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隋唐五代時期
【魏徵】
(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鄭國公。《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
【王勃】
(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學家,“初唐四杰”之一,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散文《滕王閣序》等為傳世佳作。著有《王子安集》。
【賀知章】
(659-744)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書法家。寫景詩清麗通俗。所作《回鄉偶書》曾入選教材。
【王之渙】
(688-742)字季陵,唐代詩人。善寫邊塞詩,意境雄渾。《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
(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清淡幽遠、長于寫景。《過故人莊》和《春曉》是其流傳千古的小詩。
【王昌齡】
(698-765)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
(701-761)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觀獵》等。蘇軾贊曰:“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出生于中亞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少時即顯露才華,博學廣覽,吟詩作賦,并好行俠。自25年起便漫游各地。天寶初年供奉翰林,因蔑視權貴而遭讒去職。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后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敗牽累流放夜郎,赦后漂泊,死于當涂。其詩雄奇豪邁,想像豐富,感情熾烈,充滿了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有“詩仙”之稱。
有《李太白集》。《望天門山》、《秋浦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越中覽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等被選入教材。
【高適】
(約706-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散騎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稱。其詩意境雄渾,情調蒼涼,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燕歌行》、《別董大》曾被選入教材。
【崔顥】
(704-754)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深得李白推崇,明人輯有《崔顥集》。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鞏縣(今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和李白分別代表著唐詩的兩座高峰。
少時即有宏大抱負,刻苦讀書,歷經10年漫游。安史之亂中,陷于長安,后在鳳翔任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又流亡四川,曾掛名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他一生坎坷,故其詩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其詩風格多樣,但以沉郁頓挫為主;眾體兼備,而以古體、律詩見長;語言精練而具表現力。
《兵車行》、《春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羌村》、“三吏”、“三別”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有《杜工部集》。先后入選教材的有:《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蜀相》、《兵車行》、《客至》、《旅夜書懷》、《詠懷古跡》、(其三)、《閣夜》、《登岳陽樓》等。
【岑參】
(約714-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著名詩人。官至嘉州刺史,有岑嘉州之稱。詩以七言見長,風格奇峻壯闊,雄豪奔放,是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與高適并稱“高岑”。有《岑嘉州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被選入教材。
【張繼】
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官至檢校詞部員外郎,有張詞部之稱。其詩多為旅游題詠,詩風爽利激越,不事雕琢。《楓橋夜泊》在日本影響深遠。
【張志和】
生卒年不詳。字子同,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代詩人。肅宗時曾待詔翰林,因事被貶,遇赦后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玄真子。能書善畫,長于音樂。他創制了《漁歌子》詞牌詞調,現存5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鷺飛”被中國、日本選入教材。
【孟郊】
(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詩人。年近50舉進士時,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詩以五言古詩為主,《游子吟》深入人心。因作詩刻意苦吟,好奇險,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他積極支持韓愈的文學主張,有“孟詩韓筆”之譽。
【韓愈】
(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
自幼刻苦好學,盡通六經百家。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維護中央集權,關心民生疾苦,反對官吏聚斂;思想上尊儒排佛,宣揚孔孟之道;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其詩力求新奇,摒棄陳言,對宋詩有很大影響。有《昌黎先生集》、《馬說》、《師說》、《祭十二郎文》被選入教材。
【劉禹錫】
(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
曾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而被貶官。其詩通俗清新,《竹枝詞》、《楊柳枝詞》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西山懷古》、《金陵五題》等詠史吊古之作也頗多發人深省之筆。有《劉夢得文集》。名篇《陋室銘》、近體詩《石頭城》被選入教材。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是我國古代繼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少時“力學不知疲,讀書眼欲暗”。因故被貶為江州司馬,后多年擔任地方官,對民生疾苦了解頗多,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形象通俗,如《秦中吟》、《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長恨歌》等均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佳作。有《白氏長慶集》。在日本平安時代出版的詩集就收錄其詩137首。《長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家喻戶曉。《賣炭翁》、《錢塘湖春行》、《琵琶行〈并序〉》被選入教材。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世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最后病逝于柳州,又稱柳柳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之一,與韓愈則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
他的詩風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游記和記傳散文最富特色,對后世散文影響深遠。代表作有散文《黔之驢》、《小石潭記》、《童區寄傳》和詩歌《江雪》、《漁翁》等。有《柳河東集》。《捕蛇者說》、《愚溪詩序》被選入教材。
【元稹】
(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附近)人。唐代詩人。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并稱“元白”,《田家詞》為其代表作。所作傳奇《鶯鶯傳》,即為后來《西廂記》故事的來源。有《元氏長慶集》。其詩在唐代即被介紹到日本,有廣泛影響。
【賈島】
(779-843)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唐代詩人。曾任長江主簿,故稱賈長江。其詩長于五律,注重詞句錘煉,為唐代著名“苦吟詩人”,自稱“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推敲”的典故即由其詩句“僧敲月下門”而來。《尋隱者不遇》為其名作。有《長江集》。
【李賀】
(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是我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像豐富奇特,語言新穎詭異。優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為后人廣為引用。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因晚年居住樊川別墅,故稱“杜樊川”。
杜牧博學多才,詩、賦、散文皆工,并擅長書法,以詩的成就為最高。詩風豪放疏朗,氣勢縱橫,尤善七言絕句,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過華清宮絕句》均為傳誦佳作,《江南春》被選入課本。《阿房宮賦》為唐代小賦的杰作,被選入教材。
【李商隱】
(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市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著名詩人。
其詩情致婉曲,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瑤池》、《賈生》是詠史名作;其愛情詩成就尤高,“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均為千古絕唱。《錦瑟》入選教材。
【李煜】
(937-978)字重光,號鐘隱,世稱李后主,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后主,詞人。國亡后被俘,囚禁至死。善詩文、音樂和書畫,尤工詞。前期作品風格柔靡,后期作品轉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為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