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盟軍在法國登陸后,美軍以一個傘兵師、兩個裝甲師加上整個第6集團軍的兵力,組成了一支戰斗力極強的作戰部隊。這支部隊斜插法軍戰線,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掩護一支被稱為“阿爾索斯”的諜報隊。這支諜報隊的主要目的是搶奪德國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并將他們安全地帶回美國。
1939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接受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開始了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工作。然而,美國人開始越來越擔心德國在核物理學方面的能力,德國的科學家哈恩、海森堡等人與愛因斯坦齊名,再加上整個歐洲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人完全可以研制出原子彈。為搞清德國核武器研究的進展情況,1943年底,美國陸軍成立了一個代號“阿爾索斯”的特殊諜報隊,并制定了三項作戰任務:一是抓捕德國核物理學家;二是奪取德國人手中的鈾金屬及礦石;三是借機破壞德國可能用于原子彈計劃的一切工業設施。
經過近兩年的運作,“阿爾索斯”終于查明海森堡等其他20多名物理學家的住址。1945年5月2日,“阿爾索斯”秘密進入德國烏爾費爾德鎮,至此,“阿爾索斯”諜報隊成功地將二十幾個德國核物理學家一一抓獲。二戰結束后,通過這種形式被“阿爾索斯”“搶”過來的各國科學家近千名,這些科學家對美國原子物理學、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學科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戰末美蘇人才之爭 美國從馬桶中搶走德國科學家
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在1945年3月已是行將崩潰,盟軍從東西兩面占領了德國大部分領土。在最后的勝利即將來臨之際,美蘇兩國意識到,德國在科學領域有許多項目領先于其他國家,德國科學家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誰能擁有他們,誰就會得到長遠的回報。同時,戰后兩大陣營的形成不可避免,誰占有這筆財富,誰將在軍事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于是,在對德軍事進攻的同時,美蘇兩國間爭奪德國科學家的斗爭也悄然展開。
美國政府對爭奪德國科學家異常重視,指示軍方成立了多達14個科技情報分隊,在美軍占領的德國領土上展開搜尋工作。這些科技情報分隊分別來自海軍和陸軍,他們相互獨立,四處出擊。
然而,希特勒對科學家以及科研資料的控制十分嚴密,他下令在盟軍先頭部隊到達前,將所有科研場所、科研設備以及相關文件銷毀,科學家則尋找適當的地方隱藏起來。
美軍第一步兵師1945年3月18日開進萊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匆忙銷毀他們正在試驗的新式武器的相關資料和文件。他們將這些絕密的材料撕碎,放進抽水馬桶用水沖走??墒牵幸粋€馬桶壞掉了,碎紙片沒有被水沖走。此時,美軍的坦克已經逼近波恩大學,科學家們來不及處理這些殘留的紙片就紛紛逃離。一個負責守衛波恩大學的波蘭籍衛兵發現了馬桶中的碎紙片,他將它們全部掏出,交給了隨后到來的美軍士兵。
美國情報人員把這些碎紙片小心翼翼地晾干,并拼接在一起,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劃摘要和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文件,它由德國研究委員會規劃局的負責人弗利茲·奧森伯格在過去的五年中精心匯編而成,價值極大,美國人稱其為“奧森伯格名單”。這份名單為美國趕在前蘇聯之前找到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戰爭期間,希特勒在德國中部的哈爾茨山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兵工廠。在面臨失敗之際,他把大量科學家集中于此,改進噴氣式戰機的發動機,并準備批量生產重達13噸的V-2導彈,以做最后的頑抗。當1945年4月盟軍摧毀這個地下兵工廠時,發現其中的科學家已經逃離一空,隱藏在圖林根地區的三百萬人口當中。
美國駐巴黎的軍械技術情報機構指揮官霍爾格·塔夫脫1945年5月27日接到美軍總部命令,從圖林根地區搜尋所有科學家,并將他們帶往美國。圖林根地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要找到這些科學家猶如大海撈針,并且這一地區劃歸蘇軍占領,一個月后蘇軍將到達這里。然而,執行這一任務的美軍少校羅伯特·斯達弗想到了“奧森伯格名單”,他率領科技情報分隊,按照名單,開始了艱苦的尋找。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斯達弗找到了一百多名科學家,并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們同意前往美國。最終,在蘇軍占領這一地區前六小時,斯達弗將這些科學家轉移到了美軍占領區。
在圖林根地區找到的一百多名德國科學家1945年9月被運到美國。此后,又有大量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運往美國,人數遠遠超過前往前蘇聯的德國科學家。
這些德國科學家在此后幾十年中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為將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核能科學研究、航天科學發展等方面,德國科學家的貢獻最大,他們使美國科技遠遠領先于世界,為確立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