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和小資君一樣,都會埋怨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不少堅持了十幾、甚至二十來年的
上海煙火氣小店,不堪重負倒下了
可細細想來,其實在更早的時候
陪伴我們成長的上海老味道早已漸漸消失
倘若有一臺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
我希望回到彼時的上海
那些充滿煙火氣的食物和街道
那些人聲鼎沸的夜排擋
那些盛夏傍晚,
搖著蒲扇、閉眼靠在躺椅上的時光
老上海人的早飯從“四大金剛”開始
鍋貼生煎都排不上號
哪怕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上海人對于吃這件事,也從來沒有虧待過自己,所謂窮有窮的吃法、窮有窮的快樂。
就拿老上海的早餐小吃來說,那可是花樣百出、種類繁多,絲毫不輸給武漢的過早。
其中,尤以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糕,被稱為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
即便是同樣從小吃到大的包腳布,可都排不上號哩,更別說鍋貼生煎小餛飩,這些平日里常見的早餐。
很多95后和00后也許不懂,這“四大金剛”到底有撒好吃?
大餅一般分為甜、咸兩種味道:甜大餅是白砂糖做餡兒的,外殼撒滿白芝麻,委實香得很;咸大餅搭配蔥花,剛出鍋時那叫一個香氣四溢!
油條其實不止在上海出名,在全國的早餐里都能瞥見其身影,但要論起吃法的花頭精,上海人倒頗有發言權。
頂頂簡單的吃法就是直接吃,剛炸好的油條實在太誘人了,懂經的吃客會先吃兩邊的尖尖頭,脆香得很;口重一些的人會選擇蘸醬油。
老上海人的標配吃法就是大餅包油條,再來一碗加滿了白砂糖的豆漿,尤其是大冬天的早上來一套,人瞬間舒坦了。
如果說奶茶是當代人的快樂水,那么豆漿就是老上海人的浪漫;豆漿同大餅一樣有咸甜之分,甜漿自是不必多介紹,但咸豆漿卻被很多人視為“邪教”,就像南北的咸甜豆花之爭一樣。
燒了滾燙的豆漿盛進碗里,榨菜末、香菜末、蔥花、鮮醬油、油條片鋪底,淋上少許紅油;如此一碗落胃,即便是沒吃過的人,都能被折服。
外焦里嫩的粢飯糕,一般在油條攤都能見到,隔夜飯加入鹽簡單調味,切成四四方方的模樣下油鍋炸,就是一道再經典不過的早點。
當然,除了頂頂出名的“四大金剛”,上海人的老底子早餐還有兩位不可不說的小老弟,那便是祖籍同樣是蘇北的老虎腳爪和米飯餅,而它們也不約而同地在老上海流行起來。
米飯餅又稱米餅,以米粉加酒釀制成,制成后松軟可口,一面貼著鍋底,有點焦,一面雪白,且有一股濃郁的米香。
要說米飯餅的黃金搭檔,那必是油條,試想一下那個口感:松軟里透著絲絲酒釀香氣的米飯餅,配上圓滾滾胖乎乎的松脆油條,簡直哈喇子直流!
而在蘇北當地被叫做“金剛麒”的老虎腳爪,是來到上海后因其形似老虎的爪子,才得此名。
別看它長得質樸,做法卻絲毫馬虎不得;老面加上堿水自然發酵一晚后,用刀劃出爪子造型后,放進傳統碳爐烘烤。
炭的溫度也頗考究,要做出外脆里香的老虎腳爪,沒點本事可不敢攬瓷器活。
你說它有啥好吃?甜津津、帶著老面獨特的香氣;你說它有多好吃?它比不過生煎鍋貼那般咸香,它只是便宜管飽,卻喂大了好多上海人。
很多人可能要嚷嚷了,哪能好忘記阿拉蔥油餅和包腳布?哈哈,這怎么敢忘記。
老式的蔥油餅要烘過才好吃,一口咬下去酥是酥得來,吃得滿嘴都是豬油香和蔥香!
老早的包腳布沒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配料, 就是簡簡單單一個雞蛋餅,刷上甜面醬、辣醬,撒上蔥花、香菜末,要是喜歡包油條,加一根吃也交關色一。
不是姆媽燒的飯菜不香
是放學回家路上的香酥雞太饞人了
如果你羨慕當下中小學生,放學回家路上能有各式各樣的東西吃,那你是沒經歷過阿拉小辰光,那些同樣堪比“垃圾食品”的食物。
下課鈴一打,背上書包的中小學生火速沖出校門,直直走向那些冒著香氣的小推車或路邊攤。
此時一般會分成三派:香酥雞派、炸串派、油墩子派。
“阿姨,我要一份香酥雞,多放點椒鹽!”
話音剛落,阿姨便干凈利落地抓起一把放進漏斗里下鍋,分量很少出差錯,但也絕不給多,哪怕一小根兒都不行。
出鍋,裝入牛皮紙袋,撒上料粉,嘖,太香了。
香酥雞的魅力究竟在哪?在于噴香的孜然和辣粉,在于精瘦卻多汁的口感,在于回家吃飯前的那一刻偷歡。
同樣,人氣超高的炸串也是許多小學生的心頭好,雖然姆媽老是說,“天天就曉得吃地溝油”,可就是耐不住那種直勾勾的炸物香。
說小肉串是炸串界的頂流,應該沒人反對吧?一般10串一買,胃口好或者零用錢多的時候,也有人會搞個二三十串,那叫吃得一個香。
小年糕是第二大人氣王,糯唧唧又有韌勁;不同于平時吃的炒年糕湯年糕,炸年糕那種獨特的口感,就偏偏招小孩子喜歡。
但真正讓炸串成為廣大中小學生之愛的原因,自然少不了那神秘醬料的魅力。
每個炸串老板都有自己的秘制醬料,裝在淡黃色的大搪瓷碗里,甜津津、咸咪咪。
至于油墩子嘛,雖然它是素的,雖然它只是白蘿卜絲和面糊的組合,可經過熱油一炸,其中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懂得。
老上海的夜生活
是人聲鼎沸的大排擋
如果說早餐是上海老味道的精神氣,那煙霧彌漫又帶著些許噪雜的夜排擋,則是上海老味道的煙火氣。
也許很多人都以為,老上海的宵夜文化應該是壽寧路的小龍蝦、昌里路的香酥雞、彭浦新村的炸雞腿。
可其實,被冠以“臟亂差”、燒烤炒菜小吃等一應俱全的大排檔,才是魔都夜生活的開始。
大排檔本是寫作“大牌檔”,源于舊時的香港,“檔”在粵語中有著不固定、流動的含義;到了50年代,這些攤檔被統一發放經營牌照并管理,才有了“大牌檔”的名字。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大排檔陸續出現在了內陸,而彼時的上海也開啟了熱火朝天的夜排檔時期。
對于一個選擇困難癥來說,大排檔堪比地獄,因為五花八門什么都有,恨自己只有一張嘴一個胃。
歡喜咪咪小酒的人,可以選擇吃燒烤,生蠔帶子各來一打,牛肉羊肉也各來10串,烤韭菜烤茄子一定要多辣才好吃。
上了年紀的老爺叔好像更喜歡吃炒菜,先上下酒菜三件套毛豆、皮蛋和涼拌黃瓜;隨后來份炒螺獅嘬嘬,咪道瑕其好;海瓜子也是不錯的選擇,別看肉只有一點點,鮮是鮮得來。
更多的小年輕中意這里吃吃、那里嘗嘗,從這家喝到那家,吃完一輪還有一輪。
炒面燒烤海鮮麻辣燙,吃到打嗝拍拍肚皮,方可心滿意足地回家安睡。
老虎腳爪逐漸消失、夜排擋拆除
我們的上海老味道開始瓦解
你是從哪一刻開始,感受到了上海老味道的消失?
隔壁賣大餅油條的老夫妻怎么突然關店了呀;旁邊那家包腳布攤頭也不知道是不是搬走了,有兩個多月沒看見了。
常吃的那家米飯餅,好像因為區域整改不得不關門了。
“囡囡啊,今早早飯吃鍋貼小餛飩好伐”,“伐好!吾要吃包腳布配可可牛奶呀”,“哎喲祖宗啊,現在去哪里給你找包腳布啦,讀書要遲到了,阿拉隨便買點吃吃好伐”。
越來越多的時髦早餐店進駐了上海,你會發現以前只有包油條的粢飯團,現在竟然有五花八門各種餡兒。
頂著古早味,頂著小清新早餐店的名頭,收獲了一些關注,卻最終陷入潮流里。
越來越多的健康夜市大餅油條開了起來,你原本驚喜地以為,可以吃到小時候的模樣;可后來發現,只不過是多了幾分干凈,卻少了幾分滋味。
現在的小孩哪里知道老虎腳爪,以后的他們就更別說再嘗米飯餅了。
而隨著居民投訴、城市建設,那些人聲鼎沸的夜排檔也在悄無聲息間,消失了。
從乍浦路開始、到銅川路那熱鬧輝煌的海鮮市場,還有更為人熟知的昌里路、彭浦夜市、壽寧路、云南南路。
我們的煙火氣,終究只剩一口氣,茍延殘喘。
我們從來不反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我們也期盼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倘若這樣的代價,是愈來愈多的上海老味道面臨消失呢?
形式主義的拯救終究是逢場作戲,能否更好地想出解決辦法來留存來安置,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畢竟,那么好吃的大餅油條、那么好吃的包腳布配可可牛奶,我希望以后的上海小囡也能嘗一嘗!
“上海小吃花樣多:大餅油條小籠包,咸漿鍋貼肉饅頭,老虎腳爪粢飯糕,粢飯熗餅小餛飩,吃好今朝想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