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無虛進補
補法乃中醫八大治療方法之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維護陰陽平衡的大法,即補法適用于具有虛證的人。如果一個人根本不屬虛證,而是實證,那就完全不需用什么補藥。無虛進補,往往適得其反。
之二:補不對證
“虛則補之”,但虛證亦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或某一臟腑之虛的不同。倘若不加辨證,或辨證失誤,診斷不明,可造成補而不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如顴紅升火、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舌紅無苔的陰虛火旺者,應選用生地、玄參、麥冬、龜板、鱉甲等滋陰藥物,或誤用了鹿茸等壯陽藥,好比火上加油,促使陰虛癥狀更加明顯。
再如,對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畏寒怕冷、下痢清谷、舌質淡嫩的陽虛內寒者,宜用鹿茸、蓯蓉、仙茅、肉桂等溫陽藥物。但若服用生地等滋陰藥,則無異于雪上加霜,進一步損傷陽氣。
之三:不重調理
一些久病體弱的老年人,因脾胃虛消化差,如不事調理,一味投補,使補品不能吸收,反而導致胃呆厭食,脘腹脹滿,惡心嘔吐。
所以對脾胃虛弱、運化失健者,在滋補藥中應增加健脾開胃藥物,尤其是久虛之人脾胃功能常弱,用補藥時更應顧及脾胃。
一旦出現厭食,脘腹作脹較重者,應暫停滋補藥,先調理好腸胃再服。
之四:用藥不當
藥性不明,選藥不精,或用量過大,使機體難以接受,而出現不良反應。
如人參、黃芪、炙甘草等補氣藥,性多壅滯,服用過量會產生頭暈頭漲、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久服人參還會出現人參中毒綜合征。
又如熟地、阿膠、鱉甲、龜板等養血滋陰藥多黏膩,服用過多有呆脾胃之弊,導致胸悶納呆。
再如,鹿茸、黃狗腎、肉桂等壯陽藥物多溫燥,服用過量則可助火傷陰,出現升火煩躁、陽強不倒、血壓升高等癥狀。尤其是婦女、兒童和年老體衰者,更不可隨意濫補。
如婦女過食人參、阿膠等藥后,會引起月經不調;兒童過食人參蜂王漿等補品后,會出現性早熟現象;老年男性過食牛鞭等壯陽藥,會導致身熱、鼻衄等。
之五:體質差異
由于人體的體質存在著個體差異,對藥物的敏感性、反應性不一樣,即使按照常規劑量對證進補,有些人也會出現一些副反應。對此,可以根據所用補藥及其副反應情況適當服用一些藥物來糾正。如對服補氣藥后出現胸悶納呆癥狀,可配合陳皮等可行氣的藥物或者食物。
此外,亦可用食補來代替藥補,常會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