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極簡全球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授權刊登)
古代中國與她的東方兄弟——古印度走著截然相反的發展道路,雖然和古印度、日本和朝鮮一樣,古代中國也曾經歷過多神崇拜的漫長歲月,但其特殊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黃河水災等自然災難的頻發,使得這些山頂洞人的后代在氏族公社時代,逐漸養成了“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意識形態。
階級社會產生后,儒家的愛人之道與“仁政”理想,抑或是以改革為動力的法制建設,無不對上古時代的神靈信仰起到削弱作用。
中國人自詡為“炎黃子孫”,以夏朝為階級社會的開端,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朝才出現。在文獻記載中,只有商朝才是可以證實的確實存在過的奴隸制王朝。
炎黃二帝合滅蚩尤、大禹的治水和“鈞臺之享”、太康的失國、少康的中興、孔甲的荒誕以及夏桀的暴虐等,雖然一直被中國人津津樂道,然而卻也只在《尚書》《禮記》等儒家典籍和一些野史記載中略提一二。
商朝立國,少不了對宗教和巫術的信奉,大凡商代之人,不論是行賈、作戰還是出行,都習慣占卜,以測吉兇。商紂王的暴政,讓這個曾經強盛的王朝失去了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位仁杰之士,最終牧野一戰,被周武王重創。周武王是統一華夏的第一個周朝君王,而中國文化中以人文取代巫蠱,也恰是從西周的建立開始的。
周武王之前的周國,只算是西北邊陲的一個附屬于殷商的小國,但經過后稷、公劉、大明以及文王等多任國王的勵精圖治,“伊尹攝政”和“武丁中興”一去不返的商朝,其綜合國力逐漸被周國超越。
盡管周文王演練出的以八卦為核心的《周易》,與歐洲的塔羅牌和魯納符文并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占卜術”,但與后兩者不同。以《易經》和《易傳》為主干的《周易》,其64種卦象的解說中,更多的是充滿主觀戰斗精神的信息,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國從“潛龍勿用”的附屬國時代一直低調隱忍,周文王也有過被商紂王擄掠的經歷,但紂王的暴政,最終讓有姜子牙輔佐的周武王成了“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九五之尊”。周朝滅商后,開始在全國推行井田制和分封制,自此,中國正式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周武王到周幽王的統治年代,是“西周朝”統治期間,西方犬戎族的偷襲,極大地削減了姬氏的江山。周平王東遷洛陽后,國土范圍縮小許多,周王朝領域內的大小諸侯,也開始為爭奪霸權而互相殘殺。周王無力制止,反而只能依靠其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延續王朝的生命。周平王以后是“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東周時代,戰爭是主旋律,給民生帶來極大的創傷;但同時,政局的分裂和正統思想的瓦解,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民間思想的多元化,為社會文化的飛躍提供了競技平臺。
春秋時期,老子和孔子分別創立了道家和儒家學派,及至戰國又發展出墨家、法家、兵家和縱橫家等多家學派,這些學派擁有各自的開山鼻祖或集大成者,在相互競爭中完善著各自的思想體系。雖然墨家和道家的實力較強,但結束分裂、維護統一,靠的是實用主義色彩更加濃厚的儒家和法家。
戰國時期,混亂的格局最終在秦始皇的太阿劍下歸于平靜,這位來自西陲邊緣的君主,有著不可撼動的鋼鐵意志,而他領導下的秦國子民,從秦穆公時代開始,特別是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后,國力日盛。秦人固有的征服欲望、凌人野心以及對宗族禮法等繁文縟節不屑的傲然態度,成了統一政權、封建制殄滅奴隸制的重要客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以殺伐奪取江山,卻將韓非提倡的法家文明推廣到整個中國。雖然秦始皇推行的唯法獨尊的單一政策,不利于儒家等其他先進思想的弘揚,但這一政策卻讓中國杜絕了“政教合一”的治國方略。對宗教的信仰,自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后,便徹底讓位于尊君親民的人治理念。
秦朝和以后的所有王朝,雖然一再鼓吹天命意識,但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元首,在百姓心中的至上感是沒有哪位術士或教主敢撼動的。
書名:極簡全球史
作者:霍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