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為蜀漢復興大業操勞一生、費盡心血的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在五丈原軍中。蜀漢從此失去了擎天之柱,在劍拔弩張的三國亂局中,蜀漢形勢瞬間岌岌可危。但諸葛亮生前深謀遠慮,對蜀漢日后發展做出了周密安排,在用人、治國、用兵等緊要環節,都做出了相應的妥善部署。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當時擔任蜀漢衛將軍,是朝廷官階最高的武將。他立即調兵遣將,帶領一支人馬,前去迎擊鄧艾。雙方在綿竹相遇,鄧艾給諸葛瞻寫了一封勸降書,諸葛瞻怒不可遏,毀書斬使,要與鄧艾決一死戰。戰前他悲憤地喊出一句話:我內不能除去宦官黃皓,外不能制衡姜維,進不能守護國土,有此三罪,還有何面目回去!最后全軍覆沒,英勇戰死。消息傳到成都,劉禪聞訊,二話沒說當天就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蜀漢怎么會走到這一步的呢?
蜀漢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么人才可用了。。這個才是致命的
其實益州的本土派對荊州集團早就很不滿了,心不齊,而且背后插一腳,不亡才怪
首先是君主無能,無法整合劉備自帶人員與川蜀人員,造成心不合;其次,從夷陵一敗之后,蜀國徹底失去了征討魏國的實力;第三,人才匱乏,其實這也是君主無能所致。諸葛亮、姜維所做的無非是延緩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他倆都只是有心無力而已。
自古知兵非好戰,蜀漢到那時已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能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孫氏集團就采取偏安江東,坐山觀虎斗的戰略方針,結果還是滅亡了。這是為何?要是姜維也采取了和吳國一樣的以防守為主的策略,但最終還是亡了國,難道就可以不把蜀國滅亡的責任放在他的頭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