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犯錯對父母來說,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
可最近,在江蘇南通一對父母在孩子犯了錯之后,卻將10來歲的孩子送到了派出所,實在讓人困惑。
原來,小男孩為了去同學家玩,偷偷拿了父母的100元錢,父母發(fā)現(xiàn)錢少了之后,知道是被孩子拿了,于是氣憤得拉著孩子到派出所,并且讓警察把孩子抓起來。
民警哭笑不得,耐心教育了孩子,最終孩子認識到錯誤向父母道歉,并歸還了剩下的50元。而警察則提醒父母應該用更好的方式教育,而不是拿警察來嚇唬孩子。
有句俗語說得好: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對父母肯定明白這個道理,之所以要讓警察幫忙教育孩子,肯定是為了避免孩子以后做出更大的偷竊行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里有這樣一句: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每一次犯錯都是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犯錯真的沒有那么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處理。父母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怎么看,都覺得這種教育思維有點過激了。
在我看來,這件事恰恰說明,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以下兩點是欠缺的。
在很多父母父母眼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還太小、不懂事,甚至有些人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一切都要聽自己的才行。
但是,每個人都是從少不經(jīng)事的懵懂時期過來的,不信的話,回過頭想想:你的心底,是否還有當初父母一句看似無心的話,在多年后還深深藏在心底?
有道理的話能讓孩子受益終生,但帶有攻擊性、侮辱性的話則讓會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在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階段更是如此。
10來歲的孩子雖然未成年,但也有自尊心,需要被尊重。他們就如一張白紙,需要每一位父母好好去呵護。
我們每個人都處于一個個社交圈子,10來歲的孩子也是如此。我想,這孩子應該是覺得去同學家不能空手去,但可能父母平時的態(tài)度讓他害怕,不敢和父母商量要錢,沒辦法只能偷偷拿。
在孩子心里,父母不是可以幫他出謀劃策的對象,或者,他已經(jīng)本能地認為,即使找父母商量,結果也是被拒絕。
倘若如此,一旦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難以想象,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多么失敗。
有人說:這世界上唯一不經(jīng)崗前培訓的職業(yè),就是父母。從孩子偷拿父母100塊錢這事來看,值得好好反思的恰恰是父母。
他們最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本能地認為孩子變壞了而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
要知道,這個代表著“不信任”、“不尊重”的標簽一旦貼到孩子身上,再撕下來就難了。
孩子犯了錯,就把孩子送到派出所,看似大義滅親,實則是父母掩飾自身無能的偷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