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陳無術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5700字,大約需要15分鐘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
1234年,蒙古已經分別滅掉了西夏和金,把整個東亞大陸的北方一半全部納入統治范圍。
在這一系列戰役中,蒙古軍隊對西夏國的幾個大據點進行了殘酷的屠城,幾乎消滅了黨項這個民族。蒙古與金之間的戰爭也十分慘烈,中原地區城池眾多,人口稠密,蒙古軍善攻城而不善守城,經常就同一據點與金軍展開反復爭奪。
經過蒙夏、蒙金之戰,西夏與金兩國總人口從約5000多萬銳減到1000萬,也就是說蒙古雖然奪取了土地,卻只是一片焦土,既不可能像蒙古高原一樣供蒙古人養馬放牧,又不能有足夠的農業生產力為蒙古大軍提供足夠的給養。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 圖片來自網絡
在當時看來,蒙古的軍事行動十分不劃算,而蒙古的大汗們之所以要堅持把戰爭進行到底,可能是為了延續成吉思汗的遺命,有一些意氣用事的成分。
雖然南方還有更富庶的宋國存在,但蒙古人已經不想再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奪取一塊他們并不善統治的地區,也就暫時沒有了繼續攻宋的計劃。
對于蒙古來說,向西是更加容易的事情。中亞、西亞、東歐廣袤的土地,人口并不稠密,統治這些地區的政權,其影響力幾乎只及于有限的一些據點,只要關鍵城池被攻占,這些政權就失去了統治力,土崩瓦解。
而且通過第一次西征,蒙古人也基本摸清了西方的情況。
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派遣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的次子拔都進行第二次西征。
此前,在蒙古與金國激戰正酣的1230年,窩闊臺就已經命令蒙古將軍綽兒馬罕在中東繼續與花剌子模的末代蘇丹札蘭丁交戰,這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的前奏,它表明在攻金之前,窩闊臺就已經把第二次西征放在了他的戰略規劃之中。
蒙古之所以要開展第二次西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吉思汗死后子女眾多,個個都有戰功,給未來的大汗繼承人留下了爭議。
窩闊臺派遣諸位弟兄子侄領兵出征,也是希望他們自己的領地自己打,各自都能統治一塊土地,減少他們對爭搶大汗之位的興趣。
▲札蘭丁形象 圖片來自網絡
綽兒馬罕擊敗札蘭丁后,蒙古軍隊控制了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取得了進一步進入東歐的重要通道。
1236年春,術赤的次子拔都、察合臺的長子拜答兒、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拖雷的長子蒙哥、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發兵西征,以拔都為主帥,蒙古大將速不臺為副帥,總兵力15萬向東歐進發。
同年秋,大軍抵達了伏爾加河東岸。不到半年時間,蒙古大軍就幾乎跨過了歐亞大陸,進軍速度非常快,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蒙古軍在中亞、西亞開展軍事行動的難度大大小于東方。
速不臺率領的先鋒軍隊首先攻取了比里阿耳,并進行了屠殺,這是伏爾加保加爾人部落建立的城池。
1236年冬天,蒙哥攻打伏爾加河下游的欽察部,速不臺于來年春天移師南下,增援蒙哥,合并擊敗了欽察部,蒙古軍隊推進到黑海之濱。
隨后,拔都帥軍度過伏爾加河,于1238年2月開始圍攻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都城弗拉基米爾城。
▲拔都銅像 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基輔羅斯一帶分布著大小不一的56個公國和1個王國,其中實力較強的有弗拉基米爾大公國、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等,其他公國有些是獨立的,有些是其他公國的附庸,而且互相攻伐。
羅斯各公國正在混戰中,都沒有想到應對蒙古入侵,絕大多數王公的兵力嚴重不足,有的只有幾百人的侍衛親軍,秉持著中世紀的騎士傳統,只夠應付象征性的作戰。
如果有較大戰事,必須以戰爭勝利者可以贏取榮譽和大量戰利品為誘餌,臨時征召人民作戰,戰爭組織方式非常類似于十字軍。
侍衛親軍由于大多由騎士組成,可能會有齊全的盔甲武器,但臨時征召的平民只能穿自備的普通衣物,條件好一些的身穿皮質衣物,充當皮甲,使用斧頭或者矛。
軍隊也沒有統一的給養保障體系,平民都是自備糧食。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是軍事體系較為完備的一個,成建制的常備軍稍多,因此也成為蒙古人第一個打擊對象。
因為蒙古人擁有十分完備的情報系統,在出征之前就已經掌握了對手的情況。蒙古軍隊不僅情報系統完好、人數眾多,還擁有數量巨大的戰馬,可以給每一個騎兵輪番使用,換馬連續沖擊,不給對方喘息之機。
▲尤里二世·弗謝沃洛多維奇(1188年11月26日-1238年3月4日)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弗拉基米爾城有完備的防御工事,雙重城墻,以木質和石質混合建造。但蒙古軍隊以火攻木質城墻,突破了弗拉基米爾城防,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二世撤到伏爾加河上游,等待基輔公國的支援。
拔都順勢拿下了弗拉基米爾周圍的小城,包括當時尚是村莊的莫斯科,并追擊尤里二世,尤里陣亡。
之后,拔都聽說曾經被征服的欽察部落出現反叛,突然掉頭南下,前往高加索地區清剿殘余反抗勢力,欽察人無力抵抗,西逃到匈牙利。
欽察地區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非常適合蒙古大軍休養,補充草料,拔都的軍隊在這里休整了1年。
1240年秋,拔都率十多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乞瓦,拉開了乞瓦之戰的序幕。
乞瓦又譯基輔,是基輔大公國的首都。9世紀中葉,東斯拉夫人部落邀請羅斯人的首領留里克當他們的大公,開啟了留里克王朝,統治中心位于諾夫哥羅德。
留里克死后,奧列格繼任大公,占領了南方的基輔地區。這里氣候條件遠比北方的諾夫哥羅德要好,有利于發展農業,基輔羅斯在這里得以發展壯大。
但是,從10世紀開始,基輔羅斯陷入王公之間無休止的權力爭斗,分裂為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國,原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基輔地區繼續以基輔大公國的形式存在。
1223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時,蒙古大將哲別和速不臺曾經率領約25000人的軍隊侵入基輔大公國統治范圍,在抵抗蒙古的戰斗中,身先士卒的基輔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羅曼諾維奇被蒙古人俘虜后處決。
▲蒙古弓騎兵 圖片來自網絡
同年,蒙古軍隊在與伏爾加保加爾汗國的薩馬拉河之戰中遭遇失敗,結束了這次西征,基輔大公國逃過一劫。經過戰爭的摧殘,原本富庶繁榮的基輔大公國變得殘破不堪,人口減少,糧食減產,甚至出現了饑荒。
蒙古第二次西征,準備比第一次更加充分,軍隊人數更是數倍于第一次。蒙古人還基本掌握了南羅斯地區的氣候特征,特地趁冬季低溫河流結冰的機會,沿著冰凍的河流向前推進。
也許是有了第一次抵抗蒙古軍隊的經驗,蒙古人還是在一些據點遭遇了頑強抵抗。比如科澤利斯克,曾經抵擋了蒙古大軍長達七周,而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城,蒙古軍隊都在一周之內攻陷了。
但科澤利斯克是一座至今都只有約2萬人口的小城鎮,靠什么阻擋了蒙古軍如此長的時間,至今都是一個謎。也有人認為,蒙古軍并沒有攻城,只是在此地集結軍隊,休整了一個多月之后才攻城,三天就攻下來了。
但蒙古軍的一貫行軍策略都是兵貴神速,有什么理由在這座小城鎮附近白白浪費時間呢?
▲羅斯波耶騎士VS蒙古騎兵 圖片來自網絡
就在蒙古大軍壓境的時候,基輔大公國內部依然沒有停止長期以來的爭斗。并且,借著外敵入侵的機會,權力斗爭更加激烈了。
1239年10月,當蒙古軍攻陷了切爾尼科夫并且屠城,另一位王公加利西亞的丹尼爾同時也在發兵攻打首都乞瓦,想要把大公米哈伊爾趕下臺,取而代之。
米哈伊爾不敵丹尼爾,逃往匈牙利,試圖與匈牙利皇帝貝拉四世結盟,但被拒絕。貝拉四世選擇與加利西亞結盟,丹尼爾坐上了大公的位置,是為丹尼爾一世。
▲迪米特里將軍帶領伏擊團出其不意地殺入蒙古軍陣營 圖片來自網絡
1240年,拔都的大軍進抵乞瓦。此時丹尼爾一世并不在乞瓦城中,而是在匈牙利與貝拉四世談判,只留了一個名叫迪米特里的千戶長守城。乞瓦城中,千戶長迪米特里的動員的騎士和民兵約8000人,而蒙古的攻城軍隊達40000人。
這場乞瓦之戰,就在如此力量懸殊中拉開序幕。
蒙古的先頭部隊由蒙哥率領。蒙古人作戰的程序是先勸降,如果敵人投降,則可以保全城池,并且敵方的統治者還可以繼續統治城池,只是要為蒙古軍隊提供給養。
如果勸降不成再進攻,一旦攻陷城池,就會進行屠城。蒙哥按照既定程序,派出一名使者進入乞瓦,希望乞瓦守軍能夠投降。
迪米特里千戶長拒絕了蒙古人的勸降,并且殺掉了蒙哥派出的使者。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圖片來自網絡
蒙哥大怒,決定攻城。攻城之前,蒙古人掃蕩了乞瓦附近的部落和據點,尤其是被稱為“黑帽子”的科洛布基部落,在投降蒙古之后加入了蒙古大軍。
蒙哥將大軍布置在乞瓦城外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安營扎寨,只留下西面一面。蒙古人之所以如此布置,是因為乞瓦以西,都是加利西亞公國的勢力范圍,如果乞瓦守軍決定突圍,必然選擇向西。
而蒙古軍隊就是等待這個時機,可以在疲憊不堪的守軍突圍之后,利用騎兵發起集團沖擊,一舉殲滅對手。這也是蒙古在長期征戰中屢試不爽的攻城戰術。
但是迪米特里并沒有選擇突圍,而是在城池上固守。蒙古人見圍殲的機會始終沒有出現,便啟用第二套方案,使用機械工具。
▲回回炮 圖片來自網絡
蒙古人攻城的兵器主要是重力投石機,在東方被稱為“回回炮”、“襄陽炮”,因為蒙哥在攻打襄陽城時,曾經大量使用這種工具。在攻打襄陽之前,宋蒙主要沿山川、河流對峙,蒙古人使用投石機的機會不多,但在攻打襄陽時,蒙古人的武器大大震驚了宋人。
其實,蒙古人使用拋石機,并不是晚至1273年蒙宋襄陽之戰才有,在大約50年前,蒙古人就開始大量在軍事上運用了。
一般認為,拋石機是歐洲人發明,經由阿拉伯半島傳至東方,再經蒙古傳入宋國,才為漢人所知曉。但歐洲人發明的只是人力拋石機,阿拉伯人將其改進,在一邊配上重物,以杠桿原理拋石。
這種大殺器對于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來說,意義不大,而運輸和制造成本卻很高,有些得不償失,但蒙古以騎兵為主,騎兵不適合攻城,因而大量采用拋石機作為攻城武器。
▲蒙古人用回回炮攻城 圖片來自網絡
蒙古人對拋石機的石彈進行了改進,把普通石彈改進為燃燒彈。由于基輔羅斯地區城防系統大量采用木結構建造,蒙古人的燃燒彈威力巨大。
只不過,此時東方的蒙古人可能也未曾有緣使用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因為回回炮是西征花剌子模時才被蒙古人了解的。
此后,蒙古人只有在西征時,才在西亞就地取材建造回回炮,而非從遙遠的東方跟隨蒙古人遠征。
直到1270年代,忽必烈遣使到波斯,征調了一批工匠來到東方,東方的蒙軍才得以裝備回回炮,并且在襄陽戰役里讓舉世皆驚。
根據《伊帕齊耶夫編年史》記載,蒙古攻打乞瓦,用投石機拋射了燃燒彈,不斷轟擊乞瓦城墻。在無數燃燒彈的飽和攻擊下,乞瓦城墻逐漸倒塌。蒙古人又使用帶有重錘的攻城車,在弓箭兵的掩護下沖向城門,將其攻破。
在此過程中,乞瓦守將迪米特里受傷被俘。城墻被破,蒙古騎兵像潮水一般從各個方向涌入乞瓦城。
城防已塌、主將被俘,乞瓦城內的軍民卻沒有放棄抵抗。
在蒙古軍隊的沖擊下,他們且戰且退,逐漸向城中心的什一教堂靠攏。
在《圣經·舊約》中,“什一”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亞伯拉罕曾經把他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耶路撒冷城的麥基洗德,后來人們便模仿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奉獻給神圣,又稱“什一稅”、“什一奉獻”。久而久之,“什一”就具備了奉獻的意思,以表達人們對神的虔誠,不少教堂都以“什一”命名。
乞瓦的什一教堂埋葬著十到十一世紀時期的基輔大公國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正是他將基輔羅斯地區的人民帶入基督教信仰。此后,東正教將弗拉基米爾一世尊為圣弗拉基米爾。
▲ 弗拉基米爾·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約955年至960年之間—1015年7月15日)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在烏克蘭基輔的圣弗拉基米爾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羅斯基督教化900年而建,但當年埋葬圣弗拉基米爾的什一教堂卻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在蒙古大軍即將攻陷乞瓦之時,守城軍民逐漸靠攏到什一教堂,決心像“什一”一詞的含義——奉獻一般,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他們的城池。
蒙古人也不斷向什一教堂附近靠攏,將乞瓦的守城軍民壓縮包圍。當包圍圈進入蒙古弓箭兵的射程之后,蒙古人將箭頭點火,向什一教堂萬箭齊發。
什一教堂屋頂的木結構著火,不多久教堂就崩塌了,教堂內外的守城軍民不是被砸死就是被燒死,狀況十分慘烈。什一教堂的倒塌,意味著蒙古已經攻占了乞瓦。
戰爭結束后,乞瓦只有2000市民幸存下來,房屋也僅剩200棟。蒙古軍隊似乎并沒有在乞瓦屠城,否則乞瓦不會還有市民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