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又稱“伊闕”,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就位于我國著名的古都:河南洛陽,是我國四大石窟之首,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龍門石窟始建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此后,歷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斷續營造,前后四百多年,現存窟龕2300余座、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自然是震撼人心的世界級古跡,只是它但遠在河南洛陽,并不是我們說去就能去的。那么,如果你身在遼寧,也想領略一下北魏石窟的風采,那么,位于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的萬佛堂石窟,也能帶給你滿足。這里前臨凌水,背靠福山,是一處兼風景與古跡于一體游覽勝地。
萬佛堂石窟開鑿在河邊的懸崖上,東西長100米,分東、西兩區,共16窟。西區9窟,分上、下兩層、上層有3窟,下層有6窟;東區7窟。西區石窟均有摩崖題記,記載石窟開鑿的時代和緣由。西區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時間上只比龍門石窟晚了5年,時間幾乎是同時的。
萬佛堂石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據傳,最初萬佛堂石窟的規模很大,分為上中下三層,擁有各種雕像萬余尊,萬佛堂之名也是由此而來。但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又臨近河道,還多次被河水沖刷,下層石窟已全部被毀掉了,只存上邊的兩層。萬尊佛像,只剩下400多尊。新中國成立后,對萬佛堂進行了多次修葺,這一珍貴文物古跡才得以保存下來,成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北魏時期佛教石窟遺跡。
萬佛堂石窟的中心位置是一個邊長3.5米的方形塔柱,直通窟頂。塔柱四面布滿了雕刻造像,下部四面各雕一佛龕:南置寶生佛,東置阿佛,西置彌勒佛,北置燃燈佛,也屬后世所造。塔柱上部各面雕刻著釋迦、侍者及供養人像,四柱角上的山峰、盤龍以及窟頂上的飛天,門楣上的幾排千佛式小像等,刀法遒勁而生動,均是北魏時期的雕像。
第六窟中的交腳彌勒佛,高3米,是萬佛堂中最大的雕像,交腳倚立,水波狀發,長眼細眉,高鼻薄嘴,形象生動,具有北魏造像的特點,是整個石窟造像的典型作品;東區號窟中的造像,多已風化,只有4、5、6號窟部尚存,這里還有珍貴的造窟題記,現存20余字,題記不僅記述了造窟的始末,也是研究契丹早期歷史的珍貴資料。
3號窟中還有一組清末的泥塑,正面為千手觀音,左右分別是文殊、普賢。在石窟外面的懸崖上,還有一些零散優美的小型造像,但由于年久風化,大多數都已經是面目難辨了。
萬佛堂石窟雖然規模難與云岡、龍門石窟相比,但建造年代及造像藝術卻屬于一個體系,加之地處東北,地理位置重要,不失為研究中國東北佛教源流、雕刻藝術以及東北歷史地理的極為珍貴的文化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