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伺候著俺娘,別人也沒有時間。平時我就弄個掛面,弄個雞蛋,買個蘋果,買個香蕉給她吃,這不是今天我沒撈著空,去嘎(方言:割)了點草喂油(方言:牛),趕集去給買了幾個柿子(西紅柿),幾個香蕉。”長壽老人謝洪蘭的兒子,今年69歲的周會剛說,母親平時主要就是以面條、桃酥、饅頭為主,她想吃什么,就給買什么吃,沒難為(方言:吃得不好的意思)著她。
103歲奶奶謝洪蘭
“俺這個大兒怪孝順,天天伺候著我,想吃什么他就給我買什么。他媳婦死得早,自己拉拔兩個孩子不容易啊。俺二兒、二兒媳婦也都怪孝順,沒事就來看看我,給我做好吃的,活么大年紀,我沒想到還能這么享福啊。”7月19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洛河鎮黃嶺村,今年103歲的奶奶謝洪蘭說,自己躺在床上起不來,年齡大了,靜給兒女添麻煩,心里試著怪不好意思的。
百歲奶奶謝洪蘭坐在床上
“俺娘年紀大了,沒有牙了,我就弄點軟和的她吃,她也愿意吃青菜,我就炒個小冬瓜、熬個架子菜、熬個雞蛋她吃,反正就是孬好的摻和著她吃。”周會剛介紹,母親很好伺候,基本上不挑食,豬肉、雞蛋啥的她都吃,青菜就是吃當地的時令蔬菜,茄子、豆角、土豆、白菜、蘿卜啥的。桃酥、餅干等點心,主要就是當零食吃,想吃了就隨手摸個吃,其它的營養品、養生保健品從來不吃。
百歲奶奶謝洪蘭,左為她的大兒子周會剛
“肉吃的不多,炒菜的時候,我放上豬肉,她吃的不多,說喜歡吃菜。有時候我炒菜擱花生油擱多了,她還嫌乎,鹽也不讓我擱多了。”周會剛說,母親喜歡吃新鮮的青菜,飯量還行,有時候能吃一大碗青菜,還能再吃上一個饅頭,還喜歡喝牛奶。吃雞蛋的時候,主要是洋柿子(西紅柿)湯,煮蛋雞、蛋雞花(雞蛋茶)她還不大親(喜歡)。
慈祥的謝洪蘭奶奶
“俺娘一天吃三頓飯,也沒大有數,反正就是摻和著零食吃點,家里牛奶、桃酥、餅干常年不斷。年齡大了,就和小孩似的,想吃了就吃點,一天也沒個數。”周會剛介紹,家里的水果、牛奶、點心啥的常年不斷供,弟弟家、孫子家都經常來送好吃的,這方面是缺不著,現在生活好了,條件也好,吃的方面是沒有問題的。
謝洪蘭奶奶講述她的過去
“俺娘早上四點多就起來了,五點就吃早飯了。我以前趕集了,給人家買個豬啊,買個油(方言:牛)的(當豬經紀、牛經紀),我起得早,天明就走了,她也跟著我生活習慣了。”周會剛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在農村當過豬經紀、牛經紀,經常起早趕集,所以吃飯比別人家要早,這些年來,母親一直跟著她生活,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每天上午十一點就吃完午飯,下午五點就吃完晚飯了。
大兒子周會剛在百歲母親床前聊天
百歲奶奶謝洪蘭有五個孩子。老大是女兒,今年72歲;老二是兒子,今年69歲;老三是女兒,今年67歲;老四是兒子,今年66歲;老五是女兒,今年64歲。“俺姐姐腿疼厲害,俺二妹妹也有病,小妹妹身體也不大好,不是這來疼就是那來癢癢的,平時來得少,就我這身體好。”周會剛介紹,現在就是他和母親住在一起,照顧著母親的日常生活起居和一日三餐。
百歲奶奶謝洪蘭現在就這樣坐在床上
“我搗鼓(家庭情況)的不大好啊,娘們(老婆)有神經(精神疾病)沒有了,一個閨女一個兒都怪好的,喃喃到了20來歲的時候,閨女和兒都神經不好了,現在閨女出門子了,還到處胡跑,兒這不是還在縣神經醫院里,常年在那里,到現在四年了。”周會剛說,自己在37歲的時候妻子就沒有了,別人都說要給他再介紹個娘們(老婆),他沒同意,當時孩子還小,各方面都很正常,他不想給孩子找個后媽,沒想到了到了20來歲的時候,兩個孩子都犯了精神疾病。
百歲奶奶謝洪蘭的家
“我虧著沒找娘們,要是找了的話,孩子這樣,人家會說是讓后娘氣的。”周會剛介紹,自己慶幸當時沒有再婚找老伴,沒有犯下包團(方言:別人的口舌、風涼話),當時兩個孩子還小,人家說兒子隨爹,女兒隨她娘,這怎么兩個孩子都隨他娘呢,很是奇怪。不過,現在也慶幸當時沒為孩子找后媽,賺了個好名聲,要不得后悔一輩子,自己的命不好,怨不得別人。不過現在兩個孩子都不在身邊,他自己照顧著母親,也算是比較幸福了。
二兒媳婦解紅花,給百歲婆婆吃水果
“俺娘姊們七個,她是六份來,現在就還她自己了。俺一個舅,五個姨,現在都沒有了,俺舅是活到了88歲,五個姨都是活到了八九十歲沒有的。”周會剛說,母親娘家門上的人活得年齡都比較大,姥姥是活到了90多歲沒有的,在當時這個年齡,應該算是比較長壽了。姥爺去世的早,他記不清是多大了。
大兒子周會剛陪著百歲母親聊天
“俺娘不喝茶、不吸煙,也不喝酒,就是能干活。前些年,天天背著個筐頭子,上坡里薅草、拾柴火,你不讓她干,她還不愿意。前年,100歲的時候,她還上坡薅草,還種著個小菜園,家里吃的菜基本上不用買。”周會剛介紹,母親這一輩子別也沒有愛好,就是愛干活,一霎霎也閑不住,就像哪輩子沒撈著活干似的,有時他都感覺非常佩服母親的勞動精神。
百歲奶奶謝洪蘭在吃水果
“俺娘小時候沒裹小覺(腳)啊,她8歲那年,噶(割)麥子的時候,一個覺(腳)叫鐮刀把覺(腳)后跟噶(割)了去了,走起路了一瘸一瘸地。現在她走不了,就是從那個覺(腳)發作的,那條腿走不動了,要不還能走路呢。”周會剛說,自己有時就和母親開玩笑說,虧著小時候割著腳了,現在舅和姨都沒有了,數著她活得壽命長,要不小時候裹腳,光受罪就受(死)是了。
二兒媳婦解紅花為百歲婆婆梳頭
“我23歲的時候,沒有俺爺(方言:父親)了,這個家庭全部是俺娘搗鼓(支撐)的。俺爺(爹)沒有那年才61歲,俺小妹妹才8歲。”周會剛說,父親去世后,母親就成了一家之主,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母親支撐著,一個人拉拔大了七個孩子,直到成家立業,母親地里的活也干,家里的活也干,既當爹又當媽,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大兒子周會剛在燒飯
“俺娘來(結婚)那年,就28歲了,當時來了就當了后娘。她娘家是莒縣安莊鎮謝家南湖村,她為什么那么晚才結婚呢,就是因為小時候(覺)腳后跟讓鐮刀(嘎)割去了,情個(一直)找不到婆婆家了。”周會剛介紹,父親當時有個媳婦,有病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父親當時背著3歲的兒子,殺樹為去世的妻子做壽材,結果在殺樹的時候,兒子不小心被樹砸斷了胳膊,過了不久就病死了。
二兒媳婦解紅花為百歲婆婆端上飯菜
“俺娘不是沒有覺(腳)后跟嗎,沒有要的(找不到婆家),人家就介紹給了俺父親,說去當個后娘,做個飯吧,這不是來了就當了后娘,生下了俺這五個孩子。俺那個大姐后來出門子(出嫁)上了東北,后來回來一回,現在也聯系不上了,也不知道什么情況了。”周會剛說,母親這一生,磕磕絆絆,出門子就當了后娘,父親又去世地早,為了養大他們姊們幾個,真是受那罪了。
大兒子周會剛給百歲母親喝水
“我早日來還要飯了啊,那時候我才十三歲,跟著俺哥哥,上十字路(莒南縣)那里一個好人家領大米、小米,一個人20斤,領來家過年。在相邸公社杜家嶺(莒南縣),那里人可好了,人家還給俺肉湯哈。”謝洪蘭奶奶聽到我們在講她的過去,插話說,還是現在的日子好,過得安頓(安定),吃得好,穿得好,想吃什么有什么。鬼子來的時候,把家里的煎餅都給搶了,糧食都點上火給燒了,晚上也不敢在家睡覺,還是現在社會好啊。
周會剛喂牛
“俺娘身體還怪(很)好,很挺脫(方言:健康、結實的意思)就是那條沒有腳后跟的腿不行了,站不起來了。吃飯也能吃,現在耳朵也不聾,眼也還行。”周會剛介紹,母親從年輕時就能干活,走集體的時候,她下地干活,拾棉花、切地瓜、摘谷子、摘黍子,在隊里那是數著得著的了,用扁擔挑糧食,比有的老爺們都能干。
大蒜
“俺娘這些年來,天天離不開大蒜,正好我也愛吃大蒜,一年剛吃大蒜得三十多把。 ”周會剛說,他每年都得種大蒜,有時自己種的大蒜都不夠吃,按照一把大蒜2斤計算的話,一年得吃60多斤大蒜。大蒜的吃法,就是用黃瓜拌個涼菜,有時做個蒜泥,有時也吃蒜瓣,就是愛吃那個蒜味,吃肉的時候,吃點大蒜還很對胃口。
周會剛站在家門口,一只小狗在汪汪叫
“俺娘這么大年紀了,也是俺們兒女的福氣啊,就是給她做點飯,也不用喂,她自己就能吃,也沒有什么大毛病,這就很好了。”周會剛介紹,弟弟、弟媳婦都很孝順,沒事就來看看母親。因為他現在自己過日子,所以就和母親住在一起,也順便能照顧好母親。他說,人家上山燒紙上香的求平安,他覺得自己這樣照顧著母親,比那樣實在,在母親活著的時候,讓她吃好喝好,比去世的時候,在墳前祭祀更真實。
(圖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請關注《新圖視野》,并提供采訪拍攝線索。打開平凡視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