象。那輛白色車大模大樣停在供人行和自行車出入的不許停車的黃叉線區域。
一保姆推著老人輪椅正要從車縫中擠過,難度何其高也!
本是宅前人行道的路面,也不得不讓位于車了。
這條路原本是小區次入口的景觀道,正對道路兩幢高層左邊稍前的一幢,就是我家;此大道直通一個人工湖的觀景平臺,已經讓出一半來給車位(不過這利用得還算合理),但不知這條狗為啥顯得有些茫然……
小區門口所在的那條街道,本來是有專門劃出的非機動車道的,但數月前,整條路忽然將一邊非機車道劃成了汽車停車位,馬上,就白日黑夜地被不知何來的私家車占滿了!公共資源就這樣劃撥給了部分人,非機專行道被擠占消失,自行車只好混行到機動車道上。左邊要顧到身后急駛而來的汽車,右邊還要警惕不被停著的車輛忽然打開門撞到——那是有案例在先的,騎車人被撞倒地,恰好被后面駛來的車輛碾壓身亡!
一側劃歸停車后,另一側又難免有隨意停靠的,某些時段就十分擁堵,而非機動車只能在機動車流中覓生活了。
這就是騎車人被擠出非機車道的日常風景。
在一些路口,還有橫向的來車,時時威脅著安全。
這種行車亂象,不僅車種雜,行車還橫沖直撞不顧紅綠燈,國外看不到,只能歸之于“中國特色”了。
令自行車為汽車讓路,上海還有更絕的,許多道路,干脆禁止自行車騎行,只招待汽車!很明顯,自行車路權的被擠壓,好像只是梳理交通的不得已之舉,但國家急于發展汽車戰略的“既定方針”才是根子。我們的城市交通管理思維,圍繞的也只有一條原則:讓汽車暢行。地面道路面積是有限的,此長彼消,自行車不被取締已是網開一面!
汽車之外,更有在環保上幾乎一無是處的摩托車,也來擠占非機車道,那可是些常常在一些次要路口連紅綠燈都不管的橫沖直撞不要命(不要自己命也不顧別人命)的主!自行車除了自己當心不斷避讓、煞停,豈有別的安全保障?
國家發展汽車拉動相關產業,從而提升經濟的戰略,大概是取得了GDP成效的,因而樂此不疲。但是,我們實在起步太晚了!這條老牌資本主義走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的老路,所有帶來的問題和他們不得已的對策,我們早已非常清楚,可是還要從頭走起;就像發展煙草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用急功近利、飲鴆止渴來形容,還有更好的褒獎詞嗎?
這是我在美國偶然路過的一處停車場,除了機場,我們哪個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時舍得留出無數片這樣面積的停車場,來為汽車社會做鋪墊?。?/strong>
汽車社會在發達國家早已千夫所指,歐洲那么多國家不僅呼吁公交優先,限制小汽車,而且從環保角度對自行車還給予特殊的重視。我們今天有些人卻還在把汽車當作國家繁榮和個人身份的象征!公務員免費或“補貼”用車帶了個好頭;女孩子談婚論嫁,開口就是有車有房。如果身為白領上下班還在擠公交,似乎是初出茅廬或沒出息的代名詞。這樣由汽車戰略帶來的價值觀,以為是總算趕上了國際水平,可是,事實上又落后一步了,汽車成災正在為許多發達國家越來越詬病甚至拋棄。
去年落幕的上海世博會,幾乎所有歐洲主要國家館,都有醒目的自行車方面的展題,丹麥館和意大利博洛尼亞館等還特地安排了自行車騎行體驗(后者恰恰是蘭博基尼名車的故鄉)。我還看到一些數據:荷蘭,官方統計擁有1500多萬輛自行車,竟超過會騎車人的總數!看來是有人上班之外,另有一輛專為運動的山地車吧?
這是我在俄羅斯圣彼得堡遇到的一位騎著運動自行車的年輕人,看到難得的路邊階梯地形,在作跳躍練習,就在冬宮廣場邊上。
還有一組數字,35%的丹麥人都會騎著自行車上下班,這一出行方式在荷蘭是32%,英國30%,德國28%,唯許多國人崇拜的美國才只有1%。許多人用歐洲國家都很小來解釋,似乎美國才有可比性;這是說不通的,我們說的是上下班,中國中小城市與歐洲規模差不多,街道還更寬闊;并不是要從上海到新疆的騎車旅行,才和國家大小有關!
這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看到的一位孤獨的自行車騎行者,請注意,他是在人行橫道上過街,這說明原來他正是騎行在人行道上的(那里人行道極少行人),機非完全分開。
倒也看到國內一些城市“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努力,之所以在發展兩字頭上加引號,是因為,那更像點綴風景。沒有路網配套、沒有遍地借還的車站、沒有方便使用的管理系統,“公共自行車”不就是比畫餅好不到哪兒去的玩意兒嗎?所以有的“秀”過一陣,就無疾而終了。
人家又是怎樣在“玩”的呢?據說巴黎公共自行車年票29歐元,作為比較,低收入人群月工資約3000~4000歐元,扣除個稅也在2000左右,也就是說1.5%的純低收入月工資,就可以支付年費了。大部分十字路口都有還取的自行車站,加上其50歐元的地鐵月票以及四通八達的線路,就構成了一個從家門到工作場所、不用私家汽車,既便利、又快捷、更環保的公交系統。說實在的,這也是我心中理想的大城市公共交通景象——密布而均衡的地鐵網站,從家門騎車或步行十分、一刻鐘可達,換乘地鐵到工作地點附近站點后,再步行或借助公共自行車,便可快捷抵達工作場所;地面再有快速專用道上行駛的公交大巴作為補充,學童有校車接送,私家車不必用于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學……,而更多地用于長途的出行,大宗的購物……等等。噪音、廢氣污染嚴重的摩托車,則應像張家港那樣,從城市道路上消失。(這是多年前的見聞了,不知現在是否還堅持著,我那時真羨慕張家港城市的安靜清爽啊?。?/font>
不過,如果,一切仍以發展小轎車為中心來思維,上述理想一定是可笑的“幻想”。曾見到過一位有著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頭銜的教授的言論,認為汽車成為城市污染源的原因,只是因為汽車開不快,而開不快,是因為自行車等占了道!因為它們妨礙了汽車,使它只能以時速20公里左右的低速行駛,這時消耗的能源最多、排放的尾氣最多……。貌似正確科學的理論,只是邏輯推論——自行車反而才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禍首”——實在讓人笑不出來!如果以此驚世駭俗的邏輯,來警示政府,趕快像丹麥那樣開辟單獨的自行車快速專用道,我不認為其言論有何不當;但顯然他完全是站在為汽車高速暢行立場上來獻策的,眼里只有汽車,從未想過小汽車本身的問題,自行車出行就根本不可能入其法眼,哪會去從反面關心,恰恰是汽車擠壓了本該是最綠色的自行車的權利呢!
汽車快速,少費力的好處,我豈能不知,如今工作、生活也常享用著,但并不心安理得。其實早在1958年“體育大躍進”時,本人就學會開摩托車了,還拿到了所謂“初級摩托車運動員證書”,當時就想過何時能像西方一樣,開上汽車才好呢——汽車不也一樣的油門、剎車、排擋,掌握并不難。多年前,有同窗兼同事第一個吃螃蟹擁有汽車時,不少人都來問我,你為什么不買?好像我該是趕這時髦的不二人選。殊不知我討厭摩托,對自駕汽車也并無興趣——難得用車,經濟上和乘出租完全沒法比,而且料定會有開車難、停車難的一天,直到你開個車,總要火冒三丈大傷元氣為止;花錢買煩惱,實在犯不著。倒不如騎自行車,悠哉游哉,對個人,代步又健身,對世界還為環保做出貢獻,多好!然而眼下看來過于樂觀而一廂情愿了,汽車是會奪走他的生存權的……
上海前兩月正在舉行大規模的汽車展,人山人海,據說可比美世博會中國館的擁擠。這說明政府的價值導向絲毫不想改變,汽車也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生活追求目標。歐洲式的自行車天堂日子,中國在過去曾經低標準地粗放擁有過,但在今日,大概不會再來了。我只能指望還能陪著我的“老坦克”座駕,繼續發些牢騷,不要到哪一天,他牢騷也不能發了,那就只好像我一樣退休啦。
給我這騎行了十多年的座駕留個影吧!坐墊怎么塑料袋纏頭裹腦,如此一付破爛、邋遢、凄涼的模樣?其實并非傷殘損壞,而是偷懶的“化裝術”:一是可引肖小之徒嫌惡以防偷,二是能在停車行列里一眼辨認。
最后,要向擁有汽車人士打個招呼,這篇文字,絲毫沒有冒犯諸位的意思,你們開車絕對沒有錯,是國家沒有準備好讓你們舒坦開車的條件,才是我要指責的。至于綠色環保的自行車之夢,其實我早已被樓下路口堵車的喇叭聲鬧醒許多年了,再說這些只是為郁悶的自行車透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