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出身問題導致即使攻破北京也不能改朝換代。農(nóng)民思維,殺人放火受招安,當個王爺享福。崇禎同意他的想法先不說背負祖訓歷史包袱,山海關那地一給整個國家就受其威脅了,憑李的尿性,絕對的軍閥,挾關自重,那改朝換代好才真的時間問題了。
議和得有借口。還得有人背鍋。可問題在于皇帝到大臣,誰背這個鍋,都得在史書上挨罵的,而且必定是千古罵名(如宋高宗)。
而崇禎算漏一件事:大明江山是他的,而大臣依附的不是大明,而是江山。江山姓啥,對于大臣這個全體而言,無差別的。
換句話說,大明亡了,大臣還有機會是大臣。但大明亡了,皇帝一定不是皇帝
這個鍋,只能皇帝自己背。
但他就不背這鍋,要別人背,怎么可能嘛。臨死還怨恨大臣,怨恨不肯替他背鍋而已。
需要說明的是,明朝大臣投降農(nóng)民軍本質上沒有錯,叛的是大明,而不是叛中華。因為沒規(guī)定說一個大臣要替朱家效力還是替李家效力。農(nóng)民軍如果延續(xù)下的話,也不過是改朝換代,即使亡大明責任要大臣背,這罪過不大。把大明整成了大順,確實不是啥大事。
宋高宗這點想的明白:眼前自己是皇帝,這點比啥都重要,保住皇帝位置是最重要的的。所以,盡管他丟盡面子(包括冤殺民族英雄岳飛,也是保住他皇帝位置的一種防范心理),但守住了里子,偏安一隅總比風險來的實在。而且,鍋和借口都是他自己找的。從這點說,他比崇禎聰明,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