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兒童節,祝孩子們健康、快樂!
愛孩子、疼孩子,不能忽視孩子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2021年5月發布的我國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不讓孩子們痛苦地獨自面對精神心理問題,社會和每個家庭都應有所作為。
有理智的培養和教育能帶來益處,而失去理智將帶來危害。本期“心理工作坊”邀請專家通過剖析具體案例,來幫助更多家長盡早識別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找到孩子精神心理健康的“通關密語”。
1 張小平為什么總“搗蛋”
面對獨自在一旁翻來覆去玩玩具的兒子,張爸爸感到很是煩惱。開學才短短1個月,自己已經被兒子的班主任約談了4次,每次都是類似情況:兒子在課堂上又調皮搗蛋了。
張小平在幼兒園時就特別“好玩”,一直是老師、同學眼中不折不扣的“搗蛋鬼”,經常在課堂上站起來隨意走動,似乎一刻都停不下來。如果老師讓他在墻角罰站,他就把壁紙摳得亂七八糟。上小學后,小平做作業經常丟三落四,有時會無故推搡同學,讓老師和張爸爸頭痛不已。
“你家平平該不會是多動癥吧?”鄰居的一句話提醒了張爸爸。于是,他帶著兒子來到醫院檢查,結果平平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動癥。
國內外調查發現,兒童青少年中ADHD患病率為3%~5%,男孩更多見。母親懷孕期間抽煙喝酒、服用藥物或受到輻射,以及家庭的養育方式等,都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ADHD主要表現為注意缺陷、多動和沖動三大癥狀,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社交障礙和情緒方面的問題,導致兒童低自尊、抑郁、易攻擊。如不及時治療,這些問題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持續影響生活和社交。
家有ADHD患兒,家長要做好以下幾點:
1.引導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對每件事都預設好時間和內容,如每天三餐的時間、衣服應該放在哪里、何時收拾書包等,這樣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在此過程中,用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加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我管控能力。
3.父母首先需要保持積極心態,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期望。
4.請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并根據醫囑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2 小輝怎么脾氣越來越暴躁
小輝一直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好學生,脾氣好,性情溫和,待人熱情,有禮貌,人緣好。但是,自初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失利后,他就顯得很頹廢,仿佛變了一個人,性急、暴躁、易怒。小輝開始沉迷于打網絡游戲,和父母之間的沖突也愈演愈烈。在老師的建議下,小輝的媽媽帶他到心理科就診。
小輝媽媽問醫生:“小輝以前通情達理,為什么現在變得脾氣暴躁?”
醫生解釋說,這主要和以下原因有關:
1.人類掌控計劃、判斷、理性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在青春期能力并不完整,這導致青少年容易出現暴躁情緒。
2.網絡常是逃避現實問題的“避風港”。小輝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起初感覺打游戲能讓心情好點,沒想到為此花的時間越來越多。玩游戲帶來的強烈愧疚與挫敗,加重了小輝的心理壓力和逃避沖動,進入惡性循環。他不愿面對現實的各種痛苦,情緒容易暴躁。
3.網絡破壞了人際交往能力。由于花費了大量時間沉浸在游戲世界中,小輝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經驗逐漸減少。長期沉迷于暴力游戲的孩子,更容易從游戲中習得暴力的言行,并遷移到對現實人際問題的處理中,從而造成人際沖突。
面對小輝這樣的孩子,家長既要幫助他們改善暴怒情緒,也要促進他們在現實社會的人際交流。
一是,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理解他們的感受和玩游戲的心理動機,找出孩子“沉迷網絡”的真正原因。用開放的態度與孩子討論網絡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孩子對網絡有正確的認識。
二是,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規則,對上網時間和次數進行合理的限制,切忌簡單粗暴地斥責和斷網。
三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正確地面對和宣泄情緒,學會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四是,建立合作性的親子關系,多陪伴孩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五是,鼓勵孩子增加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引導他們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學會應對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沖突。
3 成績優異的小顧為何睡不著
小顧今年上初二,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小顧媽媽卻非常焦慮,因為最近半年,小顧凌晨2點左右入睡,早上5點多就醒了,每晚只睡3小時左右,白天總是“吊著精神”聽課、做作業。
“一個14歲的男孩子,身高只有1.64米,這以后可怎么辦?”小顧媽媽跟親戚傾訴自己的擔憂。在親戚的建議下,她帶小顧到青少年睡眠專病門診就診。
醫生告訴小顧媽媽,小顧的確出現了睡眠障礙,這個問題現在在兒童青少年中并不少見。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左右,而調查顯示,城市學齡兒童睡眠不足發生率高達71.4%。
失眠是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它通常與情緒問題、過度攝入咖啡因、過度使用智能手機以及學業壓力有關。充足和優質的睡眠對兒童青少年體格生長、機體免疫、能量恢復、記憶鞏固、情緒行為表現、認知發展等至關重要。
針對嬰幼兒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兒童睡眠障礙,應先查明心理原因,去除失眠誘因和不利睡眠的因素,由父母給患兒提供心理支持,幫助消除精神壓力,同時采取有助睡眠的方法放松身心,讓患兒養成規律睡眠的習慣。
對青春期少年的睡眠問題,應多采取認知行為療法,如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等進行干預,重點培養青少年養成健康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建立規律、持續的作息制度,安排合理的睡前活動內容等。
在以上非藥物干預方式無效的情況下,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階段性的藥物干預。
4 佳佳變“笨”了嗎
五年級開學后,佳佳的學業壓力比較大,常常和父母說自己的腦子變笨了,跟不上學習進度。佳佳的學習成績急劇下降,漸漸地,她甚至不肯上學,不肯寫作業,整天躺在床上不肯起來。有時,佳佳把房門關緊,不允許父母進去,也不跟父母說話。有一天,爸爸發現佳佳躲在柜子里,用水果刀將自己劃傷。父母這才帶她到醫院就診,佳佳被診斷為抑郁癥。
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因素。調查顯示,兒童抑郁癥患者中約71%的人有精神病或行為失調的家族史,血緣越近,發病概率越高;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現抑郁;自我評價低、性格偏內向、較孤僻、適應能力差、對挫折耐受性差、情緒不穩定的兒童,容易抑郁。兒童青少年抑郁的發生還與家庭不良生活事件有關,如親子分離或早期母嬰關系喪失、被父母虐待或忽視、親子關系惡劣、長期缺乏家庭溫暖等。
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會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現:有的孩子表現為情緒低落,沒有愉快感,傷心哭泣,自我評價低,興趣下降甚至喪失;有的孩子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有的孩子感覺自己的反應變慢了,說話減少,聲音低沉,自卑自責;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殺念頭或自傷行為。病情較嚴重的孩子活動量明顯減少,呆坐不語,也有的孩子煩躁不安,緊張,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很多孩子會伴有睡眠不好、精力減退、食欲下降、頭痛、頭暈、胸痛等軀體癥狀。
家長需要對孩子的問題有“敏感度”,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