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漁村時代的新加坡》(網絡圖片)
新加坡,在梵文中意為“獅子之城”。從1819年開始,新加坡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本占領,其后又回歸英國管理。1959年成立自治邦,那一年的6月5日,新加坡最后一任英國總督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首任自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成為首任首相。
《李光耀》(網絡圖片)
當時李光耀盼望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為新加坡贏得更大的政治空間。然而新加坡這個當年的小漁港被遺棄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馬來西亞在50年代也經歷了一段從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的歷史。在這場運動中,英國當局和大馬來都很幸運,有一個八面玲瓏的人物領導了這場獨立運動。他的名字叫做東姑拉曼,一個劍橋大學畢業的親王。他領導的馬來獨立,是一場在全世界范圍內少見的非左派的獨立運動。但是英國當局者也很清楚,獨立的背后,有一顆定時炸彈。
當時社會有一個巨大的矛盾,是馬來人總體比較貧困,然而,在馬來的華人卻是擁有絕對財富,也是在稅收上貢獻最多的人群,可是他們卻受到不公待遇,甚至歧視。這就是英國人說的定時炸彈。
《1960年代的新加坡,很多駁船》(網絡圖片)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時任新加坡首相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他滿懷政治抱負的,想提倡華人這個最有力量的人群在未來的政績架構中受到重視,他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這可遭到了馬來人的疑慮,華人是不是要來革命了?馬來西亞擔心華人會主宰他們的政治、宗教及經濟環境。盡管李光耀多次表達了他的態度,但是,華人的同文同種的習俗,還是讓他們很不放心。于是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面對這個決議,躊躇滿志的李光耀在電視臺的鏡頭前,面對自己的人民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一刻,放聲大哭!
《獨立后的新加坡》(網絡圖片)
獨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平方公里的小國。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飲用水都是馬來西亞提供。幾十年后,這個常住人口只有500多萬的小國卻迅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也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躋身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