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1898年強占旅順口,1900年獨霸東北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讓日本感到異常緊張。為啥?
因為甲午戰爭以后,日本實質上已經控制了半島,他們打算將半島經營成自己的地盤。而東北尤其是遼寧,與半島只有一江之隔。沙俄這位東北亞霸主,已經把手伸到了半島。
1902年,在得知沙俄打算逼迫清廷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這種賣地條約后,日本開始與英國取得聯系,并且達成軍事同盟關系。
有了英國做后盾,1904年,日本主動偷襲沙俄在旅順的海軍基地,發動了日俄戰爭。日俄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自然是旅順爭奪戰,日軍死傷6萬多人,沙俄死傷4萬多人。但是要說決定勝負的一場大戰,還得是對馬海戰。
那個時候的列強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誰擁有強大的海軍,誰就擁有了未來。
的確如此,當年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曾經兩次前往日本耀武揚威。結果在甲午海戰中一敗涂地,只能被迫簽署《馬關條約》。日本也憑借海軍,獲得了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日本近代化進程中,這筆款子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那時候的沙俄一共有3大艦隊,分別是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以及太平洋艦隊。對馬海戰中,沙俄居然損失了其中之二,這是什么情況呢?
1860年,沙俄占領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后,將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從鄂霍次克轉移到了更南邊的海參崴。
到了1898年,強行租賃旅大以后,沙俄又把太平洋艦隊,轉移到了旅順口。并且在旅順口構筑了非常嚴密的防線。
日本要想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先消滅旅順口的太平洋艦隊。為啥?因為這支艦隊隨時可以從沿海各地偷襲登陸的日軍,使得日軍腹背受敵。而且他們也能隨時進攻日本本土。后者是所有日本高層都不愿意看到的。
為此,旅順爭奪戰異常激烈,從1904年6月一直打到了12月,在損失了6萬多人以后,日本總算攻占203高地。憑借高地優勢,日軍可以俯瞰整個旅順港。因此他們利用地理優勢,炮擊旅順港內的沙俄太平洋艦隊,港內所有戰艦,基本都喪失了戰斗力,為數不多的一些戰艦,逃到了海參崴港口,躲了起來。
這么一來,沙俄在遠東地區部署的太平洋艦隊,基本宣布報廢了。
沒有海軍,這仗根本沒法打。其實早在7月份,在沙皇的授意下,沙俄便從波羅的海艦隊中抽調了一部分戰船,組建了太平洋第2分艦隊,前往遠東戰場。后來他們覺得這點戰艦還是不足以收拾日本艦隊,為此又從黑海艦隊里調了一部分前去支援。
太平洋第2分艦隊,擁有38艘主力戰艦,20多艘輔助戰艦,領軍人是羅日杰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它們將會成為對馬海戰的主角。
從波羅的海和黑海出發,前往遠東作戰,這期間需要途經哪些地方呢?當時可供沙俄波羅的海艦隊選擇的有兩條路線:
第一條,沿著歐洲大陸、非洲大陸西海岸,過大西洋、好望角、馬達加斯加,進入印度洋,再到東南亞,最后抵達遠東戰場。
第二條,沿著歐洲大陸西海岸,進入地中海,穿過埃及蘇伊士運河、紅海,進入印度洋后,再到東南亞,最后抵達遠東戰場。
后來黑海艦隊的支援部隊,則是從黑海出發,穿過土耳其海峽,進入地中海,再按照波羅的海的第二條路線抵達遠東戰場。
說老實話,以那時候的技術,這么遠的航程,真夠折騰人的。這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意外。比如說,由于德國的專業人員撤走了,通訊設備不少俄國士兵不會用,他們甚至會朝著隊友開炮,有一次居然炸沉了一艘英國漁船,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畢竟當時英國是支持日本的,因此英國不允許任何中立國給俄國艦隊停靠補給。
為了持續航行,沙俄只能在海上進行能源補給,由于停靠點較少,所以他們在船上裝滿了煤炭。不僅降低了船員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還導致戰艦負重過大,嚴重減速,反倒是適得其反了。
再加上艦隊航行期間,前線不斷傳來各種俄軍戰敗的消息,這使得前來支援的艦隊士兵們士氣低落,甚至出現士兵忍受不了,選擇自盡、反叛的現象。即使精神上沒有受到折磨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身體也備受煎熬。
這樣的軍隊,在海上航行220多天,不遠萬里拉到戰場上,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沙皇擔心太平洋第2分艦隊實力不夠,又從波羅的海艦隊中,抽調了一小撮艦隊(1艘戰列艦、3艘海防艦)組建了太平洋第3分艦隊,前往追趕第2分艦隊。雙方在1905年5月在海上會合。
大半年的航行過后,其實前線戰場早就涼涼了,到了1905年5月份,支援的第2第3分艦隊才抵達遠東戰場,而且一來日本艦隊就給了他們一個大驚喜。
5月26日,俄支援艦隊抵達寶島附近,26日抵達上海,27日順利進入了日本布置下的天羅地網。人家以逸待勞,你勞師遠征且沒有任何休整,這仗怎么打?
日海軍指揮官東鄉平八郎,得知俄支援艦隊進入包圍圈后,發出戰前最后的動員,就一句話:皇國興廢在此一戰。
戰爭剛開打,日軍就不按套路出牌,不僅全速調轉方向,而且加速朝著俄軍指揮艦“蘇沃洛夫公爵號”發起猛攻,當天就把這艘指揮艦打得生活不能自理,魚雷送走這艘指揮艦的同時,也帶走了900多名俄軍戰士。支援艦隊的一把手羅杰斯特文斯基,在這一戰中居然就此重傷,失去了指揮能力。
好家伙,剛開局,勞師遠征的支援艦隊就沒了指揮官,所有戰艦亂成一團。
戰列艦“亞歷山大三世號”,剛接管指揮權,就遭到了日軍的密集火炮圍攻,僅僅半個小時也被打沉了。
戰列艦“博羅季諾號”,和亞歷山大三世號同時遭到密集炮火圍攻,日本富士號擊中了該戰列艦的彈藥庫,直接導致該戰列艦自爆沉入海底,全艦只有1人生還。
緊接著,太平洋第2分艦隊的旗艦“奧斯利雅維亞號”被6艘日本戰艦圍毆,直接被打成了篩子,全艦900多人,陣亡不到600人。
到了傍晚,戰列艦“瓦納林號”,同樣遭受重創,船艙大量進水。在維修過程中,該戰列艦遭到日軍魚雷艇的攻擊,結果撞上了日軍的鏈式水雷,無奈沉沒。全艦只活了3人。
對馬海戰一直持續到了5月28日上午10點多,這時候俄軍再也扛不住了,主力戰艦基本全部被損毀,再也沒有戰斗力可言了,只有投降的份。
奈何東鄉平八郎還不想就此結束,即便俄軍舉起了小白旗,日軍依舊炮轟了一陣子。
俄軍為了不讓為數不多的戰艦落入日軍之手,居然鑿沉了“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號”海防艦。這艘戰艦對俄國人來說,意義非凡,因為烏沙科夫是沙俄海軍歷史上,第一個世界級的名將,曾經在18世紀末擊敗過奧斯曼土耳其、法國等強國,甚至被俄軍稱之為俄國海軍保護神。以他命名的軍艦怎么能落入日軍之手呢?
不過說實話,這已經是垂死掙扎了。整場戰爭打完,沙俄的38艘戰艦,被日軍擊沉了21艘,俘虜了7艘。剩下10艘中,只有3艘逃到了海參崴,其余的都被中立國給扣了。此外,這一戰中俄軍陣亡了4830人,被俘了6106人。
相比較而言,日軍就賺大發了,只損失了3艘魚雷艇,死傷合計700人左右。
對馬海戰終結了沙俄稱霸東北亞的日子,從1860年沙俄吃掉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后,沙俄便在東北亞站穩了腳跟。
他們先在海參崴設立海軍基地,后修建西伯利亞鐵路,將俄國的歐洲部分與亞洲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到了1896年,更是開始在東北修筑中東鐵路,打算將東北納入自己的統治范圍。
1898年,沙俄將海參崴海軍基地,轉移到了旅順口,正式染指遼東半島,后來又在1900年吃掉了東北三省。與此同時,他們還派人進入半島,不承認日本對半島的統轄權,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其實就是整個半島。
很顯然,沙俄在按部就班地搞著,誰知道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旅順爭奪戰慘敗,對馬海戰依舊慘敗。沙俄海軍損失三分之二,海上力量基本失去了戰斗力。再也無法與日本在東北亞進行角逐。
此后的40年,東北亞基本都是日本的天下。直到二戰結束后,日本也一敗涂地,蘇聯才再次在東北亞強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