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華裔物理學家、教育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擁有英國、美國國籍并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光纖通信之父”和“寬帶教父”。
高錕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院學士和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并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大紫荊勛章;2015年獲選為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高錕長期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
高錕:從“傻子”到“光纖之父”的傳奇人生
在上海的繁華背后,曾有一個被嘲笑為“傻子”的頂級富少,他的名字是高錕。然而,命運的轉折讓他從一個被誤解的青年,成長為全球公認的科學巨匠。2009年,當他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全世界都欠他一個人情,因為他不僅改變了通訊技術,更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
早年經歷:從上海到香港
高錕,1933年出生于中國上海的一個富裕家庭。1949年,隨著家庭的遷移,他來到了香港。在這里,他接受了扎實的國學啟蒙教育,并展現出了對科學濃厚的興趣。15歲時,高錕進入圣若瑟書院就讀,中學畢業后考入香港大學。隨后,他遠赴英國格林威治大學,1957年從伍爾維奇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專業畢業,1965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初入職場:不被理解的創新
1957年,高錕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其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有限公司任工程師。1964年,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他與同事霍克漢姆共同得出結論,玻璃光衰減的基本限制在20dB/km以下,這是光通信的關鍵閾值。然而,這一結論在當時并未得到廣泛認同,甚至有人嘲笑他的想法是“癡人說夢”和“大傻子”。
光纖通信的突破
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他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盡管這一設想最初被質疑,但高錕并未放棄。在他的努力推動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1981年啟用。
榮譽與挑戰:諾貝爾獎的肯定
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光纖通信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肯定。然而,這份榮譽來得并不容易。高錕在提出光纖通訊四十多年后,才最終獲得諾貝爾獎。這期間,他經歷了無數的質疑和挑戰,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科學信念。
晚年生活:阿茲海默病的挑戰
2003年,高錕被確診患有阿茲海默病。盡管如此,他依然保持著樂觀和積極的態度。2009年,當他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他正在從老人健康中心回家的路上。盡管他的記憶力和表達能力逐漸下降,但他依然能夠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關愛。高錕的夫人黃美蕓一直是他堅強的后盾,陪伴他度過了人生的最后時光。
教育與慈善:高錕的另一面
高錕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1987年至1996年,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期間創立了訊息工程學系,并致力于提升校園的學術和科研水平。他還成立了高錕慈善基金,幫助阿茲海默癥患者。高錕的一生,不僅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教育和慈善事業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結:從“傻子”到“光纖之父”
高錕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一個被嘲笑的“傻子”,到被全世界尊敬的“光纖之父”,他的故事激勵了無數人。他的科學成就不僅改變了通訊技術,更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高錕的一生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夠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他的逝世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將永遠被人們銘記。高錕,這位從上海到香港,再到全球的科學巨匠,用他的一生證明了:真正的智慧和勇氣,是不會被誤解和嘲笑所掩蓋的。
致力于做設計師品牌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