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我帶了兩套能扛得住霜凍的衣服(有一套半沒有用上),其實就是為自己內心向往的秋色而備的。欣賞那樣的秋色,一定得穿上那樣的衣服。
在銀川的三天頗讓人失望。城市里的太陽明媚熱烈地凌空普照,城市里的綠植郁郁蔥蔥,根本看不到秋的蹤跡。
到景區,蘆葦也是蓊蓊郁郁的,仿佛不知秋之已至。正如帶著我自駕旅行的老頭,依然熱衷于驅車長途跋涉,不知疲倦一樣。
柳樹的葉子也是綠色的,仔細看因為沒精打采而顯得稀疏。正如本人雖然也是興致盎然地追隨老頭子奔波,其實已經感到力不從心一樣。
莫非這就是寧夏當下的入秋氣象?這可不是我想看到的秋色。因為心有不甘,在銀川市出出進進的路上,我特別留心路邊的樹木,在它們身上尋找秋色。
坐在車上縱觀路邊樹木,一天天顏色在悄悄地變化,在綠植的間隙里,偶爾飄過一樹黃色,讓人激動不已。
我發現,同一棵樹上的葉子,昨天看才幾片黃葉,今天看到某一條細枝上的葉子都黃了,一棵樹上綠葉襯著一枝金黃,別有韻味。
通常,靠路邊的一側樹葉都是綠色的,葉子變黃的樹在路邊樹的外側,是不是它們在外圍承受著更多的冷風,因此入秋也快一步呢?
原來,秋是這樣一步一步來到的。從一片樹葉到另一片樹葉,從一條樹枝到整棵樹的樹枝,從一棵樹到一排樹……
亦如人生之秋,從第一根白發到一片白發,從第一道細紋到越來越多的皺紋。那不緊不慢的步伐,是讓生命作好充分的迎接秋的準備。
秋也是有方向地到來的,在風口的樹木先染上秋色,亦如經歷滄桑的人先變得成熟。那份靜美,是時間與經歷共同描繪出來的。
隨著我們在寧夏旅行的深入,所見的秋色越來越濃。
在青銅峽百塔寺,我們看到山腳下兩方蓮池里片片枯荷,看到了“留下枯荷聽雨聲”的秋思。
在中衛市沙坡頭,我們看到了一排黃燦燦的白蠟樹,看到了“滿庭黃葉正秋風”的秋境。
在固原市過六盤山隧道前,我們看到了云霧籠罩下漫山遍野的七彩錦繡的草木,看到了“層林盡染”的秋畫。
從固原到銀川的路上,我們飽覽了一路雨中的紅葉、黃葉,看到了“天氣晚來秋”的秋意……
秋色是動人的,無論眼前有怎樣的風雨、未來有怎樣的嚴寒,這一段,必須燦爛地大美一場。亦如所有歷經炎涼卻依然內心溫潤的人一樣。
何處覓秋?在路邊、在山上、在水中,還在一顆向往的心里,在很多不朽的詩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