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部電視非常的有名,那就是大長今,大長今講的是韓國的故事,其實中醫在我國也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上也有非常多的人,也有著非常多的名醫,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扁鵲華佗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中醫中的一個術語,它叫做遲脈,那么究竟什么是遲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脈象是中醫臨床診斷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學習脈診的難度又是業界所公認的,就連脈學的開山祖師王叔和也發出“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嘆。
要學好脈學,不背一些脈訣怎么行?然而古今脈訣以歌訣體裁寫成,猶怪世夐文隱,年移代革,其中隱藏的深意并非淺學所能窺造,因此,詳細注解、翻譯、闡發脈訣,對于后學者大有裨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細細學習遲(陰)脈象,相信小編,本篇內容一點都不難懂,快學起來——
遲脈一般屬于陰證,脈象的頻率比正常脈搏的一息四至要低,脈搏的起落極為緩慢,在一呼一吸之間僅有三次。
遲,有緩慢之意。遲脈是指脈率較慢,低于正常。但遲脈亦可見于常人,在常人中某些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體質健壯的青壯年人可見到遲脈,是健康的表現。但病理性的遲脈多見于寒證。人身氣血之所以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氣尤其是腎陽的溫煦和推動。而寒性凝滯,一旦陰寒之邪侵入經脈,損遏陽氣,即可致氣血凝滯而行緩;或陽氣虛衰,推動無力,可致血運不暢而遲緩。故《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薄?span>難經·九難》曰:“遲則為寒?!?span>李中梓曰:“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平,若一息三至,則遲而不及也。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脈之至數愈遲,則證之陰寒益甚矣?!?/p>
主病遲脈主臟,其病為寒。左寸遲者,心痛停凝。遲在左關,癥①結攣筋②。左尺得遲,腎虛便濁,女子不月③。右寸遲者,肺寒痰積。遲在右關,胃傷冷物。右尺得遲,臟寒泄瀉,小腹冷痛。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
遲脈的出現,一般見于五臟的病變,其病的性質多屬寒證。左寸脈遲,多為寒邪結聚在上焦部位,血行凝滯故心胸疼痛;左關脈遲,屬寒邪凝滯于中焦,出現癥積、筋攣等癥;左尺脈遲,屬腎陽虛命門火衰,小便渾濁不清,女子月經消失;右寸脈遲,亦屬寒結上焦,肺寒痰積;右關脈遲,屬寒邪傷胃。右尺脈遲,屬臟寒引起的泄瀉,可致小腹冷痛。
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于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于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征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九難》曰:“遲者,臟也?!庇衷唬骸斑t則為寒?!薄秱摗芬嘣唬骸斑t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澀:指澀脈,脈搏往來應指不流利的一種脈象。脈遲而有力主實寒積滯,遲而無力為虛寒之象。如果是脈遲而浮多主表寒證,脈遲而沉多主里寒證。脈遲而不流暢,為寒凝血少;脈遲而緩慢,主濕滯寒凝。
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遲云陽伏而又無力,豈非虛寒。浮則表之候也,沉則里之候也,兼遲而為寒可必。血得熱則行,濕得熱則散,遲乃寒象,何以養營而燥濕乎。按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緩則為虛脈。至于緩脈,絕不相類。夫緩以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
學習中醫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不僅要熟悉各種各樣的草藥,要明白各種各樣的病癥,而且還要能夠達到望聞問切,其中的切就是切脈了,我們要熟知各種不同的脈象,并且指導不同的脈象,所針對的疾病可能有哪些種,所以想學好中醫真的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