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公太,研究員,常熟博物館原館長,江蘇省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專家庫專家,上海大學、常熟理工學院兼職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客座教授。
瓦礫齋筆記(421—440)
周公太
421、尊勝陀羅尼經幢又名唐幢,共二座,原立于虞山北麓興福寺山門外寺路街西首兩側。用青石鐫刻,均通高4.06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共九層。底座及幢身呈八角形,各層紋飾依次為:底層覆蓮,二層四獅,三層蓮花,四層如意云龍,五層云龍,六層素面,七層幢身八面陀羅尼經文,八層云龍,九層頂蓋。其幢身上分別有唐代大中和宋代題記。解放后,曾于1957年8月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損壞,1974年遷至縣文管會保護,后按損壞程度合并成一幢,基本保持前幢面貌。1988年,仍置立于興福寺門前破龍澗南畔空地。1991年,住持釋妙生據原拓本,延請邑中雕刻家俞明寶重建后幢,與前幢并峙。系境內唯一僅存的唐代石刻經幢。上世紀八十年代,余曾住北門大街文管會后院,與唐幢相伴三年。
422、清王時敏《仿古山水》冊,紙本,共十開,一開:仿宋趙伯駒《江皋秋色圖》,工筆青綠山水,線條綿密;二開:仿南唐董源,水墨清淡,用細長圓潤形似披麻皴法;三開:仿元倪瓚,墨色清潤,淺水遙岑,蕭疏簡逸;四開:仿元趙孟頫《夏木垂蔭圖》,設色大青綠;五開:仿元黃公望,淺絳山水,林巒渾秀,多用披麻皴;六開:仿宋趙令穰《村居圖》,青綠平遠小景,云氣蒸騰,優雅清麗;七開:仿南唐巨然,以破筆焦墨點苔;八開:仿元吳鎮,用巨然法山頂多礬石,墨氣沉郁;九開:仿元黃公望,設色清綠,草木華滋;十開:仿宋米友仁,峰巒起伏,山石草木均以水墨點染,為典型的“米點皴”。此冊入載《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為國家一級文物。1968年8月由蘇州過云樓后人顧榴兄妹捐贈。現藏市博物館。
423、乾元宮興造記碑,舊在致道觀彌羅寶閣壁間,今藏市碑刻博物館。據邑志載,宮址原位于虞山東南嶺辛峰亭下側,系宋元祐中海陵徐神翁弟子申元道所建,初名竹林庵,庵前有雪井。紹興17年,道士喻抱元增葺,改名招真庵。淳熙間,邑人請于郡,用致道觀舊額改為乾元宮。歷史上屢有興廢,一度規模壯觀,為江南著名道家宮觀,咸豐時毀于兵火。此碑為宋崇寧五年(1106)郡人沈泂撰文并書,姑蘇申屠宗震鐫刻,內容記述乾元宮歷史,涉及常熟山水地貌,社會民間風俗等,是研究常熟古代道教源流之重要資料。
424、瞿啟甲((1873—1940),字良士。鐵琴銅劍樓主人,著名藏書家、書法家。其三十年代初書法潤例為:中堂、楹聯分別為三尺三元、二元,四尺四元、三元,五尺五元、四元,六尺六元、五元,八尺八元、七元。屏條三四尺三元,五尺四元,六尺五元,八尺七元。橫幅全幅同中堂,半幅同屏條。匾額一尺以內每字二元,二尺以內每字四元,四尺以內每字十元,四尺以外另議。橫直幅同例。冊頁每方尺二元。團扇每柄二元。折扇每頁二元,十六方為限,大者三元。雙行不書。金箋加半,壽屏、碑版另議。
425、西門大街原常熟城隍廟前有慶歷井一口。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曾氏之撰曰,城隍廟于明洪武中就東靈寺基改建,則此井在宋時實在東靈寺門外,且題字多佛教中語”云。今存欄系青石質,正八角形,每邊長0.35米,孔徑0.46米,內則有繩痕20余道,古樸異常。其上鐫有題記六行,部分已泐不可辨。文曰:“常熟縣積善鄉居住信士沈諒并妻曾氏三娘男言與家眷等同舍錢開義井壹舍日用報四恩三有時慶歷八年六月日題記”等。系常熟唯一有宋代題記之井欄。后填廢,井欄移文管會收藏。
426、文廟元代圣旨碑,碑首正中鐫“圣旨”二大字,旁對稱淺雕四爪游龍各一條,四周繞以雙線寬邊框,框內滿鐫如意云霓紋,刀工精湛。內容一刻中統二年(1261)所頒禁止諸官、使臣、軍馬等駐扎于宣圣廟內,并不得在廟中進行審理詞訟和聚眾宴飲等。其二為至元二十五年(1288)所頒蠲免秀才一切雜泛差役,允許在籍秀才從事商業活動,并再次嚴禁使臣等官入廟非禮騷擾等。據《元史·選舉志》載,元太宗六年(1234),在滅金取得燕京后,即采納宣撫王楫之建議,將全國的樞密院改為宣圣廟,以示尊重孔子。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又多次下令保護廟學,以示重視地方教育。此碑高達2.09米,全文楷書。舊位于邑學宮戟門右側。
427、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建成于咸淳間。歷代屢修,但基本保持宋代面貌。清光緒中修塔,曾發現有銘文之磚,惜未見注錄。抗日戰爭初1937年秋,日軍飛機轟炸塔前小學,震壞方塔底層之副階。河東鎮鎮長陳某借整修為名,擅自將副階木構悉數拆賣,所震塌無用塔磚則傾堆于塔基之旁。1946年春,邑人沈遲偶從金石家龐士龍先生處聞知塔磚上可能有銘文,遂與朱瑞庵同往塔下尋覓數天,果然獲得銘文磚二三十塊。經統計,有三類題記。一:正面楷書“崇教寶塔”四字;二:正面楷書“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側面有邊款某鄉某人發愿施財舍磚多少片等。如一殘磚上書“×××鄉嵎山里清真宮土地界縣衙東街北××,×××妻李氏大娘施己財造寶塔磚三千片保扶身位”等字;三:正面書“募眾造塔祝延圣壽保國民安磚”等。
428、倪瓚(1301—1374),元代名畫家。因出生于無錫地區富豪之家,雄于資財,故喜與三吳名士往來。后社會動蕩,遂賣廬散資遁跡于村舍寺觀間,有“倪迂”之稱。其之《叢篁古木圖》,系為都司劉元暉舊作,明洪武二年(1369),其69歲高齡時,又與劉元暉、鄉教授張德機等人雅集于高士良常家,應元暉之請,復題七言詩一首及跋記于畫上,以寄友情。畫面以禿筆繪枯木一枝,叢篁相伴,充溢秋冬蕭瑟蒼茫之氣,風格特異。另有梅隱叟詩跋一篇。此畫在清晚期為工部郎中常熟曾之撰所得,并請蘇州懷米山房摹刻于此石,真跡則在解放后為南京博物院征集。石刻舊在曾氏虛廓園。今藏市碑刻博物館。
429、程慈(約建國前后卒),字煥慈,號遁林。邑畫家。畢業于蘇州美專,留任國畫教授。擅花鳥山水,1925年夏返里后閉門不出,以筆墨自娛。其三十年代初潤例為:翎毛果品、花卉草蟲和山水走獸三種,堂幅三、四、五、六尺,分別為每尺四元、三元、五元。屏條均每條照堂幅減半。炕屏再照屏條減半。冊頁每尺四元、三元、五元。折扇同上。手卷每尺四元、三元、五元。琴條同上。
430、市碑刻博物館藏《太平天國報恩牌坊碑序》石刻,宋體楷書,首行為“報恩牌坊碑序”6字,全文17行,足行41字,共391字。其內容記載太平軍入城后所采取“平租庸之額賦,準課稅之重輕”之賦稅政策,及市集上呈現的人民安居樂業繁榮景象等。系國內僅存數件太平天國珍貴碑刻之一,對研究太平天國蘇福省政權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按:現存其碑為青石質,右上角略損。無撰書者姓名,然據民國間金叔遠先生考證,系太平天國舉人唐市譚小石撰文并書丹。為國家二級文物。
431、清道光十九年(1839),蘇州曹載奎氏將其所藏商周秦漢青銅彝器60件,按圖鐫之于石,世稱《懷米山房吉金圖》。咸豐初,原器售歸張云巖,太平天國陷吳,器物及石刻俱散。民國十一年(1922),南陵徐積余以石之拓片重新印行,后又為蘇州卞鐘銘尊漢閣翻刻成條石。1930年,常熟收藏家沈彥民請表兄龐北海作緣,向卞氏購得原石后置于其新構“澄碧山莊”。該石所摹刻銅器均記尺寸、銘文并加釋文,上有清代學者張廷濟、阮元、葉志詵等人作序或跋記,歷來為金石家所重視。著錄于《前塵夢影錄》、《中國美術辭典》等書籍中。該石刻原套共35塊,今尚存33塊。1986年秋由余從山莊舊址市第三人民醫院基建工地征集至文管會保護。
432、《天文圖碑》,系明正德元年(1506年)常熟知縣計宗道在弘治間知縣楊子器所刻天文圖遭到嚴重磨損的情況下,重新命工摹刻而成。分圖及跋文兩部分。上部為天文圖,四周布以云霓紋。圖上線條、星點、十二層次及部分星名至今仍清晰可辨;下部為計宗道手書楊子器所撰跋文,內容為論述天體起源、介紹普天星象中星官數與恒星總數,說明圖翻刻自蘇州府學之宋代天文圖并據《甘石巫氏星經》訂正了原圖星位缺亂之處。該圖是繼敦煌星圖、新儀象法要星圖和蘇州天文圖之后的又一重要石刻星圖,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碑原在邑學禮門東側,一度遺佚,1973年7月發現于學前小學內,現藏市碑刻博物館。
433、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山東益都人,王士楨甥婿。清康熙18年(1679)進士,官至翰林院贊善,28年因在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昇《長生殿》演出而被革職。其擅詩,作品主張嚴肅峻刻,為清代六大家之一。其雖罷官家居,詩名盛海內,但一日偶見馮班所著《鈍吟詩稿》,卻為馮詩所折服,竟專程至常熟虞山腳下穿朝服下拜于馮班墓前,焚刺稱私淑門人。后乾隆間其孫趙頵出任昭文知縣,于馮班墓前立單間沖天式石坊一座,額鐫“高山仰止”,明柱上鐫“不忘奕世師門,仰承祖志;幸得此邦學道,肅拜兄型”楹聯一副,傳為藝林佳話。
434、《五代彭城錢君義亡妻殷氏夫人墓志銘》,石質。1973年11月虞山東北麓出土。志文載夫人其先汝南郡人,祖代興隆,蔚為盛族。大父皇雅,不仕。祖皇庻,中吳羅城四面巡撿使累充鎮遏使。父皇詮,金馬都隊將。年二十歸于彭城錢君義,不幸以開運二年(945),歲在乙巳五月二十九日遘疾終于長洲平原私苐,居炎涼三十一載。以其年六月二十日,附葬于常熟縣隱仙郷翔鸞里。有子二人:長曰昊八,年八歲。次曰鄭九,四歲。慮寒暑易改,桑田或遷,請志貞碈。按:此志亦可證五代吳越國奉中原正溯,使用后晉開運年號。按:墓主應卒于長洲(今蘇州),歸葬于故里常熟虞山北麓。
435、常熟莫城黃土山及張橋嘉菱蕩良渚文化遺址先后發現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出土過玉琮、玉璧等禮器。而練塘之羅墩遺址則科學發掘于1993年,不僅出土了以神秘玉龍等玉器為主的數百件隨葬品,并通過碳14測定距今為5250年左右,為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良渚文化高臺墓葬遺址之一。按:此高臺墓地,絕類土筑金字塔,均是由人工堆土經過層層夯筑而成,在當時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下,良渚古人要完成如此浩大之工程,其艱巨當可想而知。
436、邑志載,泰昌元年八月,為避光宗朱常洛名諱,曾將常熟縣名改為“嘗熟”,天啟即位還原名。《明史—地理志》載:蘇州府領州一、縣七,常熟屬之。又云:萬歷末,避諱改曰嘗熟。按: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初一(1620年8月28日),皇太子朱常洛登基,年號泰昌。但九月初一即駕崩,史稱一月皇帝。后泰昌年號延用到年底。關于常熟改名嘗熟,似曇花一現,僅見于文獻記載,是否有實物可證,尚須進一步考古研究。
437、1993年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分冊之“歷代文物收藏”類中,共收錄自宋代米芾至現代趙萬里26人,常熟有清代瞿鏞1人。在“古繪畫”類中,共收錄自西漢《馬王堆帛畫》至清代羅聘《人物山水冊》99件,常熟有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王翚《重江疊嶂圖》卷、吳歷《靜深秋曉圖》軸3件。在“古寫本”類中,共收錄自唐代寫本《切韻》至清乾隆內府抄本《四庫全書》計10種,而常熟則有明代趙用賢脈望館抄《古今雜劇二百四十種》及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東家雜記》2種。常熟在歷史上號稱江南收藏半壁江山,從此書可證。
438、跨城南朱涇村斜涇有照山橋 ,又名下斜橋。清康熙錢陸燦《常熟縣志》載:“下斜橋,崇禎間祭酒許士柔建。”清代曾修。抗日戰爭中,橋欄被國民黨軍隊拆毀。今存橋系東西走向,單孔拱形,用13節花崗石拱板構成,中寬3米,矢高3.65米,全長20米,拱梁上鐫“照山橋”額,兩側明柱上均鐫“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聯。橋堍北側有明代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之墓。
439、流傳至今的近代民間商戶代價籌、券以民國時期居多,清代者甚為稀見。市收藏家協會原秘書長仇智遠曾于1999年3月捐贈市博物館兩枚清代常熟地區制作的錢籌。其一為東周市鎮鄭合順竹籌,正面陽刻“當制錢貳伯文”、“鄭合順”,背面下部鐫“東周市鎮”。在近頂端部打一圓眼,用于穿繩,正面眼之上端又有墨書“庚子”(1900),背面有墨書“三十九號”等字。二為東唐市永春典當竹籌,正面陽刻“東唐市永春典當錢貳文”,背面下部鈐印墨書“永春典”三字,近頂端部亦打一圓洞。按:從其款識及形制,當為清代民間商號所行用。
440、《唐故渤海吳君故夫人殷氏墓志銘》,1984年11月虞山北麓桃源澗出土。其志文載墓主“大中十四年,年卅有六,無何遘疾,八月初四日而終,十一月九日葬于虞山東北海墳陵西北五百步先賢墓之次”,此語當值得研究。按:志文稱其墓東南五百步處虞山之東北有“海墳陵”,而舊志均無有關海墳陵的記載,且只有具有帝王地位的墓始可稱陵。唐時一步為長度五尺,據此推算,其方位正約當在辛峰亭一帶。按齊女臨終前曾說“妾聞虞山之巔,可見東海,乞葬于此,倘魂魄有知,庶幾一望齊國也。”少姜為齊王之女,墓當稱陵。海墳陵所處的山峰方位在虞山諸峰中正距海為近,“海墳陵”或即“海魂陵”之吳語轉音。
興福寺前唐幢
文廟元代圣旨碑
太平天國報恩牌坊碑序
照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