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原始篇
《原始篇》闡明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xué)。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原始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德、仁、義、禮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運動和社會平衡的準(zhǔn)則,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guī)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凈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德,就是指人順應(yīng)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而盡其所能。。
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fēng)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chǎn),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圣人經(jīng)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yǎng)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誠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zé)人之心責(zé)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zé)o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jì)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yè)、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dāng)嘁病?/span>
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xué)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
大抵事君、奉親,必當(dāng)進(jìn)退;承應(yīng)內(nèi)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倫之序。
'禮’是規(guī)范全社會的道德行為之規(guī)儀和準(zhǔn)則,無論在家在國,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國家、社團(tuán)的集體活動,小到個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這樣,社會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際關(guān)系才能和諧融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
禮,待人處世的禮儀和禮節(jié),是文明的象征。講究禮儀既是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guī)范,兢兢業(yè)業(yè),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guān)系所排列的順序行事。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dāng)?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dá)乎去就之理。
盛衰有道,成敗有數(shù);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國昌盛,盡心而行;君若無道,不聽良言,其國衰敗,可以退隱閑居。若貪愛名祿,不知進(jìn)退,必遭禍于身也。
能審理、亂之勢,行藏必以其道,若達(dá)去、就之理,進(jìn)退必有其時。參詳國家盛衰模樣,君若圣明,肯聽良言,雖無賢輔,其國可治;君不圣明,不納良言,儔遠(yuǎn)賢能,其國難理。見可治,則就其國,竭立而行;若難理,則退其位,隱身閑居。有見識賢人,要省理、亂道理、去、就動靜。’
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yè)成敗的規(guī)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jìn)的原則。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君不圣明,不能進(jìn)諫、直言,其國衰敗。事不能行其政,隱身閑居,躲避衰亂之亡;抱養(yǎng)道德,以待興盛之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君臣相遇,各有其時。若遇其時,言聽事從;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臨時而動,遇機會而行。輔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國事,當(dāng)以恤軍、愛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賢臣。
不遇明君,隱跡埋名,守分閑居;若是強行諫諍,必傷其身。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識時務(wù)、曉進(jìn)退,遠(yuǎn)保全身,好名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