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局、虹口區新聞辦說,隨著四川北路武進路口的一批歷史建筑完成改造修繕,虹口區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正式亮相。在對“今潮8弄”的改造修繕中,虹口在“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修”和“用”,對老建筑修舊如舊、持續利用,將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間環境品質提升有機結合,在以用促保中推動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詳見↓
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
百年老建筑被注入文化文藝元素
以全新姿態再立“潮頭”
打造滬上文化藝術新地標
保護好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文脈和歷史價值。虹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以科學態度、繡花功夫做好保護利用的大文章,在保護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護,做到處處見歷史、處處顯文化,更好塑造城市軟實力的神韻魅力。
以用促保
老建筑展現“新姿容”
據介紹,“今潮8弄”是虹口區濱港商業中心的修繕保護街區,面積1.5萬平方米,包括8條里弄、60幢石庫門房子和多幢優秀百年歷史建筑。
其中,既有歷經百年滄桑的精致大宅“潁川寄廬”,也有見證歷史變遷的石庫門弄堂社區“公益坊”,融匯中西的“扆虹園”等。
如始建于1907年的潁川寄廬就用足了“繡花功夫”。據介紹,無論是客堂間的木門、雕花樓梯,還是頗具歷史韻味的拼花地磚,都在原料取樣的基礎上,重新定制部件,對整棟建筑進行全面修繕復原,還原歷史風貌。
而在“公益坊”民宅部分,相關單位也對清水磚墻作了重點修繕,清洗外立面、解決風化和傷病問題,做好墻面灰縫與保護界面劑,提升“72家房客”老宅的防水與保溫功能,并在墻體內側做了加固處理,于建筑外墻設立沉降觀測點,通過觀測數據掌握房屋架構的變化。
“今潮8弄”是虹口為城市更新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近年來,虹口積極探索推進歷史文脈全過程保護開發利用機制。
“今潮”注入老街
海派文化“靚”起來
一直以來,虹口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斷促進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其創新提供平臺。
在重塑“今潮8弄”風貌的過程中,虹口同時用現代文化、藝術的手段提升街區,將其打造成一個沉浸式演藝場地,詮釋和演繹當下的生活潮流,賡續海派文脈。
小心有“動物”出沒
從10號線四川北路站3號口出來,一頭玫紅色的萌熊吸引了目光。今潮8弄的藝術之旅由此開啟。
貼著地鐵站玻璃的熊、坐在街角的熊貓、懸在老房子屋頂的熊、橙色的長頸鹿、噴水的紅色大象……不經意間,就可以和“動物”們來個偶遇。
海派文化和摩登氛圍,以一種創新融合的方式在這片石庫門里弄間得到了精彩的演繹。
在不同房間里沉浸式觀展
今潮8弄剛剛完成保護性修繕,正在舉辦的一場沉浸式的觀展之旅。特殊的觀展體驗,也吸引了很多時尚潮人前來打卡。
隨手推開一扇門,也許里面就有一件藝術品在等著你。讓人一邊優哉游哉逛著弄堂,一邊還能獲得沉浸式藝術體驗。前面提及的“動物”,其實都是這場展覽里的內容。
這場展覽最讓人覺得特別的地方在于,因為是在弄堂里觀展,所以沒有既定路線。你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漫步,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也許下一秒就能和某件展品來場“奇遇”。人們暢游在藝術裝扮的弄堂里,既能感受到時光流逝,也能體會到歲月常新。
在“今潮8弄”內,藝術將與街區完美聯動,藝術家與地標交相輝映,舞臺藝術的格局與邊界不斷突破,為市民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擦亮“文化三地”名片
傳承城區歷史文脈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區域還曾是上海文化出版業最發達的地區,魯迅、瞿秋白、丁玲等文學家都曾駐足于此,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舊址(今陳云“1925書局”)就在相距不遠處。1912年,烏始光、劉海粟、汪亞塵等在乍浦路8號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掀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該校幾次遷址,1916年前的初創期校址均在“今潮8弄”輻射的區域內。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區域也是中國電影業重要的發祥地之一。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東尼奧雷瑪斯在乍浦路創辦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鼎盛時期,虹口的影劇院數量超過半百,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集聚地。
新一處文化地標的亮相,離不開虹口深厚的文化資源和底蘊。近年來,虹口不斷擦亮“文化三地”名片,建成中共四大紀念館5A級景區和全市首個國旗教育展示廳,完成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李白烈士故居、陳云“1925書局”等紅色場館改擴建,完成“留法勤工儉學出發地匯山碼頭”等革命遺址舊址紀念標識樹碑,推動先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在交相輝映中激發創造活力。
據悉,虹口將以打造“今潮8弄”新興文化地標為契機,逐步帶動四川北路提升發展,并輻射一江一河,讓當年“過河看影戲”的場景在虹口乃至北上海區域重現。在這個百年街區上,“今潮”涌動、風尚蔚然,歷史文脈的底色將更加鮮亮。
資料:市文旅局、虹口區新聞辦
編輯:吳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