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法
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度,尚能損人,況藥之專以治病,而可不講乎!”
01
煎藥器皿
煎藥器皿首選砂鍋,首先砂鍋不會和藥物發生反應,其次砂鍋煎出來的藥氣厚味濃,藥效更佳。使用砂鍋需注意,剛用砂鍋煎完藥物后,鍋體高熱,此時不要馬上用涼水沖洗,因為溫差太大,砂鍋很容易裂口損壞。
另外,我們也推薦選用不銹鋼的器皿,一則不銹鋼不會和藥物發生反應,二是不銹鋼堅固耐用,所以現在大型藥廠都是用不銹鋼制造藥材。切忌用鐵制品煎煮藥物。諸如首烏,熟地等藥物都是不能碰鐵器的。
02
煎藥用水和加水量
清代醫家程國彭在批評煎藥的錯誤時說:“煎藥誤,水不潔,油湯人藥必嘔噦,嘔噦之時病轉增,任是名醫審不決。煎藥誤,水頻添,藥爐沸起又加些,氣輕力減何能效,桿怪醫家主見偏。'
煎藥用水務必保證潔凈,自來水或者礦泉水、純凈水都可以。中藥不需要沖洗,直接加水浸泡30分鐘。不要加熱水,熱水會使葛根,茯苓等含有淀粉的藥物表面凝固而影響藥效的滲出。
加水量以浮起質地輕的藥物沒過藥物質地沉底的藥物為度。一般藥物都需要煎煮兩次,二煎的加水量略少于一煎,以剛好沒過藥物為度。
03
煎煮的火力
一般藥物常規流程,先用武火煮沸,此時計時,用文火煮,一煎15分鐘,二煎20分鐘。煎煮過程中不要頻繁開蓋,以減少揮發性藥物的損失。
解表攻下藥物煎煮時間酌情減少5分鐘,即一煎10分鐘,二煎15分鐘。滋補類藥物則增加煎煮時間,使藥汁濃厚,一煎25分鐘,二煎30分鐘。
不易煎出的藥物或者特殊藥物,如龍骨,牡蠣,附子,需要先煎30-60分鐘。揮發性藥物,如薄荷,羌活,白蔻仁等需要后下,具體操作是先將藥物用水打濕浸潤,然后在一煎的最后5分鐘放入。
04
特殊煎煮注意事項
加酒
酒辛溫行氣血,氣滯血瘀的患者,醫家處方中多有用酒。如炙甘草湯,方中用酒。
清代著名醫家柯琴說:“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則良.”
現在多選用15度左右的黃酒,用水酒一起浸泡藥物,然后煎煮。煎煮的過程中,酒精會自然揮發,所以最后煎煮的湯藥中并無多少酒精。
加蜜或飴糖
蜜,性甘平,益氣,補中,止痛,解百毒。
飴糖,即麥芽糖,性甘溫,補虛,止渴。
所以,一些特殊的藥物需要加蜜調和解毒,如烏頭,甘遂。體質虛弱的患者處方中會酌加甘味藥。飴糖是把藥物煎煮過濾好后,放入藥湯中融化。蜂蜜是和個別藥物(如烏頭)同煎,然后把煎好的蜜再放進過濾好的湯藥中融化。
包煎
一些有絨毛的藥會刺激喉嚨,需要放進無紡布袋里包煎,如旋復花,枇杷葉。一些容易糊鍋的藥,也需要包煎,如車前子。
另煎:名貴藥材,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單獨另煎。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都需要切成小片另煎1-2小時,以最大程度的煎出其有效成分。
溶化
粘性大,容易溶出的藥物,如果與其他藥同煎,容易糊鍋,并且阻礙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需要在藥液煎煮過濾好之后,趁熱加入溶化。如飴糖,生雞子黃。
烊化
膠質類藥物,粘性大,易糊鍋,單獨加水不易溶出,一般加少量黃酒,文火加熱,均勻攪拌,使之溶化,這個過程取名“烊化”。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
浸泡
含有揮發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或者取其氣的藥物,多用開水或者藥液趁熱浸泡。如藏紅花,肉桂粉。比如張仲景的大黃瀉心湯,就是黃連,黃芩,大黃三味藥,開水浸泡服用。
清代名醫王旭高說:“此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
沖服
某些藥物,直接沖服即可,如三七粉,芒硝,白芨粉,琥珀粉,朱砂粉。另如五苓散,原方要求米湯沖服。
煮散
煮散就是把藥材打成粗粉再煎煮,這樣操作使得藥物均勻分散,藥材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多,藥物有效成分溶出更有效率。煮散法既可以節約藥材,又可以增加藥效。唐末宋元時期,藥物資源匱乏,所以當時的藥物多用煮散法,《合劑局方》里記錄的多為散劑就是一例。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防風通圣散。
《傷寒總病論》里說:“唐自安史之亂、藩鎮跋邕,至于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艱難,谷方草藥,鮮有交通,故醫家用藥以湯為煮散。'
經過歷代醫家的臨證實踐證明了煮散法是行之有效的。用煮散法,將藥物粉碎如綠豆大小最好,如太粗則藥效成分不易煎出,太細則煎后藥汁成糊狀,過濾及服用都不方便。
煮散法,和普通煎藥法一樣。共煎兩次,每次20分鐘。加水量500毫升左右,第二次加水量少于頭煎,煎好后,過濾去渣,將兩煎藥液合并服用。
服藥法
清代醫家程匡彭在指出病人服藥的錯誤時說:“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后飯前皆有道。”
徐靈胎曾治毛姓老翁,年屆八旬,素有痰喘之疾,因勞累而發作,俯于幾案不能平臥已經有7日,舉家驚惶。徐診后曰:此上實下虛之證,用清肺消痰飲送下人參小塊一錢,2劑而愈。毛翁曰:徐(靈胎)君學問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參切塊之法,則“以此炫奇耳。”后過年余,病又復發,照前方加人參入煎,喘逆愈甚。復請徐氏再診,告以用去年之方而病加重。徐問:莫非以人參和人藥中耶?答:然。徐仍以人參作塊煎之,亦2劑而愈。徐解釋曰:“蓋下虛固當補,但痰火在上,補必增盛。唯作塊則參性未發,而清肺之藥已得力,過腹中而參性始發,病自獲痊。”
同樣的藥物,不同的服用方法,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可見服藥方法的重要性是絕不可輕視的。
01
服藥溫度
服藥溫度分為冷服和溫服。冷服一般為30度左右,溫服溫度一般為50度左右。一般的藥物多為溫服,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如香薷這味藥熱服很容易導致嘔吐,所以有香薷的藥物需要冷服。還有陰陽格局,本寒標熱的患者,處方多是溫熱劑,如果趁熱服用,病人服藥入口即吐,這時就需要熱藥冷服,或者先含服生姜少許,再服藥物,因為生姜為止嘔之佳藥。
02
服藥時間
病在上焦,飯后半小時服用最好。吃完飯,再服用藥物,藥物可以停留在胃上口,使得藥效更好的發揮作用。所以有刺激性的藥物和五官咽喉、呼吸道疾病,宜在飯后服用。
攻下利尿,治療下焦疾病的藥,空腹和飯前服用。
定時發作的疾病,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如定時發熱,定時出汗,定時疼痛的疾病。
安眠藥物在午后和睡前服用效果更好。
急癥重癥不拘時間,抓緊服藥。
03
服藥頻率和數量
成人的服藥頻率和數量推薦是一天三次,每次200毫升。服藥困難者和嬰孩視具體情況酌情減量。一歲以內的嬰孩服用量為成人的六分之一。另外,由于嬰兒皮膚細嫩,3歲以內的嬰孩可煎湯泡澡,通過皮膚吸收藥效。
藥效有一個接續的過程,一天一次和一天兩次的服藥間隔太長,藥效無法接續,使得病情改善延遲。外感發燒中風等疾病,服用次數可增加為一天4-5次,高燒不退者,需要每隔2小時服用一次。
孫思邈在中風方劑【續命散】中批注:“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處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孫思邈說自己中風后,一天里就服用了四劑續命散,而且連服十天十夜,白天晚上都不間斷,十天后中風痊愈。由此可見,服藥頻率對療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病急癥更是要增加服藥的頻率和數量。
所以,清代名醫徐靈胎明確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END
作者:王蔣,字衡瑄,80后中醫,帶你領略中醫的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