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八月底,酷暑猶有余威而秋風尚未清爽,李凡相邀自駕同游常熟。因我以前外訪較少,常熟還是第一次到訪,李凡卻不一樣,已先后多次到訪,所以此行把那些知名的景點已排除在外,都是比較偏僻冷門的所在,對此游覽我反而覺得更有趣味。此行還有蘇州網友黃寅,由當地的古跡通張軍做向導,一天的游程因此更加緊湊飽滿,所到之處不僅地方多,而且比起自己摸索要便捷許多。首先到訪的是虞山腳下的黃公望墓。
X常熟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景區的黃公望紀念館,是我們此行常熟訪古的第一站。
剛到目的地,常熟古跡通張軍問我是否知道黃公望,我老實說不知道,他又問知道“富春山居圖”嗎?這一下就立刻就想起來是這位大名鼎鼎的畫作者了。這是黃公望紀念館內 堂外立面。
紀念館是近年來新建的,這是紀念館內景。據介紹:
常熟黃公望紀念館,是繼2006年王石谷紀念館、瓶隱廬紀念館開館之后,常熟市又一處建成開放的名人紀念館。紀念館建筑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整個建筑分為前廳和后廳兩部分,中間有一庭院,兩側由長廊相連。前廳進門處正中樹立一介紹紀念館概況的屏風。兩側墻壁設立斜向展板,介紹黃公望生平和歷代對其的評價。后廳正壁擺放黃公望塑像,兩側墻壁展出其經典作品的復制品。前廳后堂之間兩側的連廊。據介紹: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于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歲時為同門(全真教)師友鄭樗(字無用,即無用師)所作,歷經三年時間,于1350年繪制完成,作品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如今這幅畫作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他和王蒙、倪瓚、吳鎮合稱為元四大家。
前廳內聚集著不少文化人,原來當地利用紀念館來展示常熟的非遺項目——虞山赭石硯,“常熟虞山赭石硯”也是中國名硯之一。今天其傳承人也在其中。
常熟虞山赭石硯工作臺。黃公望的淺絳山水畫,曾在中國國畫史上達到一個頂峰。而他的淺絳顏料,就是取材于虞山上的赭石。
“常熟虞山赭石硯”的介紹
在黃公望紀念館的庭院一角,豎有一塊石刻的“元黃公望象”。
紀念館后的虞山山坡上,到處是綠油油的茶園,這里盛產的“虞山綠茶”也是茶葉中的名牌。
紀念館的北側就是黃公望墓的入口處,這里有一座上刻“元高士黃大癡先生墓道”的牌坊。“黃公望紀念館”與“元高士黃大癡先生墓道”南北并列。
黃公望墓為江蘇省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立在墓道口的文保碑背面,對于黃公望是這樣介紹的: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元代四大畫家之首,創淺絳山水,為后世師法。清嘉慶間其十七世孫黃泰重修墓園,1984年重建石坊羅城。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墓冢墓道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墓冢墓道
元黃公望墓,據百度介紹:
元黃公望墓,清乾隆時修該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孫黃泰修墓建坊,筑羅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黃石鋪筑,從公路直通墓前,長約60米。墓以磚砌筑,直徑3.5米,高約1.4米。黃石砌的羅城內立墓碑,碑高1.3米,寬0.36米,墓冢碑上楷書'“高士黃一峰公之墓”,并刻有畫像、傳略。元黃公望墓墓碑并不立于墓冢前方,而是嵌于墓冢后方墓壙正中壁上,今日所見幾處的名人墓都是這樣的形式。
墓冢
墓碑。
一塊上書“元高士黃一峰公之墓”,此碑為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其16世孫黃泰重修祖墓時所立。另一塊上書“元高士黃大癡先生墓”,此碑刻有黃公望簡介,落款為“壬戌仲冬重修”。常熟地處江南水鄉,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提到常熟的名勝古跡都離不開虞山和尚湖,虞山上最著名的名人墓莫過于仲雍墓和言子墓,而張軍告訴我,虞山的歷代名人墓之多竟有二千多座,素稱古墓的江南之最,這該是怎樣的文化底蘊啊!不愧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看名人墓時,偶見虞山腳下虞山南路邊,有三棵古銀杏樹,一邊單棵的傾斜著,另一邊兩棵緊挨著。
看見古樹當然不會錯過,趕緊下車觀看,有保護牌介紹古樹樹齡才160年,似乎與我們的猜測有一點差距。
虞山腳下的古銀杏樹
古樹下有村民設攤出售小鴨
我在古樹下的留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