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勰(音同“協”),北魏孝文帝的六弟,幫助孝文帝致力于國家政務改革。孝文帝歷史上廣受好評,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中華漢文化得以保存發展,孝文帝發揮了巨大作用(詳見文章: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04/09/67511278_896582323.shtml)。
元勰性情恬淡樸實,不樂于追逐權勢利益,深受孝文帝的重用和信任。
孝文帝去世后,其兒子宣武帝登基,不顧元勰幾次要求隱退,依舊留用他。元勰也依然夙夜在公、盡職盡責,輔佐宣武帝。
就是這樣一個任勞任怨、與世無爭、也不拉幫結派的人,遇到小人高肇,最后被宣武帝賜毒酒,含冤而死。
高肇為什么陷害元勰呢?
就因為宣武帝在于皇后死后,想冊立高貴妃為皇后,元勰一再勸諫不可以。這個高貴妃是高肇的侄女,做妃子時就爭寵,嫉妒于皇后。彼時,高肇權傾朝野,于皇后也是死的不明不白,所以元勰一再勸阻。
高肇因此對元勰心生怨恨,多次在宣武帝面前進讒言誣陷元勰,但宣武帝剛開始沒有聽信。
見宣武帝不相信,高肇就聯合其他人一起誣陷元勰謀反,并找人做假證,最后宣武帝就信了。找個理由把元勰招進宮里,元勰當時被賜死的情形也相當慘烈。《資治通鑒》有詳細的記載:
”宣武帝下詔命元勰和高陽王元雍、廣陽王元嘉、清河王元懌、廣平王元懷、高肇一同赴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產,因此他再三辭謝不去赴宴。中使連續不斷前來宣召,元勰迫不得已,只能和李氏訣別,之后登車而去,從東被門進入,經過小橋,拉車的牛不肯向前走,打了它許久依舊不肯向前邁步,又有使者指責元勰來遲了,因此只能將牛解開,用人拉著車進去。
宴會在宮內舉行,到了晚間,眾人都喝醉了,宣武帝命令他們各自尋找方便之處休息。沒過多久,元珍率領武土將毒酒送來,元勰說:“我沒有犯罪,希望能再見皇上一面,死而無憾!
元珍說:“皇上怎么可以再見到呢?”元勰說:“皇上圣明,不應當無緣無故地殺我,請求和來誣陷我的人當面對質!”武士用刀環打元勰,元勰大聲叫喊:“冤枉啊!蒼天啊!我如此忠誠反倒被殺!”
武士繼續打他,元勰只好喝下毒酒,武士上前將元勰殺死,天亮以后,用褥子將尸首裹住用車送至他的府第,宣稱大王因為飲酒過量而死去。李妃嚎啕大哭,高聲喊道:“高肇扭曲事實,枉殺好人,若是老天有靈你如何能得到善終呢?”
宣武帝在東堂對元勰進行悼念,贈官及葬禮全都優厚,追加等級。朝廷內的大小官員,全都喪氣感嘆,路上的男女都哭著說:“高令公枉殺賢能的彭城王。”自此朝中上下對高肇越發怨恨了。“
元勰要背景有背景,是皇帝的叔叔;要能力有能力,孝文帝就特別看重他處理事情的才能;性格也好,待人接物無不適度。就是這樣一個全能的人,也無法避開小人,最終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