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順序表順口溜是: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連;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大約分為十二段,分裂時期粗為一段。
商-(春秋戰國)-秦
東漢-(三國、十六國、南北朝)-隋
唐-(五代十國)-宋
元-明-清
一、春秋戰國的由來:(周朝: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西周+東周)即五霸七雄西東周。
同屬于東周時期,春秋指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后,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二、三國(東漢末年分三國:魏朝時期分三國:魏、蜀、吳三國)
三、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也叫東晉十六國,從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來看,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準確地說應該是五胡一漢十六國。也可以說南東晉北五胡一漢十六國。
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胡人民族,
十六國是指:成漢、前涼、前趙、后趙、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實力稍強大的政權。
之所以稱為五胡十六國,只是把其中實力較強的16個政權與5個胡人民族拿出來作為代表, 這些政權大多位于中原及北方,而在長江以南與五胡十六國對立的是東晉政權,東晉政權存在的時間是從317年~420年,合計103年,東晉后來被劉裕所建立劉宋政權所取代。
所以說五胡十六國實際是一個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北方的十六國混戰陷入內亂,南方的東晉也不安穩,被權臣所掌控,直到被劉宋政權所取代。
四、南北朝:南四代替晉,北分東西齊周替十六國。
南北朝(420年~589年[1])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處于分裂狀態,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朝,始于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滅南朝陳。
南朝(420-589)承自東晉,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北朝(439-581[108])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五、五代十國:中原五代,南方十國。
五代十國上接唐朝,下啟北宋,持續時間只有72年。以漢人朱溫于公元907年建立后梁政權取代唐朝開始,到公元979年,北宋太宗趙光義滅亡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北漢為止,此時的北宋控制了中原,并統一了整個中國南方,五代十國結束,歷史進入北宋與遼朝的對峙,隨后不久又是北宋、遼朝、西夏三足鼎立的階段。
五代是指:漢人朱溫建立的后梁政權,沙陀族人李克用、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政權,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的后晉政權,沙陀族人劉知遠建立的后漢政權,漢人郭威建立的后周政權,五代建立的政權都位于中原核心地區。
十國是指:前蜀、后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十國政權都位于遠離中原的偏遠地區。十國政權唯有北漢創建者劉崇是沙陀人,而且也只有北漢政權位于北方,其他九個政權均是漢人所建立,并且都位于南方。
六、中原指哪里?
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是指現今的河南地區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