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做事態度無非兩個方面,一個是事:大小,難易、有意思沒意思、關乎自己利益程度的不同;另一個是人:道德、性格、知識乃至地位處境的差別。
為了方便說明問題,我們不妨把問題簡化,就是不考慮人的差別,而只把目光聚焦到事情的差別上,看看我們對不同的事應該抱定一個什么樣的態度。
首先,要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
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就是決不看輕小事,一點也不馬虎,一點也不敷衍,這樣就有可能把小事做好。把小事做好了,特別是把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好了,那么這些小事就可能積聚成大事,發展成大事。
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列文虎克,年輕時不過是代爾夫特市政廳的看門人,但他沒事時就愛磨制透鏡。要說磨制透鏡的方法并不神秘,只不過需要超級的仔細和耐心罷了。
由于列文虎克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一磨就是60年,故而他磨制的透鏡之優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人。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放大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1702年,他被巴黎科學院授為院士。
其次,要把容易的事當成困難的事來做。
世界上許多事情都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說寫詩,幾乎誰都會吟幾句順口溜或者打油詩,所以,不少人都以為寫詩不難。其實詩要寫好,那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唐朝詩人盧延讓在《苦吟》中說:“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意思是,莫提作詩的苦衷,再沒有比作詩更難的事了。每次斟酌得當一個字,往往捻斷數根胡子。
也許你會說,他的水平差。那么詩圣杜甫寫詩是不是就信手拈來?也不是。有杜甫的詩為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就是說,杜甫是把別人認為容易的事當成困難的事,戰術上很重視,所以他成功了。
第三,要把沒意思的事當成有意思的事來做。
做一件事有意思沒意思,通常是興趣使然。有興趣了就有意思,沒興趣了就沒意思。可是,有句俗話叫“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試想,有那么多客觀限制,一個人哪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所以,有時候這興趣也得自我培養,就是把沒意思的事情當作有意思的事情去做。
吳冠中先生青年時代考入浙大電機科,由于偶然一次參觀畫展,便來了一個“華麗轉身”,踏入藝術之門。但他后來以魯迅為偶像,想搞文學,常常稱自己“誤入藝途”,遺憾終生。但是遺憾歸遺憾,他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藝術之中,依然非常努力,非常認真,最終一樣成了大師。
第四,要把利人利國的事情當成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來做。
這么說,有人認為好笑:都市場經濟了,還在講空頭政治。其實,我不講什么大道理,我只是說,一個人不能只有私利。如果你看到哪里的自來水龍頭沒關,你會心痛;哪里路上有一塊西瓜皮,你會考慮到它可能成為過路人的隱患,于是你彎了一下腰,動了一下手,不過是順手而為,那就顯示了你的素質。
就像孟夫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為人畢竟是社會的人。只有關心集體、關心國家,關心別人的人才會被大家所接受、所歡迎。
第五,要把大事當成小事來做。
大事和小事的關系有時候還真難說清楚。前面說了,不要看輕小事,有時候會小河溝里翻船,這叫戰術上重視;而另一方面,也不必把大事看得過于神秘,這叫戰略上藐視。
老子認為,只有不把大事太當回事才能將它做好,遠大的目標都要從當前無數的細微的小事做起。所以,飯要一口一口吃,書要一本一本讀。只有一磚一磚、一層一層地壘,才有萬丈高樓。
為什么我把這一條最后說?這是因為,一個人只有學會了前面所說的做小事、做易事、做沒意思的事、做有利于他人和國家的事,才有資格做大事。
我想,一個人具備了如此做事五態度,那他離成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