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巨星,有人說是國際級別的影星,有人說一呼百應的歌星。但小編認為上述人等都不是,真正是的巨星,應該是讓同一領域的所有對手和同事衷心欽佩,其研究進展能直接牽動所在領域所有人的神經,并且能夠在其工作研究的領域流芳千古的人。這樣的人,生前可能不為人知,始終默默無聞,但其死后,必然驚動寰宇。2017年12月6日中午12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同志因病于逝世,享年89歲。高院士可謂是中國國防領域的巨星,但許多人卻不知道他。
高伯龍院士原籍廣西岑溪市,出生于廣西南寧市,1951年從清華大學畢業。自1975年起,高伯龍一直在國防科技大學從事激光陀螺研制。激光陀螺究竟有多重要呢?大家都知道CPU對計算機及其系統的絕對重要性,激光陀螺就相當于自主導航系統中的“CPU”。它能夠使火箭、導彈、飛機、艦船等運動載體不依賴于外部導航信息,且不受各類通訊系統的限制,實現精確定位、精確控制和精確打擊。可以說,激光陀螺是大國利器中的關鍵性核心技術。截至今天,世界上僅有中國等少數國家能夠掌握其研制和生產。
我國的激光陀螺的研制最早是源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兩張小紙片。1960年,美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陀螺儀,使美國的飛機、衛星和武器裝備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錢學森立即建議國防科技大學,開展激光陀螺研究,并將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交給了學校領導。學校迅速組建由高伯龍等人攻關團隊,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激光陀螺研制。激光陀螺研制集成了電、機、光、算等眾多高難技術,涉及極低損耗鍍膜、超高精度拋光、裝配總成等尖端工藝材料技術,綜合了一個國家工業科技最高端水平。同時起步該項目研究的國外許多科研機構,因為技術性困難,紛紛中止了研制工作,以當時我國國內的科研條件與工藝水平,這項研究難度堪比登天。
高伯龍懷著堅持不懈,不能給國家留下空白的態度,帶領團隊,分工負責,他主攻難度最大的激光陀螺基本理論,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率先突破,1978年制成了激光陀螺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等,為激光陀螺實物研究奠定理論和實驗基礎。之后,高伯龍帶領其團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敬業精神,1994年11月,我國第一個環形激光器順利通過國家鑒定,研制成功。至今,我國激光陀螺技術已經連續攻關30多年,滿足了我國航空、航天、航海和軍隊和國防的信息化建設的急迫需要。1997年,高伯龍以其卓著的功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高老與世長辭,但他的精神卻活在我們心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