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簡稱為傳國璽,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忽隱忽現,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秦朝滅亡以后,傳國玉璽歸了項羽,項羽改歸漢,西漢末處王莽奪權,曾于王太后爭璽,將璽角毀壞。王莽敗政歸東漢,東漢末年,董卓焚洛陽,一宮女受命將玉璽代出皇宮,中途被劫,墜井而亡,后又歸孫堅。孫策招兵,將玉璽贈袁術,后袁術因得此璽,做起了“皇帝”夢。袁術敗于曹操,曹操又轉交于漢獻帝。三國魏時,歷代相傳,后歸于西晉。
西晉滅,碾轉到北方,為北魏的寶物,又再次碾轉,到了北周宇文氏手中。隋高祖楊堅代北周,成隋國之物,后又歸后唐,唐滅歸后梁,后梁滅歸后唐,后唐滅歸后晉,后晉滅歸后漢,后漢滅歸后周,又傳于兩宋,南宋末年歸于元朝,元朝將其無意丟失,明朝不得。清初一放牧者,無意發現此璽,多爾袞得此璽,轉交皇太極,后來溥儀變賣,后被翡翠大王鐵保亨獲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時不慎墜入海中。
宋大祖趙匡撤僅從后周那兒繼承了兩方寶印,其實并而沒有傳國傳國玉璽。 宋紹圣年問,咸陽獲一方“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的玉印,經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的考證,認為是真秦制傳國璽。明孝宗皇帝也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認為是假的而沒有用它,清初時,故宮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稱為傳國璽。而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一塊贗品。
傳至元清的玉璽不是咱大漢的傳國玉璽,而是當年漢武帝賜給匈奴降王昆邪的玉璽,成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傳國玉璽。
傳國璽不過一個形式罷了,沒有實力要國璽也沒用.國璽的存在可以超過其本身材料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對統治者來說卻又是不值得一提的.所以我認為,國璽應該是皇宮奢侈生活的產物,其存在不過是一個炫耀的資本,而不是傳說中的威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