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疾病預防小知識
秋季正處于夏季和冬季之間,夏季和冬季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發生,所以說秋季也是多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同學們快要到學校上課了,尤其是寄宿的同學離開了父母的照應,因此學點秋季傳染病的防治常識,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秋季常見傳染病可分為三大類:
1.腸道傳染病(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輪狀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等)
2.呼吸道傳染病(流感、軍團菌病、肺結核等)
3.蟲媒傳染病(和蟲媒傳染病等)
防治措施:
1.提倡良好的個人和飲食衛生習慣。管好飲食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蒼蠅叮爬過的食物;不暴飲暴食;實行分餐制,養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滌消毒;杜絕生吃水產品。罐頭食品出現鼓起,色香味改變的情況,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加強個人防護了解腸道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充足的睡眠和豐富的營養可增強體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適當進食蒜、醋可預防胃腸道傳染病。
3.感染腸道傳染病應立即上醫院就診,不要胡亂用藥,特別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進行不規范治療。防止耐藥性的產生,某些腸道傳染病抗生素的不當使用,甚至可導致生命危險。
4.保持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講究個人衛生,不隨地吐痰,日用品常進行日照消毒和適當處理;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時可進行疫苗的接種:如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流感。
5.防止被蚊子叮咬,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蚊子;注意居室滅蚊;如果不能保證徹底滅蚊,房間內則要有有效的防蚊設施,使用蚊帳。使用驅蚊劑,應每隔數小時重復涂搽;外出時(特別是由黃昏至日出時)穿長袖衣服;對早期發現的病人,應早期診段、早期隔離,防止病毒傳播。若在旅行期間或之后有任何高熱或類隨承冒病征等病的話,要盡快看醫生治療和接受血液檢查,越早診治越有效。
6.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住校學生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非常重要。要勤洗澡、勤換內衣褲,床鋪保持干燥整潔衛生。自己的毛巾、洗漱用具、碗筷、水杯等自己用,不要用別人的,也不要借給別人用。吃飯時不要碗筷不分你我,避免某些傳染病的交叉感染。
7.根據氣候變化適量增減衣物
秋季溫差較大,氣溫變化幅度也增大,同學們容易患扁桃體炎等病癥,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引發嚴重危害,因此要特別提防。每周日返校時應帶夠衣服,保證無論氣溫如何變化,同學們都有相應的服裝,并能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以免病痛的“侵襲”。
秋季疾病預防小常識
金秋季節,秋高氣爽,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氣候變化無規律,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另外,北方雨水稀少,天氣干燥,易出現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膚干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癥”。為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加強人體調節機能,適應多變的氣候,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飲食上應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秋天需預防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有:
胃腸道疾病
秋天患胃腸道疾病的人數往往會多于夏季,其原因有三個:一是蒼蠅在秋季的活力并不比夏季弱,吃了被污染過的食品,人就容易患各類腸道傳染病;二是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欲增加,有的人就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三是晝夜溫差較大,易引起腹部著涼,使一些原來有胃病的人舊病復發或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秋季是食物中毒的多發期,更要注意飲食衛生。
預防措施:
1.搞好環境衛生,繼續做好滅蚊滅蠅工作;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
3.盡量減少在外就餐,特別要杜絕在衛生條件差的攤販處就餐;
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日常飲食,不暴飲暴食、亂吃零食;
5.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采用科學的方式勤洗手,特別要加強飯前便后洗手習慣的培養;
6.防止腹部受涼,根據氣候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夜間要蓋好被褥。
呼吸道感染
秋天氣候多變,早午晚及室內外溫差較大,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癥狀也往往加重。秋冬季也是流感、風疹、腮腺炎、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要遵循 “春捂秋凍”和“耐寒鍛煉從秋始”的規律,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多增加戶外活動,積極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學習生活環境的良好通風,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要適當多飲水,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適當補充維生素,經常使用冷水洗臉。如果已感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應大量喝水,宜吃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不宜吃肥膩、煎炸及過涼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養陰潤肺食物,如梨、蘿卜等。
預防措施:
1.注意天氣變化,加強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
2.注意保暖,但最好不要過早、過多添加衣褥,讓機體逐漸適應忽熱忽涼的環境;如果在外活動的滿頭大汗,回來時要用毛巾擦拭汗水,不要脫掉衣服吹風。
3.有哮喘病史的人要盡量減少與致敏因素接觸,已知過敏原因者,更應杜絕接觸;
4.加強室內通風,特別是辦公室和會場等人群集中的地方。
健康教育辦公室
2012.9.1
如何預防秋季呼吸道疾病
金秋時節溫度降低,各種秋季疾病尤其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一.呼吸道疾病為何秋季高發?
這跟天氣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秋天有三大季節特點:干燥、寒冷、果實成熟季。首先來說,干燥的天氣,是秋天的必經過程,夏季雨水量較多,換季后,降水量明顯減少,空氣濕度遠遠低于夏天。干燥的環境中病毒活性增強。加之秋季風力普遍較大,伴隨著秋風的吹動,病毒自然就被人通過呼吸吸入到體內,產生疾病。
另外,在經歷了高溫、燥熱的夏天后,天氣突然轉涼,尤其是早晚的溫差逐漸增大,一些年老體弱,有基礎疾病的人很容易就會因抵抗力下降而誘發呼吸道疾病。
二.秋天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如何預防
由夏入秋,悶熱潮濕的天氣變得干燥。這個時段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最常見的還是感冒、咽喉炎和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等。1.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我們通常所說的感冒即普通感冒,俗稱“傷風”,是最為常見的疾病,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要表現。成人多數為病毒尤其是鼻病毒引起,其次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另外一種感冒叫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流感于冬春季節高發,傳播快,通過空氣飛沫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流感常起病急,全身癥狀如發熱,體溫可達39~40℃,頭痛、乏力、全身酸痛,而呼吸道癥狀如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相對較輕。預防主要是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溫、防寒保暖,流行季節室內可用食醋熏蒸等。中藥可用感冒沖劑、板藍根、銀翹解毒片等。2.急性咽喉炎
多為病毒所致,其次為細菌引起。受涼、疲勞、長期受化學氣體或粉塵的刺激、吸煙過度等加之人體抵抗力減弱時容易促其發病,多繼發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急性扁桃體炎。成年人以咽部癥狀為主,病初咽部有干癢、灼熱,漸有疼痛,吞咽時加重,唾液增多,咽側索受累則有明顯的耳痛。體弱成人或小兒體弱者則全身癥狀顯著,有發燒怕冷,頭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3.支氣管炎和肺炎
人體的鼻、咽喉部為上呼吸道,這些部位的感染稱為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咽喉炎等。聲門以下的呼吸道感染稱為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炎和肺炎等。支氣管炎和肺炎大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突然出現干咳,以后咳嗽有黃或白痰,可伴有氣促、發熱,癥狀持續時間較長,可達7~10天,醫生可能在患者肺部聽到干啰音或濕啰音。區別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是為了了解炎癥的病變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以便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預防主要是增強體質、防止感冒、防止空氣污染,飲食不宜甘肥、辛辣或過咸,戒除煙酒,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減少某些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機會。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平素易感冒者可局部迎香穴按摩,夜間足三里艾熏。4.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反復發作性咳嗽、咯痰、喘息、氣促、胸悶,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秋季氣候干燥,氣溫下降,中醫認為五臟當中,肺臟最為嬌氣且容易受寒、燥侵襲而致肺主呼吸功能失調,所以秋季后“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易復發。
預防:1.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復發或惡化,甚至容易引發肺炎,因此要積極預防并及時治療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對易感者有一定意義,但難廣泛應用。2.避免或減少有害粉塵:煙霧或氣體吸入。3.呼吸肌鍛煉提高呼吸效率,減少支氣管、肺部反復感染和炎癥急性發作。4.堅決戒煙,杜絕飲酒。5.煙酒可以使支氣管上皮受損,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食物不可太咸,忌油炸、易產氣的食物,應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飲食,如瘦肉、蛋、奶、魚、蔬菜和水果等。少量多次飲水,每日飲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以稀釋痰液利于排出。可常服蟲草、百合等滋陰補品以潤肺。秋季自然界一切生物代謝相對減緩,人也應該順應自然“早臥早起”,保持情志安寧。此外,提高生活水平,避免環境污染,對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有重要意義。5.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反復發作胸悶、氣喘、呼吸困難伴或不伴咳嗽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與致病因素和誘發因素有關。
理論上講,支氣管哮喘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但由于哮喘的治療因素和誘發因素都非常復雜,導致預防措施難以起到主導作用,應當堅持防中有治、治中有防的原則。1治療必須規范化2.所有患者應最大可能避免接觸致病因素和誘發因素3.急性發作時治療關鍵是迅速控制癥狀,改善通氣。4.對哮喘患者醫學教育是防治的主要環節。從中醫上來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飲食清淡,避免煙塵異味,保持心情舒暢,平素可服用腎氣丸、玉屏風散等以提高抗病能力。飲食方面預防常見呼吸道疾病
制定合理的營養食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物的選擇以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飲食為主,如瘦肉、家禽、魚、奶、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時令水果中,梨和甘蔗具有健脾、益肺、止咳、祛痰的功效。禁吃西瓜,因為西瓜過于寒涼,立秋后食用,容易誘發腹瀉。除了新鮮果蔬,還有一樣干果潤肺效果也很好,就是杏仁。《本草綱目》中列舉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排在第一的就是潤肺功能。每天吃10克左右的杏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預防風燥感冒。解燥潤肺效果好的是甜杏仁,可以當成加餐的零食吃,也可以將10克杏仁磨成粉,加點冰糖沖著喝。中醫認為冰糖具有潤肺、止咳、清痰、去火的作用。
但是,有食物過敏史的患者要避免攝入已明確致敏的食物,如蝦、蟹、蠶蛹、牛奶等,切勿抱有僥幸心理。針對秋天的天氣特點和呼吸道疾病的特點,要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在秋天一定要做到及時的增減衣服,尤其要做到對脖子、頭部和后背的保暖工作。平時,要多吃清淡素食(包括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食物,這樣體內便不會積蓄太多的熱,即使受一些風寒,一般也不會引起很嚴重的疾病
冬季傳染病預防知識教育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師生又是呼吸道傳染病易感人群之一。為有效預防與控制呼吸道傳染病在學校的發生和流行,確保師生身體健康,請廣大師生關注冬季呼吸道傳染病預防知識的相關信息,了解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增強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識。這一季節正值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更應注意預防。
冬季易發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肺結核、水痘等,這些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都是通過空氣經呼吸道傳染的,所以全體師生必須認真做好以下九項預防工作。
1.隨著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避免受涼。否則,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
2.保持工作、學習、生活環境通風換氣,教室應在每節課后開窗通風,其他教學生活用房應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尤其是寢室,在離開時一定要把門窗打開。
3.注意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以增強免疫力。
4.保證飲食營養,補充水分,多吃綠色蔬菜,適當補充維生素的攝入。5.適度鍛煉,增強體質。6.講究個人衛生,做好個人防護。
7.做好免疫預防。秋冬季可進行相應的預防接種,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
8.中醫藥防治:應遵循協調臟腑,暢通經絡、節欲葆精的原則,選擇服用荷葉綠豆粥、紫蘇葉粥、蘿卜生姜湯等清調養生粥,常搓大魚際、耳朵、鼻翼等,服用板藍根、大青葉、藿香、薄荷及玉屏風散等藥物。
9.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出現呼吸道等癥狀時,尤其是出現急性發熱、皮疹、全身明顯不適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切忌自己亂吃藥或因忽視而耽誤病情。學生若發現有發熱、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應馬上告訴老師或家長,及時就醫;教師發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醫。
冬季疾病預防知識要訣
一、煤氣中毒預防
冬季取暖要通風,防止煤氣中毒保健康。
二、呼吸道傳染病預防
咳嗽、打噴嚏遮口鼻,不隨地吐痰講衛生; 發燒、咳嗽找醫生,預防疾病保健康; 接種疫苗預防疾病,節約經濟又最有效。
三、群體就餐衛生預防
飯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凈; 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預防中毒和疾病。
四、心理衛生預防
維護心理健康,有問題主動尋求幫助; 重視心理衛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不單是沒病,更關精神與心靈; 全民動員重預防,患者權益要尊重。
小學生衛生常識
一、生活起居習慣:按時睡,按時起,每天應睡足10小時,夏季保證1小時午休,睡前不要吃得太飽,喝得太多,玩得太累,平時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
二、清潔衛生習慣:早晚洗臉刷牙,飯前便后要洗手,勤洗頭理發,勤換衣服,勤剪指甲,隨身帶手絹手紙,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在墻壁、桌子上亂刻亂畫,亂涂亂抹不隨地大小便。不在嘴里亂咬東西(如鉛筆、指頭等),口杯、毛巾要專用。
三、飲食習慣:定時定量,營養要全面,不偏食、不挑食,吃飯要專心、愉快,細嚼細咽。不吃零食不吃霉爛變質等不潔食物。不喝生水,不吸煙、生吃瓜果要洗凈。
四、用眼衛生:一雙眼睛一對寶,從小就要保護好。讀寫堅持三個“一”:即眼離書本一尺,握筆手指離筆尖一寸,胸離桌沿一拳。走路、躺著、乘車、過強過亮燈光下切莫把書看長時間讀寫害處多,作業字小眼疲勞。眼保健操要認真做,長期堅持才有效。
五、體育鍛煉、衛生要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每天保證活動一小時,飯前飯后不做劇烈活動。
六、衛生打掃習慣:堅持兩清掃:早讀前打掃清潔區,下午放學后打掃教室。兩清揀:中午、下午放學后揀拾清潔區紙屑雜物,先灑水后掃地。教室經常開窗換氣,每天不少于三次灑水。
個體衛生行為10條
1、飯前便后要洗手;
2、每天早晚刷牙;
3、定期洗澡、理發、剪指甲;
4、服裝整潔;
5、勤曬被褥;
6、講衛生,講公德,不亂扔亂倒,不隨地吐痰;
7、每天進行一次鍛煉;
8、不吸煙,不酗酒;
9、按時讓孩子參加計劃免疫;
10、主動學習衛生知識。
小學生應養成哪些個人衛生習慣?
1、養成哪些個人衛生習慣?
(1)早晚洗臉(2)早晚刷牙(3)飯前便后要洗手(4)睡前洗腳(5)勤洗頭(6)勤洗澡(7)勤剪指甲(8)生吃瓜果要洗凈(9)不喝生水(10)不躺著看書
2、什么情況下應洗手?(1)飯前便后應洗手(2)吃東西前應洗手(3)勞動(干活)后應洗手(4)玩游戲后應洗手(5)觸摸臟東西后應洗手(6)觸摸傳染病人的東西后應洗手(7)到公共場所回來后應洗手(8)拿碗筷前應洗手
3、書寫,閱讀時,眼和書本的距離應是多少? 30—35厘米,或一尺左右。
4、為什么要及時理發和經常洗頭? 理發和洗頭能夠清除頭發和頭皮上的污垢,頭屑,病菌、預防頭癬,皮膚病,防止生頭虱。
5、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含有病菌,蟲卵,可引起腸道傳染病(腸炎、痢疾,傷寒等)和腸道寄生蟲(蛔蟲病等)。
6、為什么不能吃腐敗變質食物? 腐敗變質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吃后會發生食物中毒,腸炎,痢疾,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7.挑食和偏食有什么害處? 挑食和偏食會造成營養素的缺乏,導致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和健康。
8、什么飯后不宜馬上進行劇烈活動? 剛吃過飯,胃里充滿了食物。劇烈運動后影響胃腸正常 消化,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時間久了還可引起 消化不良和胃病。
9、看書寫字時要注意什么? 姿勢正確,光線適宜,眼與書本保持一尺左右距離,時 間不可過久,走路乘車時不看書。10.做眼球保健操有什么好處? 消除眼睛疲勞,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眼。11.每天應該刷幾次牙?什么時間刷? 每天應該刷兩次牙,早晚各一次。12.怎樣保護牙齒?(至少回答三項)(1)吃東西后漱口(2)早晚刷牙(3)不咬過硬東西(4)不吃過冷過熱的東西(5)睡前不吃東西(6)患牙病及時治療 13,為什么不能咬筆頭和手指?(1)筆頭,手指不干凈(有細菌,蟲卵,塵土等),可引起疾病(2)影響牙齒和手指發育 14.怎樣預防農藥中毒?(1)不玩盛過農藥的瓶,口袋和農藥噴霧器(2)避免口腔,鼻腔吸入農藥(3)防止農藥沾染皮膚,如果皮膚沾染農藥要及時沖洗凈(4)瓜果蔬菜要洗凈 15.為什么不能隨意挖耳朵? 挖耳朵是一種不衛生的習慣,易損傷外耳道,引起發炎 或長癤子,還可能損傷耳膜,引起中耳炎,使聽力下降。甚至造成耳聾。16.怎樣預防蛔蟲病?(1)飯前便后洗手(2)不喝生水(3)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4)不咬手指及筆頭 17,怎樣預防沙眼?(1)每人一條洗臉毛巾(2)不用臟手揉眼睛(3)保持手帕、毛巾、臉盆清潔(4)有條件的最好每人一個專用臉盆
18.隨地吐痰有什么害處? 隨地吐痰是一種不文明行為:痰液中含有病菌,隨地吐痰會污染環境,傳播疾病。
19、“四害”指的是什么? 蒼蠅 老鼠 蚊子 蟑螂 20.被狗咬傷后怎么辦? 立即去醫院或衛生院治療,及時注射狂犬疫苗。
21、怎樣預防感冒?(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2)經常開窗通風換氣(3)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4)不去病家串門(5)感冒流行時不去公共場所
22、家里有了肝炎病人怎么辦?(1)及時治療(2)隔離消毒(用開水煮病人用過的碗筷,毛巾,衣物。用消毒劑擦拭病人用過的家具等)(3)接觸病人后要洗手(4)不吃病人吃剩的東西
23、怎樣保持教室的清潔衛生?(1)每天掃地,掃地前先灑水(2)常擦桌椅和門窗(3)不亂扔紙屑果皮(4)不隨地吐痰(5)桌椅擺放整齊(6)注意通風換氣
艾滋病防治知識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很高的嚴重傳染病,它的醫學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IDS)。
2、健康人是怎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3、怎樣預防艾滋病病毒通過性行為傳播? 預防艾滋病病毒通過性行為傳播,要采取安全的性行為。一是只有一個相互忠誠、沒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侶;二是每次性生活都正確使用安全套。
4、輸血時怎樣預防艾滋病?(1)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輸血。
(2)如果必須輸血,有權利了解血液是否經過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3)不要為了所謂的“增加抵抗力”而盲目使用血液制品。
5、怎樣預防母嬰傳播艾滋病病毒? 首先是要保護婦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這樣就不會將病毒傳染給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婦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應該定期到醫院接受醫生的產前指導,服用阻斷母嬰傳播的抗病毒藥物。生孩子時,可采用剖腹產。孩子出生后,要人工喂養。
6、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觸會感染艾滋病病毒嗎? 日常生活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這些行為,都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1)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撫摸、禮節性接吻;
(2)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飯、喝飲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設施,如廁所、游泳池、公共浴池、電話機、公共汽車;(4)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勞動、共用勞動工具;(5)購物、使用鈔票;
(6)咳嗽、打噴嚏、流淚、出汗、撒尿;(7)蚊子、蒼蠅、蟑螂等昆蟲叮咬。
7、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到哪里去檢測? 一般來說,可到具有初篩資格的縣以上醫院和衛生防疫站做HIV抗體檢測,確診須到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檢測。
8、檢測結果能保密嗎? 檢測機構和醫生必須為你保密。如果泄密,你可以尋求法律的保護。
9、怎樣預防艾滋病?
(1)遵守法律和道德、潔愛自身、反對婚前性行為、反對亂性。(2)不搞賣淫、嫖娼等違法活動。(3)不以任何方式吸毒,遠離毒品。
(4)不使用未經檢驗的血液制品,減少不必要的輸血。
(5)不去消毒不嚴格的醫療機構打針、拔牙、針灸、美容或手術。(6)不共用牙刷、剃須(刮臉)刀。
(7)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傷者的血液。(8)正確使用安全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9)患有性病后應及時、積極進行治療,否則已存病灶會增加艾滋病 感染的危險。
10、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是什么?
(1)是對農村居民和城鎮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等保障制度的經濟困難人員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費提供抗病毒藥物;
(2)是在全國范圍內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詢檢測的人員免費提供咨詢和初篩檢測;(3)是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提供免費母嬰阻斷藥物及嬰兒檢測試劑;(4)是對艾滋病病人的孤兒免收上學費用。
“一關懷”指的是:將生活困難的艾滋病病人納入政府救助范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必要的生活救濟。積極扶持有生產能力的艾滋病病人。避免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視。
狂犬病防治知識
一、狂犬病概述 1.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癥,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進行性,幾乎不可逆轉的致死性腦脊髓炎。人畜共患,多見于犬、貓、狼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近幾年,我國疫情有上升的趨勢。2.狂犬病有什么危害?
如果人被狂犬動物咬傷后沒有及時和正規的預防措施,一旦發病幾乎無例外的死亡。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向被稱為“不治之癥”。
3.狂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什么?
典型的臨床經過分為三期:
(1)前驅期 發病多以低熱、頭痛、倦怠、惡心、恐懼不安等開始,繼而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而有喉部發緊感覺。已愈合的傷口、傷口附近及其神經通路上有麻木、癢痛等異常感覺,四肢有蟻走感。本期持續約2~4日。
(2)興奮期 患者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交感神經功能每呈亢進,出現大汗、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唾液分泌增加。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晰,但部分病人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等。本期約1~3日。
(3)癱瘓期 患者漸趨安靜,痙攣發作停止而出現各種癱瘓,尤以肢體弛緩性癱瘓為多見;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續約6~18個小時。
4.狂犬病潛伏期有多長?
狂犬病潛伏期為10日至12個月以上,一般為20~90日,有個別甚至可長達幾十年。5.哪些動物可攜帶狂犬病毒?
常見的有狗、貓、狼、蝙蝠、浣熊、猴、鼠、兔、牛、豬等溫血動物。6.什么是健康帶毒動物?
有些家養動物如狗、貓、牛、豬等可感染狂犬病毒后不發病,仍表現健康的樣子。這類動物由于體內帶有狂犬病毒,故被這類健康帶毒動物咬傷同樣能傳播狂犬病。
二、處理方法
1.被犬咬傷后,傷口如何處理?
(1)被咬后立即擠壓傷口排去帶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撥毒,但絕不能用嘴去吸傷口處的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潔爾滅徹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凈,繼用2%-3%碘酒或75%酒精局部消毒。
(3)局部傷口原則上不縫合、不包扎、不涂軟膏、不用粉劑以利傷口排毒,如傷及頭面部,或傷口大且深,傷及大血管需要縫合包扎時,應以不妨礙引流,保證充分沖洗和消毒為前提,做抗血清處理后即可縫合。
(4)可同時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和其他抗感染處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應與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錯開。2.暴露于上述途徑后該如何預防狂犬病?
(1)立即處理傷口。用20%肥皂水或清水徹底沖洗傷口,至少半小時;沖洗后用濃碘酊涂擦。傷口不可縫合或包扎。正確處理傷口,可減少發病機會至1/3.5~1/6。
(2)盡快注射狂犬疫苗。
(3)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身上多處咬傷、傷口較深、傷在頭面部及被野生動物(如白面沖)咬傷,在注射疫苗同時應加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3.因故未能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能不能補注射?
因故未能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者,只要延誤的時間不太長,都應該盡快補注射。眾所周知,對被咬傷者來說,注射疫苗越早越好,這是因為狂犬病的潛伏期多在20~90天內,注射遲了,對潛伏期短的人已毫無作用,但對多數潛伏期長的人來說,仍有預防發病的作用。一般不應超過15天,倘若確已超過較長時間,有人主張還是“寧補勿缺”更為安全。4.注射疫苗期間應注意哪些問題?
注射疫苗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忌用免疫抑制藥物、忌煙酒及進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狂犬疫苗有效保護時間有多長?
一般為半年到一年。此后如再度致傷應重新注射疫苗。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①什么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是自然災害中較嚴重的一種災害。
地質災害發生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往往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后果將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突發性地質災害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崩塌、滑坡、泥石流屬于山地、丘陵地區典型的地質災害,在山地丘陵地區發生極其頻繁,造成的損失也比較嚴重。
②地質災害高發時期是什么時候?
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的高發時期:每年的汛期,特別是強降雨時期;地面塌陷的高發時期:干旱季節、久旱后突然降雨時期、附近有施工振動或抽水活動的時段。
③地質災害發生的前有什么特征? 滑坡發生前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緣出現裂縫,土體隆起,出現小崩小塌;2滑坡后緣裂縫急劇加大加寬;
3、巖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裂縫冒熱氣或冷氣;
4、泉水復活或干枯,水位突變;
5、動植物有異常,例如螞蟻、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雞鴨不回籠等現象。
崩塌發生前的前兆特征
1、有小崩小塌發生;
2、裂縫加大加寬、或出現新的裂縫;
3、巖石崩塌前有時可聽到摩擦聲、撕裂聲、錯碎聲;
4、出現熱、氣、水等異常;
5、動植物有異常。
泥石流發生前的前兆特征
1、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
2、上游山谷中傳來轟鳴聲 ;
3、有輕微的振動感;
4、動物有異常。
地面塌陷發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水位驟升或驟降,突然渾濁或翻沙、冒氣;
2、地面出現環狀裂縫并不斷擴展,局部產生地鼓或下沉;
3、地下有響聲。
④地質災害發生了怎么辦?
處險不驚、冷靜應對,立即采取措施,要先救人,不要貪戀財物;受災害威脅的居民要及時避讓,進行自救、互救;密切跟蹤災情和險情,加強監測,未確定其穩定性之前,撤離出來的人員不得匆忙又搬回去;服從安置,聽從指揮,不輕信災害謠傳和誤傳,消除恐慌心理,協助維護秩序與社會安定。
⑤常見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是什么? 避免崩塌、滑坡災害的措施
1、在工程選址中盡量避開已有或易于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
2、工程設計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開挖邊坡、堆放、棄土以及排水而誘發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減輕泥石流災害的措施
1、汛期生活和勞作應盡量避讓泥石流多發的河谷區。
2、加快退耕還林,加強植樹造林、防止亂砍濫伐,搞好水土保持,杜絕或減輕誘發泥石流產生的人為因素。
⑥農村建房選址如何預防地質災害?
嚴格按照新農村規劃進行建房;不要在滑坡體上、陡坡上建房;不要緊挨著陡坡坡腳、有危巖的石山坡腳建房;在緩坡上或其坡腳切坡建房,房屋與后面的陡坡之間要有足夠的防護距離;不要在山區的沖溝底部及沖溝口附近建房;地下巖溶發育區,先查明淺層溶洞并處理之,基礎應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條形結構。
⑦在野外工作如何躲避地質災害?
人們在野外工作時,如果遇到突發性地質災害應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讓: 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1、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2、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壩下,特別要保護頭部。
⑧身處地災險境如何冷靜逃生?
在滑坡災情面前,道先應保持冷靜,不要慌亂。應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方撤離。一般情況下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脫離危險地段。
處于滑坡體前沿或崩塌體下方時,只能迅速向兩邊逃生,向下或向上跑是非常危險的。在滑坡堆積區應向兩側高處跑,不能向滑坡正對面山上跑。滑體上的人應盡快跑出,到安全地段。崩塌往往伴隨滾石造成災害,躲避時也要往兩側跑。當逃跑不及時,可以躺在地溝或陡坎下。無法逃離時,找一塊坡度較緩的開闊地停留,不要和房屋、圍墻、電線桿等靠得太近。在泥石流區,只要聽到泥石流的聲音和發出的泥石流警報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山坡跑,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也不要停在凹坡處,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而在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對岸處,要跑到相當高度才安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離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