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大家印象里是一位瀟灑不羈、仗劍走天涯的豪爽之人,但是初出茅廬的李白也曾有過依依不舍的思鄉情懷。他的一首七絕連用五個地名,寫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名篇。
(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侵刪)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他看著遠處的山水,想著家中的親人,非常留戀。四川人杰地靈,山清水秀,而前路漫漫,不知道迎接他的將是什么,面對未知,內心伴著膽怯和焦慮。
于是,李白將對家鄉的不舍之情都寫進詩里,卻沒想到這首詩成了經典,詩中用五個地名,創作出不朽名篇。
李白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說的是在高峻的峨眉山上,懸掛著半輪秋月。“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當時蜀地的代稱,峨眉山月是李白的故鄉之月。月亮是李白常寫的意象,成為思念的代表,也是孤獨寂寞的唯一慰藉。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說在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月亮的影子。平羌江在峨眉山的東北。李白在此所見的景色,說明他已離開故鄉一段路程了。
第三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是說李白在夜里乘船出發,連夜趕路,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可以更為清晰地看到他蜀江行的線路。“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省犍為縣,“三峽”則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最后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意思是說李白思念故鄉卻再也見不到,只好戀戀不舍順流而下向渝州。“渝州”即今天的重慶,當李白的船行到重慶的時候,說明他再也看不到峨眉山了,也就意味著真正離開故鄉了,所以思鄉情懷在這里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只有四句,卻連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構思精巧,意境高遠。在唐人萬首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