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章
會厭逐瘀湯,喉科良方
作者:李超
臨床遇到西醫慢性咽炎患者,證見咽部堵塞不適者,愚多用小青龍合半夏厚樸湯加桔梗、茯苓、仙茅、仙靈脾等,見效者多,不效者亦有。2016年讀中醫書友會宋柏彬老師文章,第一次了解會厭逐瘀湯,其后曾治療一慢性咳嗽患者,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不效,因患者描述“嗓子堵得慌”,照貓畫虎用了半夏厚樸合會厭逐瘀后咳嗽明顯改善。
愚之所以喜用小青龍合半夏厚樸湯加減治療慢性咽炎,因《傷寒論·平脈辨證法》“寒飲搏結,其人即噎”、小青龍湯方后注言“噎者,加附子”,慢性咽癢證屬太陰虛汗,水飲內停者用此方療效肯定。而會厭逐瘀湯則從血份入手,解上方所不能,值得臨床醫生重視。
會厭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原治療“治痘疹五、六天后飲水即嗆”。方含四逆散之柴胡、赤芍、枳殼、甘草調暢氣機,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養血活血化瘀;佐桔梗、玄參降氣清利咽喉,解毒消腫,故有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消腫利咽之功。
蔡福養結合音啞患者聲帶檢查所見充血、肥厚、結節等病變,認為音啞病機當屬熱壅聲帶,血凝音啞,故運用會厭逐瘀湯治療音啞收到滿意效果。只可惜百度搜索了很久,沒有搜索到蔡福養先生的驗案。
周鳳梧先生曾用會厭逐瘀湯治療慢性咽炎、舌下腫塊、咽部息肉等,摘錄先生病例于下:
一、舌下腫塊
張某,男,55歲,干部。
主訴:舌下一腫物已3個月余,雖經縣醫院多方治療,仍不愈。診見舌下有一花生米大腫塊,色紅,表面光滑,青筋暴露,舌質紫暗,伴有心煩失眠多夢,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澀。證屬血瘀舌下,滯而不散。
治則:活血化瘀,清心泄熱。
方藥:會厭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柴胡、桔梗、枳殼、甘草各6克,生地、當歸、玄參、赤芍各12克,梔子、丹皮各9克,木通、竹葉各6克,懷牛膝、丹參各20克,6劑,水煎服。
二診:腫塊縮大半,守方繼服6劑,腫塊消失,諸癥皆愈。
按:本例舌下腫塊為心經郁熱上結所致。心主血,別絡上行于舌。若心經積熱,循經上擾,熱郁舌下,灼血為瘀,凝而不去則發為腫塊。故治療除活血化瘀外,另加梔子、丹皮、木通、竹葉清心泄熱以斷其源,再加懷牛膝、丹參通達血脈以助破瘀散結之力。
二、舌根腫塊
蔡某,男,36歲。
主訴:舌根部腫痛半年余,曾多方醫治不效。后經鄭州某醫院病檢確診為血管瘤,因患者顧忌手術,故來求治。診見舌根部會厭間有一黃豆大腫物,色鮮紅,咽部微紅腫,干痛聲嘶,吞咽有阻塞感,舌質紫暗,苔薄白,脈弦。證屬血瘀舌根。
治則:活血化瘀,滋陰清熱。
方藥:會厭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柴胡、桔梗、枳殼、甘草各6克,生地、當歸、玄參、赤芍各12克,天冬、麥冬、沙參、烏梅各9克,懷牛膝、丹參各20克,水煎服。
攜方回原籍。共服15劑,欣喜告愈,病理檢查示腫物全失,余癥盡除,后多次隨訪無復發。
按:舌為心之苗,舌根屬腎,其經脈沿喉行至舌根兩側。
蔡福養先生以音啞患者聲帶檢查所見充血、肥厚、結節等病變等用會厭逐瘀湯治療,此與干祖望先生以鼻甲肥大充血用通竅活血湯治療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供后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