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88年,中東的伊朗與伊拉克進行了一場長達8年的戰爭,這就是兩伊戰爭。 戰爭的起因應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說起。
雖然伊拉克與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但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占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占少數的遜尼派。革命成功的霍梅尼試圖進行“革命輸出”,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而號召伊拉克占多數的什葉派推翻伊拉克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這引起了薩達姆對伊朗的仇恨。
兩國的界河是阿拉伯河,此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與伊拉克兩國界河。 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曾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從新確定了這一協議。 但后來伊拉克覺得如此對自己很不利,因為伊拉克的領土如同一個肚大口小的玻璃瓶,在波斯灣只有短短的60公里的一截海岸線,海上運輸十分不便。阿拉伯河是其出入波斯灣的唯一出海水道,受限于此,空有豐富的石油卻“倒不出去”。當時其他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都暗中支持伊拉克,美國也因與伊朗關系惡化而斷交,這都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于是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決定用武力改變現狀,全占阿拉伯河。 1980年9月22日清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突然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以牙還牙,也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則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 由于伊拉克戰術錯誤——軍隊主要攻城掠地,而沒有去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空襲出動的飛機太少,只有80架,僅占飛機總數的1/4,沒有形成強大的力量,攻擊機場時飛行員又應付了事的把炸彈扔下就走,對停機坪上的伊朗空軍飛機視而不見,加之沒有對目標進行反復攻擊,只是進行一次性轟炸,攻擊也沒有取得什么戰術效果。到1981年9月,緩過勁來的伊朗集中10余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 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余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 4月,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余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于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
6月,見勢不妙的伊拉克提出全線?;鸾ㄗh,并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于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并準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占了便宜就想跑的薩達姆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但伊朗可不想就這樣善罷甘休,而是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1982年7月,伊朗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開始攻入伊拉克境內。這次代號“齋月行動”的進攻中,伊朗的革命衛隊高喊著真主安拉的名字,一次一次地沖向伊拉克人的陣地,結果又一次一次被打回來,像割麥子一樣被打倒。這場12萬人對10萬人攻防大戰,整整持續了18天,伊朗傷亡達3萬人,僅革命衛隊就有1萬2千人死亡,伊拉克傷亡6千至8千人。戰后在清掃戰場時,發現在死去的伊朗士兵的身上,都掛著一把塑料制成的小鑰匙,據說用它可以打開天堂之門…… 至9月底,反守為攻的伊朗軍隊已經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已深入伊拉克北部境內,對其首都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后組織7次反擊,才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戰迫和”方針,重新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并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而伊朗也不甘示弱的也使用化學武器來互相傷害。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襲船戰”,攻擊對方在波斯灣的油船。伊拉克主要使用戰斗機發射導彈和火箭襲擊對方的船只,其中在英阿馬島之戰中成名的法國“飛魚”AM-39導彈用得最多。但是兩國都沒有打沉多少油輪。因為這種導彈主要是攻擊千噸級軍艦的,并不適用于攻擊萬噸級的大型油輪。小軍艦的鋼板薄,而大油輪的鋼板厚,不容易穿透。伊朗使用岸對艦導彈,型號為中國“蠶”式,但這種導彈價格太貴,存貨有限,后期主要使用水雷,效果不佳。結果誰也沒有撈到太大的油水。
戰爭持續到1986年,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決定力爭速戰速決。 1986年2月,伊朗出動9萬余人的兵力,發動了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只達106艘,其中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都遭到襲擊。 由于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趁機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使得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更加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 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并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伊朗遲遲沒有表態。兩伊積怨已久,在?;饐栴}上又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愿主動作出讓步,因而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戰爭進行到1988年,雙方開始使用飛機與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又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前期雙方利用飛機轟炸對方的城市,不管是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一律轟炸。后期升級為導彈戰,仍然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的狂轟濫炸。雖然發射時所瞄準的都是對方的總統府、國防部之類的重要軍事、政治目標,但由于導彈誤差較大,往往是指東打西、指南打北,多數導彈都落到了城市的居民區,造成一片恐慌,數百萬城市里的居民紛紛撤離、流離失所,許多城市變為空城。
在相持中,得到許多國家支持的伊拉克漸漸占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全部收復被伊朗占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 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于落下了帷幕。此時伊拉克所占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這場長達8年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后來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連化學武器都用上了。但在戰爭中沒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傷亡被俘10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都受到很大的削弱,原來富的流油的石油大國反而欠了一屁股外債,經濟倒退了幾乎30年,誰也沒有占到便宜,阿拉伯河最后還是一家一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