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指被現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確認的皇位繼承人,只有帝制時皇位繼承人才稱為太子。秦朝國祚短,未立太子,漢代稱皇太子。太子地位僅次于皇帝,所居住地東宮,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官僚系統,如太子詹事,太子衛率等。太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需要通過冊立,才能取得太子的身份。不過,由于大部分朝代實行傳嫡長子繼承制度,因此皇帝的嫡長子或事實上嫡長子很多時候會被臣民默認為太子。太子多為皇帝的兒子,少數為皇帝的侄子或養子。金元時代,有時繼承人的皇子也會稱為太子,如梁王完顏兀術,又稱四太子。
封建王朝時期,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僅次于皇帝。實際上地位不如皇后,比不上任何嬪妃,如果成為皇帝后,地位除了不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外,一切凌駕于諸王及文武大臣之上。除了一些被廢或被幽禁的太子外,地位還是很高的。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矛盾。皇帝需要有繼承人,繼承人的存在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于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沖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太子劉榮,太子劉據,隋朝廢太子楊勇等,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滿皇帝約束,也會發生叛逆或者弒君。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由于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通常,由于以上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能順利繼承皇位的并不多見。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太子的權力也會被削弱。太子共有161位,有15個朝代,表中介紹太子的生平與簡介。
歷朝太子列表
秦朝
1秦始皇嬴政太子嬴扶蘇
漢朝
1漢高帝劉邦皇太子劉盈
2漢惠帝劉盈皇太子劉恭
3漢文帝劉恒皇太子劉啟
4漢景帝劉啟皇太子劉榮
5漢景帝劉啟皇太子劉徹
6漢武帝劉徹戾太子劉據
7漢武帝劉徹太子劉弗陵
8漢宣帝劉詢皇太子劉奭
9漢元帝劉奭皇太子劉驁
10漢成帝劉驁皇太子劉欣
11漢光武帝劉秀太子劉疆
12漢光武帝劉秀太子劉莊
13漢明帝劉莊皇太子劉炟
14漢章帝劉炟皇太子劉慶
15漢章帝劉炟皇太子劉肇
16漢順帝劉保皇太子劉炳
新朝
1新建興帝王莽太子王臨
三國
1魏文帝曹丕皇太子曹叡
2魏明帝曹叡皇太子曹芳
3漢昭烈帝劉備太子劉禪
4漢懷帝劉禪皇太子劉璿
5吳大帝孫權宣太子孫登
6吳大帝孫權皇太子孫和
7吳大帝孫權皇太子孫亮
8吳景帝孫休皇太子孫灣
9吳末帝孫皓皇太子孫瑾
晉朝
1晉武帝司馬炎皇太子司馬衷
2晉惠帝司馬衷愍懷太子司馬遹
3晉懷帝司馬熾皇太子司馬銓
4晉元帝司馬?;侍铀抉R紹
5晉明帝司馬紹皇太子司馬衍
6晉康帝司馬岳皇太子司馬聃
7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子司馬德宗
南北朝
1宋武帝劉裕太子劉義符
2宋文帝劉義隆太子劉劭
3宋孝武帝劉駿太子劉子業
4宋明帝劉彧太子劉昱
5南齊高帝蕭道成太子蕭賾
6南齊武帝蕭賾太孫蕭昭業
7南齊明帝蕭鸞太子蕭寶卷
8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太子蕭誦
9南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統
10南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綱
11南梁簡文帝太子蕭大器
12南梁元帝蕭繹太子蕭方矩
13陳文帝陳茜太子陳伯宗
14陳廢帝陳伯宗太子陳至澤
15陳宣帝陳頊太子陳叔寶
16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太子拓跋嗣
17北魏明帝拓跋嗣太子拓跋燾
18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子拓跋晃
19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太子拓拔弘
20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太子元宏
21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子元恂
22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子元恪
23北魏宣武帝元恪太子元詡
24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太子元長仁
25西魏文帝元寶炬太子元欽
26北齊文宣帝高洋太子高殷
27北齊孝昭帝高演太子高百年
28北齊孝武帝高湛太子高緯
29北齊后主高緯太子高恒
30北周武帝宇文邕太子宇文赟
31北周宣帝宇文赟太子宇文闡
隋朝
1隋文帝楊堅皇太子楊勇
2隋文帝楊堅皇太子楊廣
3隋煬帝楊廣元德太子楊昭
唐朝
1唐高祖李淵皇太子李建成
2唐高祖李淵皇太子李世民
3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
4唐太宗李世民皇太子李治
5唐高宗李治皇太子李忠
6唐高宗李治皇太子李弘
7唐高宗李治章懷太子李賢
8唐高宗李治太子李顯(武周)
9唐中宗李顯節愍太子李重俊
10唐睿宗李旦皇太子李隆基
11唐玄宗李隆基皇太子李瑛
12唐玄宗李隆基皇太子李亨
13唐肅宗李亨皇太子李豫
14唐代宗李豫皇太子李適
15唐德宗李適皇太子李誦
16唐順宗李誦皇太子李純
17唐憲宗李純惠昭太子李寧
18唐憲宗李純皇太子李恒
19唐穆宗李恒皇太子李湛
20唐敬宗李湛悼懷太子李普
21唐文宗李昂莊恪太子李永
22唐宣宗李忱靖懷太子李渼
23唐宣宗李忱皇太子李漼
24唐懿宗李漼皇太子李儇
宋朝
1宋太宗趙炅太子趙元僖
2宋太宗趙炅皇太子趙恒
3宋真宗趙恒皇太子趙禎
4宋仁宗趙禎皇太子趙曙
5宋英宗趙曙皇太子趙頊
6宋神宗趙頊皇太子趙煦
7宋哲宗趙煦獻愍太子趙茂
8宋徽宗趙佶皇太子趙桓
9宋高宗趙構元懿太子趙旉
10宋高宗趙構皇太子趙眘
11宋孝宗趙眘莊文太子趙愭
12宋孝宗趙眘皇太子趙惇
13宋光宗趙惇皇太子趙擴
14宋寧宗趙擴景獻太子趙詢
15宋理宗趙昀皇太子趙禥
16宋度宗趙禥皇太子趙顯
遼朝
1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太子耶律倍
2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子耶律德光
3遼圣宗耶律隆緒皇太子耶律宗真
4遼興宗耶律宗真皇太子耶律洪基
5遼道宗耶律洪基昭懷太子耶律濬
金朝
1金熙宗完顏亶英悼太子完顏濟安
2金海陵王完顏亮皇太子完顏光英
3金世宗完顏雍宣孝太子完顏允恭
4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太子完顏從恪
5金宣宗完顏珣莊獻太子完顏守忠
6金宣宗完顏珣皇太子完顏守禮
西夏
1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太子李寧明
2西夏景宗李元昊太子李寧令哥
3西夏崇宗李乾順皇太子李仁愛
4西夏神宗李遵頊皇太子李德任
元朝
1元太祖鐵木真皇太子窩闊臺
2元太宗窩闊臺皇太子失烈門
3元世祖忽必烈皇太子真金
4元世祖忽必烈皇太孫鐵穆耳
5元成宗鐵穆耳皇太子德壽
6元武宗海山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
7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太子碩德八剌
8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皇太子阿速吉八
9元明宗和世琜皇太子圖帖睦爾
明朝
1明太祖朱元璋懿文太子朱標
2明惠宗朱允炆皇太子朱文奎
3明成祖朱棣皇太子朱高熾
4明仁宗朱高熾皇太子朱瞻基
5明宣宗朱瞻基皇太子朱祁鎮
6明英宗朱祁鎮皇太子朱見深
7明代宗朱祁鈺獻懷太子朱見濟
8明憲宗朱見深悼懷太子朱祐極
9明憲宗朱見深皇太子朱祐樘
10明孝宗朱祐樘皇太子朱厚照
11明世宗朱厚熜哀沖太子朱載基
12明世宗朱厚熜莊敬太子朱載壑
13明穆宗朱載垕憲懷太子朱翊釴
14明穆宗朱載垕皇太子朱翊鈞
15明神宗朱翊鈞皇太子朱常洛
16明光宗朱常洛皇太子朱由校
17明熹宗朱由校懷沖太子朱慈燃
18明熹宗朱由校悼懷太子朱慈焴
19明熹宗朱由校獻懷太子朱慈炅
20明思宗朱由檢獻愍太子朱慈烺
清朝
1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子褚英
2清世祖福臨皇太子玄燁
3清圣祖玄燁太子胤礽(允礽)
4清世宗胤禛皇太子弘歷
5清高宗弘歷端慧太子永璉
6清高宗弘歷太子颙琰(永琰)
7清仁宗颙琰皇太子旻寧
8清宣宗旻寧皇太子奕詝
9清文宗奕詝皇太子載淳
秦朝
1嬴扶蘇(前241-前210)嬴姓,出生咸陽,秦始皇長子。剛毅勇武,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后,遺詔其治喪即位。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擁立始皇少子胡亥登基,矯詔逼令其自盡,葬于上郡,享年32歲。
扶蘇
漢朝
1劉盈(前211-前188)母呂雉,漢高祖嫡子,西漢第二任皇帝,前195-前188年在位,謚號孝惠帝,享年24歲。前202年立為皇太子,前188年即位,在位時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相,政治清明,休養生息,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
漢惠帝
2劉恭(前192-前184)即西漢前少帝,西漢皇帝,漢惠帝庶子,前188-前184年在位。母原為宮人,身份卑微,太后呂雉教皇后張嫣假裝有身孕,取惠帝與宮人之子,謊稱是張嫣所生,并鴆殺其生母,立其為太子。前188年漢惠帝駕崩,呂后立其為皇帝,由呂后臨朝稱制。前184年知道生母被毒害,于是口出怨言,揚言長大之后要復仇。呂后害怕會作亂,將其囚禁在永巷,后被呂后廢黜殺害,年僅9歲。
3劉啟(前188-前141)漢文帝嫡長子,母竇皇后,西漢皇帝,前157-前141年在位,前179年立為太子,前157年即位。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推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前141年駕崩,享年48歲,謚號孝景帝,葬于陽陵。
漢景帝
4劉榮(前171-前148)母栗姬,漢景帝長子,前153年立為太子,前150年栗姬失寵,廢為臨江王,前148年因修建宮室犯罪,被郅都審訊,在中尉府自殺,時年24歲。
5劉徹(前156-前87)母王娡,漢景帝第十子,西漢皇帝,杰出政治家和戰略家。初封膠東王,前150年立為皇太子,前141-前87年在位,廟號世宗,謚號孝武帝。在位時期,采納主父偃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收歸中央。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時攘夷拓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南越尊儒術,同時攘夷拓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南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創漢武盛世的局面,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措施都影響深遠,后期窮兵黷武,造成了巫蠱之禍,前87年病死,葬于茂陵,享年70歲。
漢武帝
6劉據(前128-前91)母衛子夫,漢武帝長子,前122年立為太子。前104年武帝出外巡游,委以國事。前92年巫蠱之禍爆發,因無以自明,次年七月矯詔捕殺江充,又發賓客士卒與丞相劉屈氂等人交戰。兵敗逃亡,為吏發覺圍捕,被逼自殺而死,享年38歲,追封戾太子。
太子劉據
7劉弗陵(前94-前74)西漢皇帝,漢武帝少子,母趙婕妤。前87年立為皇太子,同年即位,霍光等人受武帝遺詔輔政。即位后,委政霍光,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屢次減免租賦,招撫流民。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隨后罷榷酤,又與匈奴恢復和親。前74年駕崩,時年21歲,謚號孝昭帝,葬于平陵。
8劉奭(前74-前33)母許平君,漢宣帝長子,西漢皇帝,前49-前33年在位。前67年立為太子,前49年繼帝位。在位期間,寵信宦官,朝政混亂不堪,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前33年病死,謚號孝元帝,廟號高宗,享年42歲。
9劉驁(前51-前7)母王政君,字太孫,西漢皇帝,前33-前7年在位,漢元帝嫡子。前47年立為太子,即位后外戚擅政,大政全部為王氏掌握,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埋下了王莽篡漢的禍根。前7年病死,謚號孝成帝,廟號統宗,享年45歲。
10劉欣(前26-前1)定陶王劉康子,母丁姬,西漢皇帝,在位7年。前23年八月父親劉康去世,襲封定陶王爵位。年長后,前8年被立為太子。綏和二年漢元帝駕崩,即位為帝,改元建平。前1年駕崩,時年26歲,謚號孝哀帝,葬于義陵。
11劉疆(25-58)光武帝長子,母郭圣通,東漢首任太子。26年立為太子,41年被廢位,43年封東海王,謚號恭,享年34歲,子靖王政嗣位。因生母被廢后,審時度勢,主動辭太子之位,封為東海王,成為主動讓位并得到善終的太子。
12劉莊(28-75)母陰皇后,初名陽,光武帝第四子,初封東海公,57-88年在位,東漢皇帝。41年進封東海王,43年冊立為太子,57年即位,廟號顯宗,享年48歲,謚號孝明帝。即位后,對內提倡儒學,注重刑法,防范外戚功臣勢力。對外消除北匈奴的威脅,命竇固帶兵征伐,班超出使西域各國,設置西域都護,將佛教引進中國,興修水利,吏治清明,史稱明章之治。
漢明帝
13劉炟(56-88)母賈貴人,漢明帝第五子,75-88年在位,東漢皇帝。60年立為太子,88年即位,謚號孝章帝,廟號肅宗,享年33歲。在位時期,提倡儒學,派班超兩次出使西域,使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后為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埋下伏筆。
14劉慶(78-107)母宋貴人,漢章帝第三子,漢安帝父親。建初四年立為皇太子,82年因受竇太后誣陷,廢為清河王。初留居洛陽,106年就藩封國。曾助漢和帝誅滅外戚竇憲,受到漢和帝敬重。107年去世,謚號孝王,享年30歲。
15劉肇(79-106)東漢皇帝,漢章帝第四子,生母梁貴人,過繼給竇皇后為繼子。82年漢章帝立其為皇太子,88年漢章帝逝世,同年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永元四年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稱為永元之隆。106年2月病逝,終年27歲,謚號孝和帝,廟號穆宗,葬于慎陵。
漢和帝
16劉炳(143-145)母虞貴人,東漢皇帝,字明,漢順帝子,公元144-145年在位,144年立為太子,次年病死,謚號孝沖帝。
新朝
1王臨(前12-21)新帝王莽第四子,母王皇后。公元4年封賞都侯,8年立為皇太子,娶劉歆的女兒劉忻為妻,20年7月貶為統義陽王。次年正月自刺身亡,享年33歲。
三國
1曹叡(205-239)字元仲,曹魏皇帝,魏文帝長子,母親甄皇后。222年封平原王,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為皇太子,即位于洛陽。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防御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在軍事和文化方面頗有建樹,后期大興土木,廣采眾女。239年病逝,享年35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
魏明帝
2曹芳(232-274)字蘭卿,曹楷子,曹睿養子,曹魏皇帝。235年封齊王,239-254年在位。235年封齊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繼立為帝。254年廢為齊王,司馬師另立曹髦為帝。在河內郡營建齊王宮,禮儀制度如同諸侯王的封國。司馬炎代魏稱帝后,改封邵陵縣公。274年病逝,終年43歲,謚號厲公。
3劉禪(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嫡長子,母甘氏,蜀漢皇帝,223-263年在位,史稱蜀漢后主。出生新野,幼時被趙云護衛。221年立為皇太子,223年即位,改元建興,由丞相諸葛亮輔佐。263年蜀漢滅亡后,封安樂公,遷居洛陽。271年在洛陽去世,謚號思公,追謚孝懷皇帝。
劉禪
4劉璿(224-264)母王貴人,字文衡,劉禪長子,蜀漢太子,238年立為太子,后被亂兵殺害。性情敦厚,為人懦弱,263年鄧艾與鐘會兩路入蜀后,鐘會等人發動叛亂,被衛瓘平定,次年死于亂軍之中,時年40歲。
5孫登(209-241)字子高,大帝孫權長子,被徐妃撫養。229年立為太子,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見解。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232年還居建業。241年病死,謚號宣,享年33歲,子吳璠,吳侯吳瑛,吳琋。
6孫和(224-253)字子孝,吳國太子,吳大帝第三子,母王夫人,吳末帝生父。242年被立為太子,在黨爭事件被魯王孫霸和全公主誣陷,250年被廢黜,后封南陽王。253年迎立其為帝,權臣孫峻收繳璽綬并賜死,孫皓即位,享年30歲,追謚文帝。
孫和
7孫亮(243-260)母潘皇后,字子明,吳國皇帝,252-258年在位。250年立為太子,258年被孫綝廢為會稽王,260年貶至侯官,260年在封地自殺,時年18歲。
8孫雨單(255-266)音同灣,吳景帝長子,262年立為太子,266年為孫皓所殺,時年12歲。
9孫瑾:東吳末帝長子,269年正月立為皇太子。280年三月孫皓降晉朝,東吳政權滅亡。晉武帝賜孫皓號為歸命侯,任其為中郎,其余諸子為郎中。
晉朝
1司馬衷(259-306)字正度,西晉皇帝,290~307年在位,晉武帝次子,晉懷帝異母兄,母楊艷。267年冊立為太子,290年正式即位。癡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楊駿輔政。后來,皇后賈南風謀害楊駿家族,掌握實際大權。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篡位,以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306年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同年12月(307年1月)去世,時年48歲,謚號孝惠帝,葬于太陽陵。
晉惠帝
2司馬遹(278-300)字熙祖,小字沙門,晉武帝孫,晉惠帝長子,母謝玖,西晉太子。自幼聰慧,初封廣陵王,長大后不修德業,奢侈殘暴,并在西園銷售雜貨,以收其利。290年司馬衷繼位,被立為太子。賈南風與賈謐等設計謀害,誣陷其謀反,廢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和許昌宮。賈后派孫慮將其殺害,時年23歲,追謚愍懷太子,葬于顯平陵。
3司馬銓(300-320)西晉宗室,晉武帝孫,清河王司馬遐第三子。初封上庸王,晉懷帝即位后,改封豫章王。307年立為皇太子,永嘉之亂時洛陽陷落,后為劉聰部下所殺,時年21歲。
4司馬紹(299-325)字道幾,東晉皇帝,晉元帝長子,簡文帝異母兄,母荀宮人。性情孝順,聰明有機斷,322年即位。在位期間,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展。324年平定王敦叛亂,停止追究王敦黨羽,重用丞相王導,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系,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325年病逝,終年27歲,謚號明帝,廟號肅宗,葬于武平陵。
晉明帝
5司馬衍(321-342)字世根,東晉第三位皇帝,晉明帝司長子,晉康帝同母兄,母庾文君。325年即位,由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庾太后死后,王導與庾亮等人輔政。在位期間,由于蘇峻與祖約叛亂,遷至石頭城,329年陶侃率軍平定蘇峻之亂,才回到建康。342年身體不適,下詔讓瑯琊王司馬岳繼位。六月在西堂駕崩,享年22歲,謚號成帝,廟號顯宗,葬于興平陵。
6司馬聃(343-361)字彭子,生于建康,東晉皇帝,晉康帝長子,母褚蒜子。343年立為太子,次年康帝駕崩,兩歲即位,由其母褚蒜子攝政,朝事先后由何充,司馬昱等人把持。在位期間,先后由殷浩等人對北方政權進行數次戰爭,互有勝負,但南北方軍事水平仍處于相持階段。361年5月在顯陽殿駕崩,時年僅19歲,葬于永平陵,廟號孝宗,謚號穆帝。
7司馬德宗(382-419)字安德,晉孝武帝長子,晉恭帝同母兄,東晉皇帝,397-419年在位。387年立為太子,419年駕崩,享年38歲,謚號安帝。統治期間,國勢衰敗,東晉走向覆滅。
南北朝
1劉義符(406-424)字車兵,南朝宋皇帝,宋武帝長子,母張夫人。419年宋王劉裕授特殊禮儀,進封世子為太子。416年任徐兗二州刺史,422年即位。次年改元景平,424年被權臣徐羨之等人所廢,降為營陽王,遭到殺害,年僅19歲。
2劉劭(424-453)字休遠,宋文帝長子,母皇后袁齊媯,南朝宋第四位皇帝。6歲時立為皇太子,深受文帝寵愛。后因反對北伐,與文帝產生矛盾,在女巫嚴道育唆使下行巫蠱之術,使得文帝有了廢立太子之意。遂與始興王劉濬合謀,453年搶先發動宮廷政變,率東宮衛隊闖宮弒父,隨即自立為帝。通過弒父手段奪取皇位的皇帝,其弒逆之舉受到當時及后世的貶斥。后世史家都以元兇相稱,不承認是南朝正統皇帝。在位三個月,在劉駿的討伐下兵敗被殺,時年30歲。
3劉子業(449-465)小字法師,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宋孝武帝長子,母王憲嫄。453年劉駿即位,冊為皇太子,464年宋孝武帝去世,即位后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在位期間,兇殘暴虐,濫殺大臣,并將姑姑納入后宮為妃,與同母姐姐亂倫。曾令宮女相互追逐,有拒不從命的就殺死,還讓侍臣奸淫劉休仁生母楊太妃。465年因亂倫殘暴,被劉彧等人弒殺,時年17歲。
劉子業
4劉昱(463-477)字德融,小字慧震,南朝宋皇帝,宋明帝長子,母陳妙登。466年立為太子,472年即皇帝位,474年任命蕭道成為宰相。為人兇狠殘暴,致使朝政混亂,從此朝政被蕭道成掌控。477年被殺,年僅15歲,廢為蒼梧王,史稱后廢帝。
5蕭賾(440-493)字宣遠,小名龍兒,南齊皇帝,齊高帝長子,母昭皇后劉智容。479年成為皇太子,482年正式即位,年號永明。在位期間,崇尚節儉,關心百姓疾苦,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不喜歡奢靡之事,推行檢籍政策。485年平定唐寓之叛亂,490年宣布恢復升明時期戶籍所載的原狀。對外與北魏通好,邊境安定,推動了江南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493年病逝,享年54歲,廟號世祖,謚號武帝,葬于景安陵。
6蕭昭業(473-494)字元尚,小字法身,齊武帝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母王寶明,南齊皇帝,493-494年在位。喜好隸書,受封南郡王,493年冊封皇太孫。齊武帝病重,和中書郎王融改立蕭子良為新君,取代蕭昭業,被明帝挫敗。493年即位,年號隆昌。即位之后,浪費奢靡,架空太傅蕭子良,賜死重臣王融,委托朝政于蕭鸞。494年被蕭鸞殺死,終年21歲。
7蕭寶卷(483-501)即東昏侯,字智藏,本名明賢,南齊皇帝,498-501年在位,齊明帝次子。494年立為皇太子,永泰元年即位,即位后親信宦官,殺戮大臣徐孝嗣,沈文季等人,殘暴酷虐,國勢日衰。501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于襄陽,領兵攻破建康,眾叛親離,后為宦官所殺,時年19歲,謚號煬。
蕭寶卷
8蕭誦(498-501)蕭寶卷太子,母黃淑儀,因生育而死。499年立為太子,501年蕭衍以太后王寶明名義,廢蕭寶卷為東昏侯,皇后褚令璩及其并黜為庶人,不久被殺害,年僅4歲。
9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梁宗室和文學家,梁武帝長子,簡文帝長兄,母丁令光。 502年被立為太子,舉止大方,以仁德而聞名,受到朝野及百姓愛戴。后因蠟鵝厭禱事件,父子產生嫌隙。531年因病逝世,時年32歲,謚號昭明太子,葬于安寧陵,追尊昭明帝,廟號高宗。
10蕭綱(503-551)字世贊,小字六通,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同母弟,母丁令光。初封晉安郡王,累遷驃騎將軍,揚州刺史。531年太子去世后,冊立為皇太子。侯景之亂中,導致梁武帝餓死獄中,549年7月即位稱帝。次年正月改元大寶,551年10月被侯景廢為晉安王,11月被侯景殺害,時年49歲,葬于莊陵,廟號太宗,謚號簡文帝。
梁簡文帝
11蕭大器(523-551)字仁宗,簡文帝長子,母王靈賓。532年封宣城郡王,548年10月侯景攻入京師,令其為臺內大都督。次年簡文帝即位后,立為皇太子。侯景西進,攜其同行,敗逃的時候部伍散亂。心腹勸其趁機逃離,不忍背君叛父,下令繼續前進。551年被侯景派人殺害,享年29歲,追謚哀太子。
12蕭方矩(539-554)字德規,梁元帝第四子,母袁貴人,南梁太子。少時勤學,儀容舉止不凡。初立為湘東王太子,改名元良。552年立為皇太子,由于行為有差錯,元帝曾有廢掉他的打算。554年12月西魏攻陷江陵,與父親一同遇害,追謚愍懷太子,享年16歲。
13陳伯宗(552-570)字奉業,小字藥王,陳文帝嫡長子,母安沈妙容,南陳第三位皇帝。566年四月陳文帝死后,即皇帝位,由于年幼,便以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次年改年號光大,陳頊晉為太傅。568年11月陳頊廢為臨海王,自立為帝。570年去世,年僅19歲,葬于廢帝陵(臨海王墓)。
14陳至澤:廢帝陳伯宗子,母王皇后,567年立為皇太子,569年襲封臨海嗣王。歷任宣惠將軍,置佐史,陳亡入長安。
15陳叔寶(553-604)字元秀,小名黃奴,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589年在位,陳宣帝嫡長子,母皇后柳敬言。566年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569年立為皇太子。582年即位,在位時荒廢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廣陵,京口和建康,滅亡陳朝,被擄至長安,受封長城縣公。隋文帝賜予宅邸,仍舊沉湎酒色,醉生夢死,604年病死洛陽,終年52歲,謚號煬,葬于洛陽邙山。
陳后主
16拓跋嗣(392-423)字木末,鮮卑族,北魏皇帝,道武帝長子,母劉皇后,太武帝之父。403年拜相國,遷車騎大將軍,封齊王。409年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后,游行出宮。道武帝遇弒后,帶兵入宮,誅滅拓跋紹,奪位登基,年號永興。即位后,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設置六鎮,招諭馮跋,南征劉宋,奪取青州,兗州等地,攻占虎牢關,得勝回朝。423年病逝西宮,時年32歲,謚號明元帝,廟號太宗。
北魏明元帝
17拓跋晃(427-451)名天真,太武帝長子,母賀皇后,文成帝之父。432年立為皇太子。太武帝攻打北燕時,留京處理尚書省事務。439年太武帝攻打北涼,任錄尚書事,總理朝政,由宜都王穆壽輔佐。443年隨太武帝攻打柔然,參決軍國重事。446年太武帝下詔滅佛時,父子產生矛盾,想方設法保全很多僧侶。450年被中常侍宗愛所害,憂慮而死,時年25歲,謚號景穆太子,葬于金陵。文成帝即位,追封景穆帝,廟號恭宗。
18拓跋弘(454-476)名第豆胤,北魏皇帝,465-471年在位,文成帝長子,母李貴人。456年正月冊立為太子,生母李貴人按制度被賜死。465年拓跋濬逝世,登基為帝,尊嫡母馮皇后為皇太后。大將軍乙渾假稱圣旨殺害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于宮中。五月平原王陸麗從湯泉入朝,乙渾將他殺害。獻文帝任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471年不滿馮太后長期攝政,打算禪讓京兆王拓跋子推,為眾臣勸阻而作罷,禪讓拓跋宏,尊號太上皇帝。476年暴卒,時年23歲,謚號獻文帝,廟號顯祖。
19元宏(467-499)改名元宏,獻文帝長子,北魏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471年即位,490年開始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495年從平城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改變鮮卑風俗,語言和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通過這次改革,對民族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499年因病逝世,享年33歲,謚號孝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魏孝文帝
20元恂(482-497)原名拓跋恂,字元道,又字宣道,孝文帝長子,宣武帝異母兄,母林氏。483年生母林氏賜死,由曾祖母馮太后養育。486年更名恂,493年7月立為皇太子。孝文帝遠征南齊,留守新都洛陽。496年逃至平城,得到反對漢化和南遷的貴族的支持,孝文帝返回后平息了變亂,廢黜為庶人,囚禁在河陽。不久,派人將其賜死,享年16歲。
21元恪(483-515)北魏皇帝,孝文帝次子,母高照容。497年立為皇太子,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魯陽,由六位大臣輔政。在位期間,擴建洛陽城,向南朝發動一系列戰爭,攻取益州之地。向北攻打柔然,使疆域拓展更大,國勢盛極一時。在位后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日趨黑暗,國力逐漸衰弱。515年駕崩于式乾殿,終年33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帝,葬于景陵。
22元詡(510-528)北魏皇帝,宣武帝次子,母胡皇后。512年立為太子,528年繼位,權臣元叉,母胡氏相繼擅權亂政,大失人心。北方爆發六鎮起義,國勢日衰。528年因不滿胡太后專權,密詔軍閥爾朱榮進京勤王。密詔外泄,胡太后大怒,遂被其母毒殺,時年19歲,謚號孝明帝,廟號肅宗,葬于定陵。
23元長仁:東魏皇太子,東魏孝靜帝之子,母高皇后。高歡外孫,高澄外甥。549年元善見立其為太子,同年高澄被蘭京刺殺。高洋襲位,次年五月高洋篡位,建立北齊。元善見被殺,其母高皇后降為太原長公主,改嫁楊愔。
24元欽(525-554)鮮卑族,西魏第二位皇帝,551~554年在位,西魏文帝嫡長子,母乙弗皇后。535年元寶炬登基后,冊立為皇太子,迎娶宇文泰女兒,出屯渭北,鎮守蒲坂,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統年號。不甘心做傀儡,罷免宇文泰丞相,大行臺官職,授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554年計劃泄露后,遭到太師宇文泰毒殺,享年30歲,葬于永陵。
25高殷(545-561)字正道,北齊皇帝,559-560年在位,文宣帝嫡長子,母李祖娥。550年立為皇太子。559年文宣帝去世后,正式即位,年號乾明。勵精圖治,重用楊愔推行改革,內部矛盾激化。560年常山王高演篡位,婁太后下旨,貶為濟南王,囚禁晉陽。561年孝昭帝將其殺害,年僅17歲,謚號愍悼。
26高百年(550-564)字百年,北齊宗室,孝昭帝嫡子,母順成皇后元氏。初封常山王世子,任散騎常侍。560年立為皇太子,高湛即位后,封樂陵郡王。564年被叔父高湛殺死,謚號良懷,時年15歲,葬于鄴城。
27高緯(556-577)字仁綱,北齊皇帝,565~576年在位,武成帝次子,母胡皇后。562年冊立為太子。565年受禪即位,在位期間,任用奸佞,誅殺蘭陵王高長恭,丞相斛律光,政治腐敗。北周武帝東征,大敗北齊軍隊,攻破鄴城,傳位于太子高恒,準備投降陳朝,為北周軍俘虜,降封溫國公。577年被誣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高延宗等人被賜死,時年22歲。
北齊后主
28高恒(570-577)即北齊幼主,后主高緯子,母皇后穆邪利,南北齊最后一位皇帝。當時,北周不斷進攻北齊,齊軍屢戰屢敗,高緯禪位于太子,改元承光。即位后,齊軍攻入鄴城,高緯等10余人騎馬欲逃往陳朝。見北周大軍緊追不舍,便發布文書,將皇位禪讓給任城王高湝,自稱大齊守國天王,高緯稱大齊無上皇。高緯父子派斛律孝卿將禪文和璽紱送給高湝,斛律孝卿沒有將它送給高湝,而是送給北周武帝宇文邕。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聯合,使高恒父子等人全被北周俘虜,北齊滅亡。577年10月與父皆被宇文邕害死,時年8歲。
29宇文赟(559-580)字乾伯,北周皇帝,578-579年在位,北周高祖長子,母李娥姿。生于同州,初封魯國公,572年冊立為皇太子。視察西部地區,率軍西征吐谷渾,578年正式即位,年號大成。在位時暴虐荒淫,大修宮殿,濫施刑罰,殺死齊王宇文憲,導致宗室力量衰落,外戚勢力抬頭。579年禪位于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仍舊掌控朝權。廣選美女充實后宮,以陳月儀,元樂尚等最受寵愛??v欲酒色,健康日益惡化,580年駕崩,年僅22歲,謚號宣帝,葬于定陵。
北齊宣帝
30宇文闡(573-581)原名宇文衍,北周末代皇帝,周宣帝長子,母皇后朱滿月。579年封魯王,冊立為太子。2月接受父皇傳位,年號大象,以楊堅為輔政大臣,拜大丞相。581年被迫禪位楊堅,導致北周滅亡,降封介國公。同年五月被楊堅害死,年僅9歲,謚號靜帝,葬于恭陵。
隋朝
1楊勇(566-604)字睍地伐,隋文帝長子,母獨孤皇后。初以門蔭封博安縣侯,后為隨國世子。580年任洛州總管,入為大司馬,次年立為皇太子。600年廢為庶人,604年楊廣即位,以詔書將其賜死,追封房陵王,享年39歲。由于品德不修,驕奢淫逸,失寵于文獻皇后,受到楊廣和楊素的陷害,廢為庶人。子長寧王儼,平原王裕,安城王筠,安平王嶷,襄城王恪,高陽王該,建安王韶,潁川王煚,孝實,孝范,女豐寧公主。
2楊廣(569-618)名英,隋朝皇帝,604-618年在位,年號大業,隋文帝次子,母獨孤伽羅。初封雁門郡公,581年立為晉王,參與滅陳國戰爭。600年立為皇太子,604年七月即位。在位期間,修筑大運河,營建洛陽,遷都洛陽,開創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同時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三征高句麗,使隋朝達到極盛。但是,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引發了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江都兵變后,被宇文化及縊殺,隋朝滅亡。謚號明帝,廟號世祖,改謚煬皇帝,享年50歲。
隋煬帝
3楊昭(584-606)隋煬帝長子,隋朝太子,母蕭皇后。584年冊封河南郡王,597年娶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 601年襲封晉王,授內史令,左衛大將軍。604年出任雍州牧,隋煬帝出巡時留守長安。605年立為皇太子,次年病故,時年23歲,追封元德太子。子楊侑即位后,追謚孝成帝,廟號世宗。
楊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