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君為大家整理了八年級上冊期末考試試卷~這次帶來的是江蘇卷。大家視情況做哦~
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
江蘇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下列估測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A.早上升旗時放一遍國歌時間約4min
B.洗澡水的適宜溫度為60℃
C.教室課桌的高度800mm
D.中學生跑完50m用時約3s
2.如圖所示,在學校組織的迎“青奧”活動中,小明進行了擊鼓表演,他時重時輕地敲擊鼓面,這樣做主要改變了鼓聲的
響度 B.音調 C.音色 D.速度
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葉上露珠慢慢變小
C.秋天,枝頭掛滿白霜
D.嚴冬,冰雕逐漸變小
4.關于光現象,下列關聯錯誤的是
A.影子的形成﹣﹣光沿直線傳播
B.縹緲不定的海市蜃樓﹣﹣光的反射
C.“老花眼”戴“老花鏡”﹣﹣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D.朗朗夜空的星光閃爍﹣﹣光的折射
5.小亮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幣,后退到某處眼睛剛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學慢慢往碗中倒水時,小明在該處又看到硬幣.這種現象可以用下列哪個光路圖來解釋?
A. B.
C. D.
6.如圖所示為一傾斜的平面鏡,當你走向平面鏡時,下列描述符合事實的是
A.像與你的連線與鏡面始終垂直
B.鏡中的像將遠離你
C.通過平面鏡觀察到的視野不變
D.鏡中的像變大
7.如圖是海波的熔化圖象,從圖象中獲得的信息正確的是
A.海波的沸點是48℃
B.海波在BC段放出了熱量
C.海波在溫度為48℃時一定是液態
D.6min時海波開始熔化
8.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當燭焰位于距離凸透鏡一倍焦距內時,人眼觀察到燭焰成像的情形是圖中的
A. B.
C. D.
9.小燕同學在做“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屏調試到如圖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現清晰的像(未畫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凸透鏡焦距可能為20cm
B.屏上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C.焟燭燃燒變短,屏上像的位置會上移
D.取走光屏,人眼仍可在某些位置看到像
10.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時同向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錯誤的是
A.前10s內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
B.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乙車到達600m處所用時間一定超過25s
D.甲、乙兩車在40s內的平均速度相同
11.課外小實驗活動中,小明將盛滿水的圓柱形透明玻璃杯貼近物理課本,透過玻璃杯觀察書上的小丑圖片(圓圈中的小丑圖片與課本中的小丑圖片實際大小相等),如圖所示,他所看到的虛像是圖中的
A. B. C. D.12.一輛長30m的大型平板車,在勻速通過70m長的大橋時,所用時間是10s,它以同樣的速度通過另一座橋,用了20s的時間,那么這座橋的長度是
A.140m B.170m C.200m D.230m
二.填空題(本題共10小題,每空1分,共32分)
13.同學們聽到老師說話的聲音,是通過傳播的;發出較強聲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蠟焰跳舞”,說明聲波具有;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聲音“震耳欲聾”,這是指它的很大.
14.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現彩虹,這屬于光的現象,我們通常讓一束太陽光通過一種光學元件來研究此現象,如圖.圖中方框內的光學元件是,實驗中,位于光屏處以外(選填“a”或“b”)的光能使溫度計示數明顯升高,光屏上呈現的紅、綠、三種色光稱為光的三原色.
15.納米技術是指納米尺度內的科學技術,我國的該項科學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納米是很小的長度單位,1nm=cm.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大約只有7×10﹣2mm,合μm.
16.壺里的水燒開以后,壺嘴上方冒出一團團“白氣”,“白氣”的實質是,它是由熱水上方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形成的.小明仔細觀察發現靠近壺嘴的地方白氣少,遠處白氣多,這是,“白氣”進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氣中,發生現象,看不見“白氣”.
17.根據上表所提供的數據(1標準大氣壓下)可知:
(1)80℃的酒精是態;
(2)從青蒿這種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時,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這是因為乙醚的低(乙醚的凝固點為﹣114℃,乙醚的沸點為35℃);當乙醚沸騰后,繼續加熱,乙醚的溫度(選填“會”或“不會”)升高,避免由于溫度高而破壞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過程中能否用酒精溫度計來測量溫度?(選填“能”或“不能”).
物質 | 凝固點/℃ | 沸點/℃ |
酒精 | ﹣117 | 78 |
水銀 | ﹣39 | 357 |
(3)體溫計能準確到0.1℃,這是因為.
A.體溫計長度短 B.體溫計測量范圍小 C.體溫計的玻璃管內徑小,靈敏度高.
18.陽光下看到一朵花是紅色的,是因為這朵花反射光;透過藍色的玻璃看這朵花,則這朵花呈現色;通過光亮的瓷磚地面看到了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其實是吊燈的(填“虛”或“實”)像.如果吊燈到地面的距離是6m,則像到吊燈的距離為m.
19.如圖所示,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需將一端用半透明薄紙蒙好的圓筒插入易拉罐中,為了便于更清楚觀察像,應在圓筒的(填“A”或“B”)端是蒙上半透明薄紙.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觀察儀觀察靜物時,移動圓筒位置,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距離,則光屏上像將(選填“變大且變亮”、“變小且變亮”、“變大且變暗”、“變小且變暗”或“不變”).
20.如圖所示為光由空氣向玻璃傳播的情況,由圖可知,界面是(PQ/MN),它的側是玻璃(左/右/上/下);折射光線是,折射角是度,入射角是度.
21.兩支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分別置于如圖所示的位置,光屏上C、D兩處會得到清晰(縮小/等大/放大)的燭焰的像,生活中的光學器件(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就是利用這一成像規律工作的.如用一不透明的厚紙板擋住A處的燭焰,在光屏上(C/D)處仍能得到一個清晰的像.
22.小明一家雙休日駕車外出郊游,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小明同學觀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盤如圖甲所示,此時汽車的行駛速度為,汽車行駛了半個小時后,表盤的示數如圖乙所示,那么這段時間內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
三、解答題(本題共9小題,共44分.解答31題時應有公式和解題過程)
23.按照題目要求作圖:
(1)如圖甲,光源A發出一束光經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點處形成一個光斑,作出其光路圖.
(2)圖乙中,a、b是從點光源S發出的、經透鏡折射后的兩條光線,在圖中完成光路并標出點光源S和像的位置.
24.如圖所示為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圖A中機械秒表的示數是;圖B中被測物體的長度是cm.
25.如圖是兩位同學做“觀察水的沸騰”和“海波熔化”的實驗裝置.
(1)圖甲是小明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實驗時,應先固定A、B中的鐵圈;當水溫升到90℃時,每隔l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直到水沸騰5min后停止讀數,部分數據記錄如下表.某次數據沒有記錄,當時溫度計示數如圖所示,請將漏填的數據填在表格內.根據數據及實驗現象分析可知,此燒杯中水沸騰時不僅溫度要達到℃,同時還必須.小明還注意到,冬天在煤氣灶上燒菜的時候,火焰熄滅前、后一瞬間會出現如圖乙A、B所示的兩種情景,你可以確定(A/B)圖是火焰熄滅后瞬間的圖片.
時間/min | O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水的溫度/℃ | 90 | 92 | 94 | 98 | 98 | 98 | 98 | 98 |
(2)在做“海波熔化”的實驗時,小華采用如圖丙的實驗裝置.將裝有海波的大試管放入上面實驗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燈,溫度計(圖丙)A和B分別測量海波和燒杯中熱水的溫度.根據兩個溫度計的示數,繪制出了海波和熱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丁).由圖象可知,在第8min時,大試管內的海波處于(選填“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將(選填“繼續”或“停止”).
26.如圖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裝置.
(1)把一可沿ON折疊的白色硬紙板放置在平面鏡上,使一束光緊貼硬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在紙板上描出入射光線AO和反射光線OB,并測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變光的入射角度,重復上述實驗步驟.這樣做的目的是研究.
(2)硬紙板放在平面鏡上時,要保持與鏡面.
(3)將一束光貼著紙板A沿AO射到O點,若將紙板B向前或向后折,觀察紙板B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這樣做的目的是探究.
(4)將紙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將一束光貼著紙板B沿BO射到O點,反射光將沿圖中的OA方向射出,這說明光在反射時,.
27.如圖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A處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當蠟燭移動到A′處時,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夠豎直,將對實驗產生的影響是:.
(4)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28.“蜻蜓點水”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某同學在研究蜻蜓運動的過程中,獲得三張圖所示的蜻蜓點水產生的水波俯視圖片.該圖片記錄了在一定時間內蜻蜓連續三次點水過程中激起的波紋,已知水的傳播是勻速運動.根據圖中弦的形狀和分布可知蜻蜓當時向右飛行的是圖,且三圖中表示蜻蜓飛行速度比水波傳播的速度小的是圖.
29.某同學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點實驗.如圖是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的光路.實驗中發現,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通過實驗還得到如下數據:
(1)分析表中的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3° | 22.1° | 35.4° | 40.9° |
①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將同時發生和現象;
②該同學根據上述實驗中的發現和結論②總結出了光的折射特點: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且折射角(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到水面時,折射角等于零.
(2)請你對該同學通過上述探究實驗得出光的折射特點的過程作出評價.
是否存在不足?答:;請簡要說明理由:.
30.在某次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做實驗甲,鏡面垂直于陽光,在透鏡下面放上白紙(紙面與鏡面平行),測出透鏡與白紙間距s/cm與對應的白紙被烤焦的時間t/min,繪出圖線乙,可判斷該透鏡的焦距f 為cm;
(2)實驗前要調整燭焰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3)為了方便觀察光屏上的像,光屏應選用較(選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圖丙所示,用該凸透鏡做成像實驗,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8cm的位置,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光屏上得到清晰的(選填“放大”或“縮小”)倒立的實像,(“照相機”/“投影儀”)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圖所示的位置(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蠟燭的像.
(5)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變,把蠟燭向左移動一小段距離時,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應該在凸透鏡和蠟燭之間放置一個焦距適當的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才能實現.(選填“近視”或“遠視”)眼就是利用這種透鏡矯正的.
31.如圖甲為云龍山隧道口安裝的“距離傳感器”發出和接收超聲波檢測汽車速度的示意圖.
(1)假設超聲波的速度為300m/s,某次檢測車速時,傳感器發出至接收超聲波信號用了0.8s,超聲波信號遇到汽車時,汽車與傳感器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米?
(2)如果將距離傳感器與計算機連接,可以將物體運動的距離(s)﹣時間(t)圖象顯示在計算機的屏幕上.利用傳感器測得某一汽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的距離(s)﹣時間(t)圖象如圖乙所示,請在圖丙中畫出汽車運動的速度(v)﹣時間(t)圖象.
(3)汽車以圖示速度勻速駛向隧道入口,距離隧道入口600m處司機開始鳴笛示警,笛聲持續時間2s.那么,坐在隧道口值班房的工人聽到這段笛聲持續時間為s.
16小水珠;液化;壺里的水燒開以后,在壺嘴附近由于溫度比較高,水蒸氣不會液化,仍是氣態,所以看不到“白氣”;汽化
17(1)氣;(2)沸點;不會;能;(3)C
18 紅;黑;虛;12
19 A;變大且變暗
20 MN;右;OB;30;60
21 縮小;照相機;C
22 80km/h;80km/h
23解:(1)先通過水面作出點B的對稱點B′,連接A′B′交水面于點O,連接AO、BO,AO為入射光線,OB為反射光線,過入射點O作出法線,再根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2)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經過另一側的焦點,經過光心的光線方向不發生改變,兩條入射光線的交點,即點光源的位置,如圖所示:
(3)先過反射點O垂直水面作出法線,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右側的空氣中畫出入射光線,方向指向入射點,然后再根據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畫出折射光線,如圖所示:
24 32s;1.90
25(1)98;繼續吸熱;(2)A;固液共存態;停止
26 (1)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反射光線的位置有什么規律);(2)垂直;(3)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4)光路是可逆的
27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28乙;丙
29 (1)①反射;折射;②增大;小于;(2)是;應該換用其他透明介質再做此實驗,這樣得出的結論將更具有普遍性
30 (1)12;(2)成像在光屏中央;(3)粗糙;(4)放大;投影儀;能;(5)凹透鏡;近視.
31 解:
s=vt=×300m/s×0.8s=120m,(2)在乙圖中,物體運動3s時,通過路程為90m.根據速度公式,可得
v===30m/s則物體的v﹣t圖象為:
(3)車鳴笛時到人的距離:s′=600m,
笛聲從開始發出到人所用的時間:t′==≈1.8s,人聽到的笛聲持續時間:t″=t﹣1.8s=2s﹣1.8s=0.2s.
答:(1)汽車與傳感器之間的距離是120m;(2)如上圖;(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