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初,特別是清明前,茶客們便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集在綠茶上,爭著能早日品上這一口鮮。
在我國,綠茶的產地極為廣泛,不論是西南、江北、江南還是華南,都能瞧見它的蹤跡。
作為四大名茶之一的洞庭碧螺春,產地就在蘇州太湖洞庭山水間。或許,有人要問,蘇州除了碧螺春,還有其他的名茶嗎?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尋春茶的“綠葉鮮蹤”,去找尋蘇州綠茶的前世今生,比比是否有品質也不輸于碧螺春的茶葉。
蘇州洞庭東西山產茶,久負盛名,據稱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茶歷史。至唐代,洞庭茶就成為貢品,北宋時以西山水月院僧人所制者最為佳妙。相關歷史文獻也都有記載。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記:“洞庭山出美茶,舊人為貢?!恫杞洝吩疲?長洲縣生洞庭山者,與金州、蘄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span>
陳繼儒《太平清話》也記載:“洞庭小青山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
由此可見,水月茶產于西山,為僧人所制珍品茶葉,并列為貢品。但由于年代久遠,也無從考證了。
虎丘茶,也稱白云茶或白雪茶。據傳唐宋時就有之,蘇軾品過后,書題為精品。至明代,深受士大夫喜愛。
虎丘的茶樹生長于虎丘寺的金粟山房附近,僧人在谷雨前采摘,擷取細嫩之葉,雖說葉色微黑,并不清翠,但烘焙炒制后,在月色下色白如玉,聞之有豆花之香,口感清澈,潤喉清肺。實為茗中佳品。
盡管虎丘茶為天下名茶,但并沒有列為過貢品,一是真假難辯,由于寺僧在虎丘茶樹中雜種其他,非品茶專家很難辨析。二是不易貯存,現采現焙現品,才得佳味。
雖說古人也采用了瓷罐或錫罐的方式貯藏,但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運至京城,就很難保持原本的色香味了。
虎丘茶雖好,但產量極少,真正的虎丘茶,年產不過十來斤。蘇州官吏都以虎丘茶奉承上司,普通老百姓,是連茶香都聞不到的。
每年清明前,茶園便被官吏們封閉,但時有被人翻墻而入,偷采一空。僧人被官府問責甚至賠償,不堪其苦,怒而毀之,自清代末年,這些茶樹便漸漸衰萎了。
虎丘茶的制茶工藝獨特,采用揉培封法度。據稱,安徽名茶松蘿就是運用了虎丘茶的制作工藝,而一舉成名。
其制作工藝由久居虎丘的大方和尚帶回安徽,并將其應用于松蘿茶的制作上,于是松蘿茶也成了名茶。
碧螺春本是野茶,清康熙年間,有采茶人由于筐里放不下,將其置于懷中,茶得熱氣,居然異香撲鼻,被當地百姓稱為“嚇煞人香”。然這碧螺春這名字,得于它條索纖細,卷曲似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意涵著無限春光,十分貼切。
由于洞庭東西二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云霧多,十分適合培植優質茶樹。另外,碧螺春茶樹一般和枇杷、楊梅、石榴、柑橘等數十種果樹相間種植,故兼具花香、果香和茶韻。
明前碧螺春尤為珍貴,炒制半斤碧螺春茶,約需七八萬個芽葉,可見其精細。民國期間,甚至有富坤,以重金請當地未婚少女上山采茶,采得茶葉放入懷中或含在口中,以為絕品。
這種做法或許有些過頭了,但自古以來,人們往往多以女子喻茶,碧螺春碧色悅目,嬌嫩易折,正如少女一般,它最美好的時候,也就是清明至谷雨前這短短的十五天,適似少女的青春那么短暫,稍縱即逝。
碧螺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爽口而又有回甘。所以,稱之為名茶算是實至名歸。
其實,除碧螺春外,花茶也是蘇州的特產。蘇州花茶以特制綠茶和天然香花拌和窨制而成,有珠蘭、茉莉、玳玳、白蘭、梔子等。
蘇州花茶始于南宋,發展于明清,虎丘山塘曾為花茶的集散地,繼而暢銷全國。在民國四年(1915)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蘇州花茶曾獲得優等獎。
蘇州花茶葉色柔嫩,茶湯清澈,清冽可口,茶味花香相得益彰,郁而不俗。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虞山,不僅風景秀麗,在其頂上,有座奇石林立、狀如刃劈斧砍的山峰,名“劍門”,周圍山勢平坦,種滿垅垅茶樹,面向碧水尚湖,空氣清純,劍門綠茶便產于此。
虞山最早種植茶樹始于清代,到民國期間虞山祖師廟后、興福寺院兩側山腳地均有種植。
劍門綠茶以炒青聞名。1965年,在全國綠茶評比中,虞山一級炒青得第二名。
虞山茶,以“劍門太白”、“虞山白茶”更為珍貴,此茶沖泡十次而不脫桂香之原味,且湯色黃綠明亮,葉片如翡翠起舞,品嘗者無不稱奇。
自古至今,蘇州采茶以節氣論,將清明前采的,稱“明前茶”;谷雨前采的,稱“雨前茶”,以后再采的,就較為遜色了。另外還有一種十月間采焙的“小春茶”。
所以,蘇州人不負春光,春雨瀟瀟時,一定會有一番熱熱鬧鬧的茶事,年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