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連載(275)《先進篇》第8章,“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u)。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原文朗讀】
顏路:顏淵的父親,比孔子小6歲,名無繇(yóu),字路。請子之車:請老師賣了自己的馬車。子,對老師的尊稱。 槨(guǒ):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后所用的棺材有兩層,里層叫棺,套在外層的叫槨。顏淵沒有官職,所以不應該享受這種規格的待遇。鯉: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死時五十歲,當時孔子七十歲。不徒行:春秋時,大夫以上官員出行必須乘車,徒步行走是不守禮儀的行為。從大夫之后: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并代理過總理之職,列大夫之位。此時的孔子已去官多年,所以他不說“我位列大夫之位”,而自謙說我在大夫行列之后。顏淵去世了,孔子的其他學生和顏淵的父親顏路都想厚葬顏淵,又怕孔子不同意。可能是足智多謀的子貢出的主意,讓顏路出面去跟老師說,請求孔子賣了自己的車給顏淵買一個槨,看看老師怎么回答。孔子本來也不想厚葬愛徒,因為顏淵是一介平民,如果在棺外再加一層槨是違反禮制的。但這次顏路只是請老師把車賣了給顏淵買一個槨,便就事論事回答道:“不管是有才能,還是沒才能,說起來顏淵和孔鯉畢竟是我們各自的兒子,況且顏淵和我還情同父子,我這個做父親的,總得對兩個兒子同等對待吧。去年孔鯉死了,也只有內棺而沒有外槨呀。我不能賣掉車子徒步行走而給他置辦外槨,畢竟我也曾位于大夫之列,按照禮制規定,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呀。”1、千百年來對本章的很多種解讀都說得不是很清楚,讓人一下子弄不明白原委。這件事情的經過和情節比較簡單,顏淵死了,他的父親跑去請求老師賣了車給兒子置一個外槨。孔子回絕了顏路,并說了兩點主要原因,一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沒有外槨,二是自己怎么著也算是個大夫,大夫去辦公事必須要乘車的。千百年來的學者都主要從字面上直接翻譯了一下,并沒有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背后的玄機交代清楚,導致世人產生了很多疑惑。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顏路作為孔子的學生,他當然知道車輿象征大夫的身份,為什么會提出讓老師賣車這樣無理的要求?為什么不提出讓老師賣其它物件?其二,孔子真沒有錢給愛徒買一個外槨嗎?因為他之前曾全程料理過無家可歸的朋友的喪事,在《鄉黨篇第十》中曾記載,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其三,即使孔子沒有錢,還有那么多當官的弟子,他們很容易就能籌夠這點錢。其四,孔子用大夫需要乘車的借口來搪塞,這個原因顯得很牽強。其五,這段話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我們看一下錢穆先生是如何回答這幾個問題的,在《論語新解》這本書中,錢穆的原話是這樣說的,“謂顏氏家貧,孔子何不能為辦一槨?顏路請孔子助槨,何為獨指明欲賣孔子之車?孔子不欲賣車徒行,豈更無他長物可賣?且孔子之車,當是諸侯賜命之車,豈可賣之于市?而顏路請之。孔子在衛,曾脫驂(cān)以贈舊館人之喪,至是必別買有驂,顏路何不以賣驂請?竊謂孔子距今逾兩千五百年,此等細節,豈可一一知之。所知者,伯魚卒,孔子年已七十,不為辦槨。翌年,顏淵死,孔子亦不為辦槨。此則明白可知者。若上舉諸疑,瑣碎已甚,豈能必求答案。有志于學者,不宜在微末處騁才辯,滋枝節”。錢穆先生的話是什么意思?錢老說,時代太久遠了,我們今人不要在這些細枝末節上刨根問底。作為國學大家,錢穆先生肯定非常清楚這些來龍去脈,只不過他老人家不愿意大家把精力花在這些上面,所以就沒有給大家交代明白。《論語》中有很多話表面上看似非常平淡,好像沒有任何味道,猶如廢話一般。其實,背后卻有深刻的寓意,本段話也一樣,所以我們有必要把以上那幾個問題徹底梳理清楚。2、我們徹底梳理一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這些話語背后的深刻寓意。孔子70歲時兒子孔鯉死了,71歲時愛徒顏淵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能不悲痛欲絕嗎?但當顏淵的父親顏路請求自己賣車給顏淵買外槨時,孔子委婉地拒絕了。為什么呀?孔子主要是從禮制的角度來考慮的。什么是“槨”?就是在棺材外面再套上一層。“槨”字左為“木”右為“郭”,一座城池四周要有城郭圍著,一個棺材外面也要有“槨”圍著。什么人才能用“槨”?《周禮》規定說“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顏淵和孔鯉都沒有做過官,還夠不上最低一等的“士”,只能用棺材,沒有資格用“槨”。顏路只比孔子小六歲,是孔子最早的學生,跟著老師這么多年,當然對這些禮制非常熟悉,也知道自己的兒子沒有資格用“槨”。學生們都知道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想著厚葬顏淵,以此安慰一下悲痛欲絕的老師。但他們又怕老師不同意,怎么辦?可能是足智多謀的子貢出的主意,讓顏路出面懇請老師賣掉自己的車子給顏淵買一個槨。果然悲痛中的老師沒有識破他們的小伎倆,就事論事說自己不能賣車,而忘了說最關鍵的禮制上的原因。不過,孔子最后兩句話說“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也點到了禮制這個話題。可能是想拐彎抹角提醒顏路,之所以不給顏淵買外槨,不是我小氣,而是因為違反了禮制啊。為什么孔子把禮制看得這么重?是因為孔子一輩子都在克己復禮,同時對違反禮制的行為深惡痛絕大加貶斥。大家還記得,在《八佾篇第三》中有三個章節,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bǐ)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yuè)何?”。以季氏為首的三桓,都是魯國的大臣權貴,他們在家里祭祀時違反了禮制,孔子這時候才30歲左右,還是一個平頭百姓,他都敢勇敢站出來大聲罵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而現在輪到了孔子自己處理愛徒的喪事,他也肯定不會一絲一毫地逾越禮制。孔子在處理自己最心愛的弟子的喪事時,不敢有絲毫逾越禮制的舉動行為。這件事可以給我們后人什么啟示呢?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一視同仁秉公辦事,不分親疏內外,更不能感情用事而網開一面。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