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其實是在試圖保護自己。你內心的情緒系統在盡力地保護你,就像是你的皮膚、你的淋巴、你的白細胞、你的免疫系統一樣,它們在保護你。我們知道過敏的時候很痛苦,我們也都知道過敏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同樣的道理,情緒內耗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揭示7大情緒背后的邏輯
快樂
很多人忽視了快樂,認為快樂不屬于情緒。其實快樂構成了所有積極情緒的基礎,包括幸福、滿足、幸運、感激、愉悅、愜意等等。積極的情緒也是情緒的一部分,所以由此看來情緒并不是“全壞”的東西。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快樂。快樂背后的邏輯就是個體愿望的實現,也是一個目標狀態。快樂是實現目標后的結果,快樂也是目標狀態的完結。當我們因為實現目標而快樂時,這種快樂很快會消失,因為我們失去了(完成了)目標。
?
憤怒
憤怒是基本情緒之一,是個體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狀態。當我們站在自我中心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我們理所當然認為別人應該滿足我們的需求。當我們回到家,就會有豐盛的飯菜;當我們生病時,就會有人噓寒問暖;當我們需要喝水時,就會有人端一杯水過來。可是現實世界并不是以我們為中心,我們想要滿足內心的需求,就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憤怒背后的邏輯就是:你不要把別人當成工具了,你需要尊重別人。只有學會尊重別人,你才能夠走向成長。
恐懼
恐懼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是個體面臨危險時的本能反應。當個體對外界信息加工之后,如果意識到有危險時,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當然,在這個認知加工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偏差,但是歸根結底恐懼都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的。恐懼背后的邏輯就是,幫助我們逃離危險的環境。當你預感到危險的時候,不要無動于衷。要去分析并且理解這種恐懼感的來源,這意味著你不得不去關注被你忽視的現實問題。由此來看,恐懼情緒在背后推著你走向成長。
?
悲傷
悲傷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是個體面臨分別、失去時候的反應。當個體內心所依賴的事物離自己而去時,內心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悲傷的邏輯就是,它在不斷提醒個體:“沒有人會永遠陪在你的身邊”。當我們失戀的時候,會感到悲傷。悲傷的意義在于,沒有事物會永遠地陪在我們身邊。因此,在我們人生大部分時間里,需要學會照顧自己、學會獨自生活。同時,我們需要珍惜每個來到我們身邊的人。他們不會永遠在我們身邊,但是只要他們來到我們身邊時,就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他們。
?
依戀
與悲傷相對應的就是依戀,是一種情感的寄托。當我們信任某人的時候,某人的存在就是我們的情感慰藉。他們能夠理解我們內心的痛苦,給我們以精神上的撫慰;他們能夠幫我們思考問題,指引人生的方向。人與人建立關系的內在動力,就是人們的依戀需求。雖然人與人不能永遠在一起,但是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互相滿足了內心的依戀需求。依戀背后的邏輯就是,我們并不孤獨。當然,有很多不安全依戀類型,也是諸多心理問題的根源。
?
焦慮
焦慮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是個體與他人、與環境不斷磨合的反應。焦慮總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不要把它當成不好的事情。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磨合。所謂磨合就是了解對方,看一下對方有多少程度上值得信任。當我們對他人感到信任、對環境感到信任、對自己感到信任的時候,焦慮就會得到緩解;克服內心的不信任感是一種基本能力,是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的方面。焦慮背后的邏輯就是,你需要給自己、給他人多一些信任。
?
抑郁
抑郁是每個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是個體情緒長期得不到理解的反應。陷入抑郁的人總認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盡管事實上的確如此,可是我們很難要求別人理解我們。對抑郁者來說,最大程度的理解自己,是走出抑郁的關鍵。理解自己,就像是母親理解嬰兒的痛苦那樣;理解自己,就是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抑郁背后的邏輯就是,給自己多一些理解,讓自己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以上七種情緒,每一種情緒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引導我們走向成長。它們從來不是我們的敵人,自始至終都是我們的朋友。
總而言之,無論你內心深陷何種情緒內耗,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保護、一種支持、一種成長。學會處理你內心的情緒,思考緩解內心痛苦的方式,是走向成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