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來鄱陽湖越冬的珍稀候鳥高達幾十萬只,今年冬天引人關注的是,一些白鶴、天鵝等冬候鳥不在湖里過冬,而是選擇了離湖較遠的農田、藕塘里面覓食棲息。“藕遇白鶴”引發不少游客和護鳥志愿者的關注和參與。利用農田、藕塘供白鶴覓食是出于無奈還是護鳥創新?“人鳥共家園”的美好愿景需要怎樣的制度保障?請聽新聞廣角:《“藕遇白鶴”是喜是憂》。
每年冬季,鄱陽湖都會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觀鳥,而今年許多鳥類愛好者和攝影家卻蹲守在濱湖農田里觀鳥。南昌市新建區昌邑、上饒市余干縣康山、鄱陽湖長山島等地的農田里,特別是南昌高新區的五星墾殖場的藕田里觀鳥十分火爆。這到底是喜是憂呢?南昌大學王文娟博士:
(出錄音)“其實在鄱陽湖,直到最近兩年,白鶴在自然生境里的數量是急劇下降的,同時人工生境里,主要是稻田還有藕塘,它的白鶴數量是增加的。這個現象給我們一個提示,白鶴是越來越依賴人為生境的,另外它的食性正在發生著變化?!?/strong>
近年來,鄱陽湖水位變化太大,導致根莖、苦草類食物短缺,魚類也在減少,而幸運的是,人類聚集的農田里面的食物還是相對比較豐富。然而,成群的候鳥來到農田里給當地農民帶來很大的苦惱,南昌五星墾殖場去年幾千畝農田就損失慘重。南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局長楊安:
(出錄音)“五星(農場)往我那里打報告是每年都打,這幾年累計下來,它的損失可能有近千萬,這些農民為了保護候鳥,他既不敢去獵捕,也不敢去驅趕,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它吃掉?!?/strong>
當地本來打算廢棄這些藕田,南昌野生動物協會的一個民間組織和全國愛鳥攝影協會的人今年通過眾籌的辦法,籌資200多萬,才保護住了這片藕田。正是有了這片藕田,今年冬天,僅存3500只左右的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來了1000多只,占到了三分之一,引起世人矚目。從浙江來的一位攝影愛好者:
(出錄音)“在過去,我們想拍白鶴很難,那么像這種場景的話,說實話是第一次看到,很震撼?!?/strong>
上饒市余干縣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雷小勇說,2015年以后,鄱陽湖東岸康山墾殖場內也發現白鶴在稻田覓食,數量逐漸增加。
(出錄音)“在我們的農田里面最先發現的時候有兩三百只白鶴,也是很驚訝,在稻田里面,慢慢地的多起來了,有一次最多的時候,我點了,三個種群,有1300多只。”
“藕田、稻田里遇白鶴”是個美麗的景象,也打出了我省生態旅游的名片,引爆了今年這個冬季的旅游,但也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由于目前只有在政府設立的保護區里才有生態補償和管理人員,而農民和農場的莊稼、稻田里則沒有。是從保障上補償,還是從民間組織上引導?今年冬季,南昌五星墾殖場的候鳥保護小區運作較為成功,專家認為可以鼓勵更多的民間組織和國際組織來保護候鳥。省水利廳張榮峰調研員:
(出錄音)“一個要形成社會力量參與的保護機制,既要起到保護的成效,又不至于形成亂象,要防止有人、特別是企業打著保護的名義搞開發,破壞了生態?!?/strong>
這次南昌五星墾殖場候鳥保護小區對觀鳥人員每人每天200元的收費,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南昌大學王文娟博士認為,從根本上解決“人鳥爭食”這個問題,還需要政府牽頭管理。
(出錄音)“首先要建議由政府去負責管理這個藕塘,婺源有藍喉噪鹛,然后在繁殖地也是建立了保護小區,跟這個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們的保護小區不是說由NGO來管理的,它是由婺源縣林業局在管的,管的比較好。由政府出面去管的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土地的問題呀、資金的問題呀等等。”
完善鄱陽湖以外的農田和濕地的生態補償機制也是當務之急。南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局長楊安說,現在這方面還沒有相關的立法。
(出錄音)“濕地補償,我們提到的就是說,一直在說我們省里面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沒有相關的給予補助,以前我們南昌高新區,它是本身沒有劃到環湖這一塊去,或者說我們濕地的表現并不在大家的視野里面。”
省生態學會秘書長戴年華建議,根據候鳥棲息的變化,政府可以重新規劃候鳥保護小區,把重點的濕地和農田保護起來,適當開發一些生態旅游,建設人鳥和諧的美好家園。
(出錄音)“新生事物出來了,肯定是個摸索的過程,我們政府或我們其他的,或者我們科研力量要馬上給予他們一些幫助,讓它慢慢的規范化,對鳥類的影響也小,對當地老百姓也帶來好處。”
各位聽眾,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白鶴、天鵝等珍稀候鳥越來越多轉移到鄱陽湖以外的農田里覓食棲息,這給候鳥保護帶來了難題。希望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能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上多想點辦法,讓保護白鶴與維護周邊村民利益相得益彰,讓候鳥資源與我們和諧共生。
(結束曲)感謝收聽本期《新聞廣角》,本期內容由江西臺記者龔小娟、李先、劉樂明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