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意味著從這一刻起,我國載人航天的重點將由載人飛船轉向建造空間實驗室和未來空間站。神十成為通向我國未來空間站計劃的重要里程碑。現有空間站是什么樣的?我國未來的空間站又是什么樣子?本報逐一為您揭秘。
□揭秘中國未來空間站 2015年建造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根據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掌握載人航天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研制、成功發射和順利回收載人航天器的國家。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與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的關鍵技術,實施空間實驗室工程。
第三步,2015年以后建造20噸級的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神舟十號任務還處于第二步當中。據介紹,現在交會對接任務如此重,因為它是將來空間站建造必須掌握的技術。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火箭可以一次性把空間站打上去,即使能行,效率也不高,未來空間站的多個艙都是在在軌組裝基礎上完成建造的。
根據規劃,中國空間站工程將在2020年前后完成組建、建造。
廢氣廢液要循環利用 減少地面供給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此前接受采訪時介紹,空間站是一個很復雜的航天器,我國現在初步的計劃,空間站有三個艙段,要運行十年的壽命,技術上的挑戰相當大。
空間站需要有效地補給,代價非常高,因此需要采用再生的方式,追求最高效的可循環的途徑。比如人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都要能夠處理,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地面補給。
周建平坦言,有很多的技術,是我們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的,現在還不掌握的。所以在空間站之前還會有空間實驗室階段,用來驗證這些技術。
據介紹,驗證了這些關鍵技術以后,我國會首先發射空間站的核心艙,所謂核心艙,它能夠提供空間站的控制、供電,包括環境控制、生命保障,數據管理等等。作為控制中樞來管理整個空間站。然后再相繼發射兩個實驗艙,這三個艙是20噸級的艙,在太空近地軌道上對這三個艙進行對接組裝,最后構成一個丁字形、T字形的空間站。
空間站建成以后,一方面是具有航天大國或者強國的象征性意義,另一方面,從經濟上、整個科學研究上也要賦予其獨特的性能,使其物有所值。
據介紹,空間站建成后,駐站人員的交替、實驗設備的更換和所需物資包括生活用品的供給,都將由神舟號系列飛船承擔。
飛船升空后將與空間站上的專設裝置進行對接,實現站船聯袂飛行。待完成任務后,飛船能夠脫離空間站單獨返回地面。
由于每組駐站航天員只能搭乘運送自己進站的飛船脫離空間站,站上又不能斷人,即必須等到下一組航天員進站完成工作交接后方能離站,所以站上至少要設置兩個飛船對接口,始終有1艘飛船與空間站聯體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