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中,課程建設是主要途徑。課程專家崔允漷教授曾這樣描述課程:通俗地說,課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用“課”的方式,規范、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簡單地說,課程是專業化的設計、安排兒童學習機會的過程,以促進兒童更好的學習;專業地說,課程是一種通過教師、方案、學生三者互動以實現教育意義的專業活動。其實質是一致性解決好四個問題,即目標、內容、實施、評價。
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依據學校教育目標制定的學生各種活動的總體計劃,就其狹義來說是指一門學科的各種活動總體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限、課內和課外活動。
一.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指南
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主要通過課程落地,學校課程建設必須以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為指導。
1.辦學理念。
“立人有品、立業有成;實踐體驗教育,收獲幸福人生”是我校的辦學理念
(1)“立人有品”指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良好的品質、高雅的品位。
品德主要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品質主要包括自信、自理、堅韌、勇敢、進取、勤奮、負責、自制、寬容、合作;品位主要包括優雅、得體、豁達、愛心、尚美、從容、幽默、擔當、書香、境界。
(2)“立業有成”指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成功。
(3)實踐體驗教育,收獲幸福人生。指學生通過以自主、體驗為特征的教育實現發展,收獲幸福人生,具體包括在管理領域以自我管理為核心、在德育領域以自我教育為核心、在教學領域以自主學習為核心。
2.辦學目標。
(1)學生目標:一三三五。
“一”即一個幸福人;“三”即具有科學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即優秀三品(品德、品質、品位)、“五”即實現五個發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發展、體驗發展、可持續發展)。
(2)教師目標:“四有”幸福教師,即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幸福教師。
(3)學校:五個一中,即現代一中、活力一中、和諧一中、品牌一中、幸福一中。
二.課程目標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方向
1.總體目標
指導學生了解幸福內涵及表現;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生活應具有的正確價值基礎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追求個人幸福的信心、勇氣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指引學生形成關心他人幸福的態度;培育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幸福開發區的情懷;提高學生為社會謀幸福的意識;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追求個人、他人、社會、人類的幸福提供生態保障;培養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為國之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為世界人民謀幸福的意識,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一定的基礎。
2.具體目標
(1)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奠定基礎。
(2)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能夠對幸福體驗和幸福表現做出正確判斷。
(3)培養學生幸福發展應具有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做到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4)引導學生敢于追求、善于追求正確的幸福;能夠克服不良誘惑。
(5)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時,不妨礙他人幸福,積極幫助他人實現幸福。
(6)培育學生熱愛開發區、建設幸福開發區的情懷;了解開發區的歷史和開發區取得的偉大成就,積極宣傳開發區,為幸福開發區建設建言獻策。
(7)提高學生關心社會、奉獻社會、為社會謀幸福的意識和能力。
(8)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培養學生節約、環保的意識和習慣。
(9)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使學生具有熱愛國家的情感,報效國家的志向,在實踐中能夠為國家做出奉獻。
(10)引導學生面向世界,為全人類謀發展、謀幸福;使學生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及建設要求,認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初中階段的基礎。
上述課程目標是學校“體驗幸福人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方向。
三.課程內容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重點
“體驗幸福人生”課程體系包括三個領域、五大活動、六大課程。
1.“三個領域”指以自我管理為核心的管理領域、以自我教育為核心的德育領域、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學習領域。
2.“五大活動”指研學旅行活動、社團活動、“國際月”活動、六節活動、體驗日活動。
“六節”活動指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君子節、職業體驗節;“體驗日”活動包括包容日、微笑日、感恩日、合作日、自主日、愛心日、環保日、健康日、禮儀日、夢想日;“國際月”活動指選擇與我國聯系較多的國家作為綜合實踐課研究的主題和“國際月”社團活動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面向全體學生,“國際月”社團活動面向有興趣的部分學生。
3.建立以“人文學院、國學院、科學院、生命教育院、管理學院、實踐學院”六大課程領域為縱軸,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文化基礎課程、自主發展課程、社會參與課程三大課程類型為橫軸的課程網絡體系。涵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班本課程、社團等多元課程。
(1)文化基礎課程。
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做到開齊開全國家課程、認真落實地方課程,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2)自主發展課程。
自主發展課程涵蓋“人文類、科學類、生命教育類、國學類、管理類、實踐類”六大類別,包括校本課程、班本課程和社團活動。
校本課程分為一般課程、規范課程、精品課程三個層次。一般課程有電影欣賞課程、閱讀課程、講座課程、會議課程、主題教育課程、節點教育課程、節日教育課程;規范課程有小小作家、演講與朗讀、課本劇、蛋彩畫、紙藝、布貼畫、民族舞、合唱、武術、跆拳道等;精品課程有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君子節、職業體驗節。
班本課程指每個班級的特色項目,現有突出的班本課程有初一(10)班的紐扣畫課程和初二(6)班的“雛燕飛國學書法”課程。
社團有棋藝、扎染、書法、文學、合唱、樂器、繪畫、舞蹈、科技、花樣跳繩、籃球、排球、羽毛球、網頁制作、平面制作等。
(3)社會參與課程。
社會參與課程有職業體驗活動、研學旅行活動、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等。
四.課程實施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關鍵
1.學校成立校長任組長的課程領導小組,負責學校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體系的研發、課程方案的編制、課程的實施、課程評價等工作。
2.出臺《開發區一中“體驗幸福人生”課程綱要》,并以此指導學校課程實施。
3.分類指導各類課程。
(1)國家課程校本化。國家課程做到從課程理念、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模式、課堂評價等方面體現學校實際,體現學校特色。
(2)校本課程規范化。校本課程中的一般課程做到有計劃、有活動;規范課程做到有目標、有內容、有實施、有評價;精品課程做到規范+特色。
(3)班本課程個性化。班本課程做到每班一個項目,每班一個特色。
4.學校從人、財、物等方面統籌安排,加強管理,確保各類課程順利實施。
五.課程評價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保障
1.評價課程目標是否科學
(1)看課程目標是否符合黨的教育方針
(2)看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辦學理念
(3)看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2.評價課程內容是否合理
(1)看課程內容與教育目的的關聯度
(2)看課程內容是否具有時代性
(3)看課程內容是否全面
3.評價課程實施是否可行
(1)看課程方案是否實施
(2)看課程方案實施到什么程度
(3)看課程方案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是否需要改進、怎樣改進等
4.評價課程結果是否有效
(1)看課程目標達成度
(2)看課程目標之外的收獲情況
5. 評價堅持評價主體多元 、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手段多媒、評價時間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