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影院觀看電影《芳華》之前,好友提醒我帶上手帕,說是怕我看的會哭,入場時我特意備了紙巾。看到結尾處,別人都紛紛起身離座,我坐在那里有一小會兒動彈不得,說不清心里面是什么滋味。出場后,老頭說:你準備好了紙巾,好像并沒有哭啊。我說:是有幾次熱淚盈眶,若早幾年看這場電影,會哭的稀里嘩啦,現在有時也難過,可哭不出來了,已經過了會為命運而哭的年齡了。老頭說,是不是感到那些(電影中角色的遭遇)都可以接受?我說:是的,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莫不如此,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無論在哪個時代,誰能不受到沖擊、誰沒有幾把辛酸淚?
我的淡定讓自己都暗自驚訝,自己如何能面對別人的悲歡如此超脫。細想起來,那是因為自己從電影中看出來的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似乎都有一個無解的魔咒,而這個魔咒都是自己選擇的。
先說說影片中的主角及其命運吧。
1970年代在某部隊文工團,男主人公劉峰先是全軍學雷鋒標兵,后又是抗洪搶險英雄,每次從北京開會回來,給戰友大包小包帶大堆東西。他自覺自愿地吃虧做好人,別人吃餃子,他吃餃子皮;文工團的豬跑了,別人喊他去抓豬,仿佛他就應該去幫忙抓豬,他自己也這么認為;因抗洪他傷了腰,又自動成了文工團的舞美師,修燈做沙發無所不能。領導讓他去進修,進修完就升一級,他把指標讓給別人。
他愛著文工團里的獨唱演員林丁丁,在他向丁丁表白時,被人撞見,他從英模變成了大家眼中的流氓,他所有的好瞬間被人忽略,被迫下放伐木連。后來,上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在戰場,他想壯烈犧牲,這樣他的事跡就會被寫成歌曲,自己愛的人就不得不歌唱,歌唱時就能想起他。可他沒有犧牲,卻失去一條胳膊。改革開放后,他成為海口街頭一個默默無聞的個體戶,還被聯防隨意訛詐。他的老婆因為嫌棄他,跟一個開長途車的人跑了。
女主人公何小萍是劉峰接到文工團來的新兵,接兵的劉鋒知道她的身世,她的生父在坐牢。在到達部隊前,劉峰囑咐她既然已經成了繼父家的人,就不要對別人講,免得影響自己的進步。這讓一向被人欺負被人忽視的小萍很覺溫暖。她以為參軍了就可以擺脫被人欺負的命運,想不到文工團也是容不下她。她很努力練功,卻在排節目時沒有男戰友愿意和她伴舞,嫌她汗臭。是劉鋒在關鍵時刻沖著大家說,他為大家孤立小萍的行為感到羞恥,并不顧自己有腰傷、主動請戰和小萍伴舞。影片中說: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感受到別人的善良,也最珍惜這種善良。小萍對劉鋒產生一種難言的情愫。
在劉鋒對林丁丁表白事件發生之后,人們都不理他。他下放去偏遠的伐木連,只有小萍去幫他收拾東西,去給他送行。劉峰離開文工團后,小萍對文工團徹底失望了。一次演出時,A角受了傷,安排打理服裝、排練過B角的小萍救場,她以身體不舒服為借口拒絕上場。政委不動聲色地用手段讓小萍救了場,之后又不動聲色地把她發配到邊遠連隊的醫療所去了。
劉峰和小萍都上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想壯烈犧牲當英雄的劉峰沒有當成英雄,小萍卻成了英雄。一向被壓制的命運突然被拋到一個眩目的高度,小萍接受不了這個變化,精神錯亂進了精神病院,劉鋒來看他她卻不認識他。后來,她在一次觀看文工團演出時治愈了。
多年以后,他們相約去給越戰犧牲的戰友掃墓,在墓地邊公交車站的長椅上,小萍問劉鋒過的好不好,劉鋒說:要看和誰比,和那些躺在地下的戰友比,好的不得了了。兩個歷經磨難、被時代忽略的人,終于靠在一起,在這個仿佛再也不需要他們的、快速發展的社會,他們彼此溫暖著共度余生。
故事是文工團領舞穗子講述的,她在文工團解散后考取了大學。陳燦、郝淑雯是文工團里兩位高干子弟。
這場電影,讓我想起我的一位同學。記得在我們實習的時候,實習點有一名教中文的領隊老師,有一天,他不知何故對我們六名實習生大發感慨,旁證博引很多例子,講社會如何復雜,人生如何殘酷,說是等我們工作了就什么都知道了。
在學校專門為六名實習生騰出來的小辦公室里,幾名年輕人被他講的一愣一愣的,唯有一名男生手里捧著一本書,獨自在辦公室一角讀的很投入。老師點了他的名字,又對他概括了一下自己的觀點,還直言不諱地說:我擔心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光曉得自己讀書是不能適應社會的。
男生說:我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也不可以嗎?老師您把社會說的那么殘酷,我就不去適應它了,離它遠一點不可以嗎?
老師說:你做了事總是想得到承認,得到肯定吧?像你這樣做事、做多少都得不到承認、得不到肯定的。那時候看你還能做好自己的事、世事不管的不能?
男生說:怎么不能,我不需要別人肯定,自己滿意就行了。
老師說男生根本就做不到,于是,男生向大家講了她小時候種桃核的故事,每年將吃過的桃子的核埋在土里,等它發芽、長成桃樹、開花、結果。早幾年是基于開花結果的盼頭而種,并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澆水施肥,用荊刺圍著來保護種植現場。后來,明知道開花細果的盼頭是空的,還是興致勃勃地種了很多年,那件事已經成了一年春秋間的一個有趣的追夢過程,讓自己從中獲得很多樂趣。男生用這個故事描述了她未來的職業生涯,描述了她將作為社會人的態度。
聽了男生的故事,老師笑而不語,那神情分明在說:好家伙!冥頑不化,走著瞧!
很多很多年后,幾個當年各奔東西的同學取得了聯系,大家驚訝地發現,那位男生的職業生涯正如他當年自己描述的一樣。他自然經歷過老師說過的被孤立、被排斥、被打壓、被名利直接忽略的遭遇。即便如此,他始終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愿涉世太深。這樣的個性,注定他遠離世俗的功成名就,但這樣的結果恰是他自己的選擇。復雜的社會確實如老師所言狠狠地教訓了他,可他何曾真正為那些教訓妥協過?
電影《芳華》中劉峰被發配到伐木連離開文工團之前,他丟掉了自己過去所有榮譽證書和紀念品,我當時還以為他不想再做一個好人了。后來發現,他做不到,即使想犧牲,也是想轟轟烈烈像個英雄那樣去犧牲。善良的天性讓他別無選擇地做一個好人,他就一直都是一個好人。無論是做受表彰的英模人物、還是做犯錯誤的流放人員,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戰場、還是在大潮洶涌的市場,做好人的選擇與行為始終沒有改變。他平淡地看了一眼自己刻骨銘心的初戀的照片,平靜地敘述妻子跟別人跑了的事情,對一切他都無怨。選擇做好人且能無怨無悔地做一個好人,這不是很好嗎!而且,何小萍一直都懂得他的善良,一直都珍惜與愛慕著他這個好人,夫復何求!
何小萍的命運更加坎坷,很多時候她是被動的,似乎沒有選擇的余地。但她也有自己的態度。她選擇放棄A角表演的機會,不愿為這個拋棄了好人劉鋒的團隊同心同德。她選擇守候好人劉峰。如果站在她人生的高處看,可以看到,她所有曲曲折折的———貶去基層的醫療隊、上戰場、進精神病院———經歷,都是在為成全她的選擇鋪路搭橋。
浪漫、正直、善良的穗子成了知名作家,可以在書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浪漫、正直與善良,這也是她選擇的結果。認為江山是自己父母打下來的郝淑雯,如愿嫁給門當戶對的陳燦,雖然自己過著孤單的闊太太的生活,但輕描淡寫卻不無得意的一句“陳燦去三亞去要一塊地”去了,那也是她那膨脹的主人翁意識里所追求的吧?林丁丁一心想嫁給高干子弟,最終果然嫁入豪門。這每個人的歸宿莫不是自己的安排,每個人命運的魔咒都是自定義。
我之所以哭不出來,原來是看出了人生所有的結局都是自已設定,旁人的唏噓與眼淚沒有什么意義。選擇善良,必然要做出更多的犧牲;選擇正直,必然要接受更多的錘煉;選擇清高,必然要看淡更多的得失;選擇獨善其身,必然要經受住更多的孤寂。好人不會刁難世道,世道卻常常放不過好人。好人難做,卻總有人做,不要說什么”做一個好人是對好人最大的獎賞“,做好人與獎不獎賞沒有關系,那是一類人自己的選擇。否則,走到哪里都放不下這顆心。既然人生的魔咒都是自定義,只要自己無怨無悔就夠了,其中的幸福與安寧只有他們自己能品味。
在觀影期間,我還常想起自己讀過的、與《芳華》中角色同年代的韓少功老師、在《暗示》一書中說過一段話:“感慨歷史之劍多少次及時劈開了人間正道,但也感慨歷史之霧多少次遮蔽了人們的雙眼——而且還有多少不公正的個人故事可能將永遠深埋于歷史的塵埃之下,多少個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圖、馬克思、愛因斯坦作為歷史的小數已被刪除,永不為我們相識,也許這正是歷史的悲哀所在,但這也正是歷史得以燦爛動人的前提。”想到此話,我覺得于時代也無所抱怨的了。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能與時代比肩,一代代芳華都是時代的犧牲,成為歷史燦爛動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