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勛貴
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條繩。這句話形象地表明了大明皇朝的興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生計靠討飯求生,25歲開始加入起義軍,最終一步步成長為起義軍的老大,再擊敗陳友良、張士城兩大強敵,最終在南京建立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再派徐達北上推翻元朝統治,功勛卓著,歷史功勛非常之高。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獎勵功臣方面非常謹慎,直到明朝建立三年之后,他才把王公賞賜給這些功臣,這就是有名的淮西勛貴。
淮西勛貴,又稱明初淮西勛貴、淮西政治集團、淮西功臣集團、明初勛貴派系、淮西軍事貴族集團、淮西官僚集團等,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勛貴是地位顯赫、頗為重要的一股勢力。
淮西勛貴里的大多數人是跟著朱元璋一起建立明朝的開國大將,多為朱元璋老鄉,明初政治地位極高。
它崛起于元末割據之際,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賴以建立明朝、統一南北的核心力量。
可以說,沒有他們,朱元璋是做不成大事的。
在長達十余年的創業過程中,淮西將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績卓著,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勛。
至正十三年(1353)濠州戰役后,朱元璋回到家鄉招募到兵士七百多人,因此,他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任命為鎮撫。
至正十四年(1354),朱元璋離開濠州前往定遠自立門戶,當時,他放棄了對七百多人軍隊的統治權,而只是帶了二十四個親信離開。
這二十四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將,他們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立下過巨大功勞。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曾率軍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等地方割據勢力,北伐推翻元朝統治,被列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追封為中山王。
驍勇善戰,智謀絕倫,雖然寡言少語,但是,治軍嚴謹。朱元璋稱贊他為“萬里長城”,還說他“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財好色,不偏不倚,當世有此美德者只徐達一人”。
此外他還是朱棣的老丈人。
一門兩國公,大明王朝也算獨一份了吧。
湯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多次擊敗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地方勢力,屢破元朝軍隊,被追封東甌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久病多年的湯和隨著病情加劇而去世,得以善終。
謙虛謹慎,沉穩敏捷,跟隨朱元璋屢破元軍,也多次擊敗張士誠和方國珍。他有百余名妻妾,自他生病后,分給她們金錢,將妻妾們打發走了,同時,湯和將朝廷所賜財寶,分發給父老鄉親。
吳良(1323-1381),初名國興,后賜名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鎮守江陰抵御張士誠十多年,平定廣西蠻族,追贈江國公。
洪武十四年(1381年),吳良在青州因病去世。
剛強正直,勇猛過人,投靠朱元璋后,先任帳前先鋒,攻城略地;后又鎮守江陰,抵擋張士誠的進攻,成為了朱元璋的東南屏障,幫助朱元璋解決了東南局勢的后顧之憂。朱元璋曾評價他為“今日吳起”。
吳楨(1328—1379),吳良的弟弟,原名國寶,后賜改名禎,擅長水戰,擊敗過倭寇,被追封為海國公。
洪武十二年(1379年),吳楨因病在京師去世。
他是吳良的弟弟,打起仗來,就和哥哥一樣勇猛,而且,他熟諳水戰兵法,屢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曾率領水師擊敗過倭寇。
花云(1321-1360),字時澤,鳳陽府懷遠縣人懷遠(安徽懷遠縣),驍勇善戰,是軍中知名猛將,戰場上幾乎少有人匹敵。
臉色黝黑,身長偉岸,驍勇善戰,打起仗來從不含糊,敵人稱贊他為:“這個黑將軍太勇猛了,銳不可當啊。”后來死于陳友諒的亂箭之下,時年39歲。
陳德(?-1378),字至善,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加過鄱陽湖大戰,參與北伐元朝,南征明夏,被追封為杞國公。
洪武十一年(1378年),陳德在鳳陽因病去世,后涉及胡惟庸案,去除爵位。
陳德在打擊張士誠,消滅陳友諒,征伐蒙元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鄱陽湖水戰中,堅不可摧,幫助朱元璋在決戰之中大獲全勝。但是受胡惟庸案的牽連。
顧時(1334-1379),字時舉,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平定張士誠,征伐北元、明夏,被追封為滕國公。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顧時病去世,后涉及胡惟庸案,去除爵位,兒子顧敬被殺。
顧時先后參與了平定張士誠和打擊元朝的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后期陷入胡惟庸案,位列胡惟庸黨朋之首,削爵賜死。
費聚(?-1390),字子英,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曾平定各方割據勢力,平定云南,征討廣西蠻族,被封為平涼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費聚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殺,去除爵位。
費聚先是參加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等諸多戰爭,后又跟隨傅友德平定云南、大理,為穩定明朝的邊疆做出了貢獻,但是,后期與胡惟庸勾結在了一起,被朱元璋賜死。
耿再成(?—1362),字德甫,泗州五河縣(今安徽五河縣)人,曾大敗元軍,攻克處州,被追封為泗國公。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處州苗族叛亂,耿再成為叛軍所殺。
曾伏擊元軍,為朱元璋的談判贏得了籌碼,但是,適逢蔣英叛亂,耿再成率領不足20人前去平叛,被敵人刺中脖頸,仍罵不絕口,終被亂軍所殺。
耿君用(?—1356),濠州(安徽鳳陽)人,明初將領。
至正十六年(1356年),耿君用奉命救援宜興,為張士誠軍隊圍困,城陷力戰而死。
在朱元璋陣營中,耿君用與徐達和常遇春是同一批的元老,可以稱得上是朱元璋早期的左膀右臂。不幸的是,張士誠偷襲宜興,毫無防備的耿君用力戰而死。
唐勝宗(1335—1390),濠州(安徽鳳陽)人,戰功赫赫,被稱為名臣,被封延安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唐勝宗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殺,去除爵位。
唐勝宗不是匹夫之勇,他還有智慧,曾在打擊張士誠中,立下赫赫戰功,后期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
陸仲亨(1336—1390),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平定蠻族叛亂,被封為吉安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陸仲亨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殺,去除爵位。
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尤其是在平定陳友諒的戰役中,立功頗多,逐漸成為了朱元璋的心腹,后來,胡惟庸案爆發,有的官員建議問罪陸仲亨,朱元璋看在多年感情的份上,不予追究。十年后,陸仲亨被自己的管家揭發,說他通謀胡惟庸,朱元璋將他賜死,并抄沒全家。
華云龍(1332-1374),定遠(今安徽滁州定遠)人,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勢力,征伐北元,被封為淮安侯。
洪武七年(1374年),在外的華云龍被召回京城,途中病逝。
作戰十分勇猛,立下不少戰功,還為燕王朱棣修建府邸,增筑北平城墻;但是,擅自居住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越級使用元朝宮中的物品,被朱元璋召回,病死途中。
鄭遇春(1333-1390),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勢力,平定云南,被封為滎陽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鄭遇春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殺,去除爵位。
鄭遇春是朱元璋陣營中早期的武將之一,力大無窮,作戰勇猛,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勞,但是,受胡惟庸案牽連,賜死削爵。
鄭遇霖(1332—1355),濠州(今安徽鳳陽)人,鄭遇春的哥哥,明初將領。
至正十五年(1355年),鄭遇霖隨軍攻打蕪湖在戰場上戰死。
鄭遇霖是鄭遇春的哥哥,滁州之戰時,擔任先鋒,力克鐵佛岡、三汊河、大柳等寨;后來,跟隨朱元璋渡江,在蕪湖之戰中英勇犧牲。
郭興(1330-1384),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鄱陽湖大戰,平定各方割據勢力,征伐北元,被封為陜國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郭興在回京途中去世,后因涉及胡惟庸案去除爵位。
起初,郭興是郭子興的部下,后來跟隨了朱元璋;常州之戰中,郭興連續七個月不脫盔甲,勝利后,朱元璋給了他最高的賞賜;洪武十六年,病逝,朱元璋輟朝三日。
郭英(1335-1403),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平定各方割據勢力,身經百戰,英勇善戰,曾參與靖難之役,征討朱棣,被封為武定侯,追贈營國公。
永樂元年(1403年),已被罷官的郭英病死在家中。
他是郭興的弟弟,鄱陽湖之戰中,身負重傷,不下火線;是明朝開國功臣中少有的善終者之一,朱棣當上皇上后,郭英罷官回家。
胡海(1329-1391),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極為勇猛,南征北討,從不懈怠,曾參與平定云南,被封為東川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胡海因病去世。
屢戰屢傷,帶傷作戰的英勇事跡,感染了他的士兵,激發了士兵們的斗志,同時,也感染了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贊賞,洪武二十四年,暴病身亡。
張龍(?-1397),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轉戰各地,征戰云南,平各方勢力,封鳳翔侯,賜鐵券。
洪武三十年(1397年),張龍因病去世。
他可以稱得上是明朝的軍事家,他的強項是智謀,不是上陣單挑。洪武三十年去世。
陳桓(?—139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平定各方勢力,北征元朝,南征明夏、云南,被封為普定侯。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陳桓因涉及藍玉案被殺。
他在南征北戰中立下了功勞,對云南的開發和統治也做出了貢獻,受藍玉案牽連,賜死。
謝成(1339—1394),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平定各方勢力,征伐北元,被封為永平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謝成因涉及到傅友德事件,即藍玉案后續案件被殺。
謝成除了立下赫赫戰功之外,還主持擴建太原,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防御作用。受藍玉案牽連,賜死。
李新材,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具體事跡不詳。
具體死亡時間、原因不詳。
史實中記載不多。
張赫,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奉命開辟海運航道,被賜封為航海侯,后追封為恩國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張赫因病去世。
在打擊張士誠時,他立下不少戰功,后來開辟航運,活捉不少倭寇,他前后往來遼東12年,押運海運12次,有效保障了前方部隊的供給。
周德興,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參與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征討廣西,被封為江夏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周德興因兒子周驥在宮中與宮女胡作非為受到株連被殺。
他是朱元璋兒時的玩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但是,由于自己的兒子與宮女私通,受到牽連,賜死,沒收公田。
二十四將總結
· 徐達,湯和作為二十四將排名靠前的二人,都得到善終
· 其余的功臣大部分都戰死,病死,少部分人牽連被殺
· 吳良,吳楨兩兄弟病死,陳德,顧時等人病死,花云戰死,陳德,顧時,華云龍,郭興,胡海,張龍,張赫等人都屬于英年早逝的類型
· 一部分人牽連到胡惟庸案跟藍玉案中,受到誅殺
淮西二十四將絕大部分要不病死老死,要么就是受到之前胡惟庸案的影響被誅殺,其余之人除了郭英之外,被盡數誅殺。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時年七十七歲。
朱元璋評價:“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斗,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胡惟庸(?—1380年2月12日),南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知縣、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職。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勾結中丞涂節、御史大夫陳寧等,并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準備謀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節上書舉報胡惟庸謀反,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處死。
死后余波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陰謀還沒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義被人自首告發,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今上海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賢獄案辦成,胡惟庸通倭的事才顯了出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征討沙漠,抓獲封績,李善長不奏告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事情敗露,將封績逮捕,審出當時情況,胡惟庸的逆謀進一步大顯。
正好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自首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往來情況,而陸仲亨的家奴封貼木也自首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庸三侯與胡惟庸共謀不軌。明太祖大發雷霆之怒,肅清逆黨,詞語相連,被誅殺者達三萬余人。
于是做《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此案株連蔓引,直到數年之后,還沒有清除干凈。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名將。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
朱元璋給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作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的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凈,最后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玉案”。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配享太廟。
在元末農民戰爭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集團的力量,登上了明代皇帝寶座。
當政權取得之后淮西勛貴的一些不法之事也逐步暴露出來,這些“茅土之頒”的功臣,迅速由農民轉化為全國性的大地主,他們擁有私人武裝,收有義子,養有大量的奴仆,并與各地駐軍(衛所)的軍官有密切聯系。
而朱元璋又鑒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擔心不法勛貴危害國家,千方百計打擊、迫害淮西集團。這種政治思想和態度,實質上是朱元璋出于無奈的表現,也是狹隘的農民思想和封建專制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難之役'一連串的軍事失敗下走向崩潰,淮西勛貴自身也在隨后的清洗中瓦解與重組。
參考文檔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AE%E8%A5%BF%E5%8B%8B%E8%B4%B5/19728472
· https://www.sohu.com/a/566994143_120602815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412453380328427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A1%E6%83%9F%E5%BA%B8/115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