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八般兵器一詞,其實是由“十八般武藝”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最早見于南宋人華岳所著《翠微北征錄》中,卷七記載到:“臣聞軍器三十有六, 而弓為其首;武藝一十有八, 而弓為第一”,但文中并未詳細記載具體所對應的武藝。
在明朝時期,謝肇 淛所著《五雜俎》明確指出了十八般兵器的具體內容,卷五記載:“ 正統已巳(十四年, 即 1449 年)之交, 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 行教京師, 試其技藝。 十八般皆能, 無人可與為敵, 遂應首選, 然后卒不以勛業顯。 何也十八般? 一弓、二弩、三槍、四 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此后,十八般兵器所傳略有變化,但基本如謝肇 淛類似。明神宗萬歷天啟(1573——1627)人朱國楨在《涌幢小品》卷十二《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記載:“ 弓、弩、槍、刀 、矛劍、盾、斧、鉞、戟、鞭、锏、撾、叉、殳、鈀頭、綿繩、白打, 又稱為武藝十八事。”又載:“ 白打即手搏之戲, …俗謂之打拳, 蘇州人曰打手。”
明代抗倭明將唐順之在《武編》中記載:“ 軍器三十有六, 而弓稱首。 武藝一十有八, 而弓為第一。” 由于明末火器威力尚不高, 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 因此在軍器三十六, 武藝十八般中, 弓列第一位。 其余十七種武藝依次為: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槌、殳、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等。 拳術是其它武術的基礎, 有拳術的基礎, 才能較好地掌握器械的技法。
隨著時間的流傳,逐漸又新演變出幾種說法, 根據《中國武術大辭典》記載, 自清代以來主要分以下四種:
(1) 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锏、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 唯有后三件變為:代、扶、弓矢;
(3)指“ 九長九短” ,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
在(3)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 可能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 只教練套路的反映,詞匯說法的演變,也表明武術傳承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