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以北的唐代帝王陵,以其恢弘的氣勢和眾多的石雕群聞名于世。陵墓石刻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繁多、題材之廣泛、技藝之精湛,氣勢之雄偉,可謂空前絕后,它標志著中國古代的陵墓雕刻已經走向高峰。
世人稱關中唐十八陵,指的是唐獻陵、昭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莊陵、章陵、端陵、貞陵、簡陵、靖陵。
除了這十八陵之外,還有一些唐代貴戚陵墓前也有類似于帝陵的大量石刻,有唐代追封的先祖陵永康陵、興寧陵、武則天之母順陵,以及位于河北省隆堯縣的建初陵、河南省偃師縣的恭陵。
陵墓石刻是墓主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征。從唐代陵墓石刻的題材、造型和雕刻技法等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為初唐,以獻、昭兩陵的石刻為代表。其特征是陵前石刻尚無定制,題材內容以紀功為主,安放石刻的位置也不一致;
第二時期為盛唐時期,包括恭、乾、定、橋四陵。恭陵位于洛陽市偃師縣緱氏鄉,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因李弘沒有稱帝,故未計入唐代帝陵之列。恭陵東、西、北三門外雙闕之前均陳石蹲獅1對。陵前南門神道兩側列置石刻,自南端起計有華表1對、飛馬1對、石人3對、站獅1對。
恭陵的這一石刻群組合開創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此后的乾陵石刻基本上仿照于此,只是在數量和種類上有所增加,完備了唐代帝陵的陵墓石刻制度。
從文獻記載來看,乾陵陵園四門外各有石獅1對,北門立石馬3對,南門外有立像61尊,述圣記碑、無字碑各1通,石人10對,石馬及牽馬人各5對,駝鳥1對,翼馬1對,石柱1對。
其中除少數民族首領石像屬于表彰威武以外,其余都是作為“儀衛”的陵前石刻群。此后,各陵石刻除無述圣記碑、無字碑、61尊王賓像外,均仿乾陵布局,僅稍有變動而已。這一時期的石刻群,氣魄雄偉宏大,體現了大唐帝國的雄風。
第三時期為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豐、景、光、莊八陵。其特點是石人中出現了相對而立的文臣和拄劍武臣,石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體態無力,線條松散。說明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已由盛轉衰。
第四時期為晚唐時期,包括章、端、貞、簡、靖之陵。這時期陵前石刻的特點是體態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已瀕臨滅亡。
唐陵神獸石刻,是唐代帝王陵墓修建的一部分,是社會上層意識的體現。梁思成評唐代雕刻,成熟自信為首要。根據唐陵神獸石刻來品評唐代藝術的風格仍具有價值。
唐代墓前列置石刻規定七品以上立碑,五品以上才有石獸?!拔迤芬陨狭⒈な旛?,高不得過九尺。七品以上立碑,趺上高四尺。其獸等,三品以上六事,五品以上四事?!闭w粗略考量唐代石獸,乾陵藩臣雕像群化及文臣武將的列置,還有鞍馬牽馬人石刻的出現等等,都是重在對現實級性在陵墓建制上的彰顯。
除了神獸石刻,其他石刻類型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這些石刻是最高統治集團的政治工具的說明書,此后的直至明清陵墓石刻的總體結構皆以此為模范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據學者統計,唐代帝王陵墓的大型石刻總數在1000余件以上,其中不少是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品,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獻陵的石虎、石犀,是唐代初期帝陵石刻中難得的藝術珍品。石虎造型兇猛,它那機敏覓食的眼神,剛勁有力的腿部,生動地刻劃出了虎的性格特征;石犀的造型尤為生動,十分憨態可掬,雕琢粗中有細,質感特別強烈,栩栩如生,似緩步迎面而來。
“昭陵六駿”更是中國古代陵墓雕刻史上繼西漢霍去病墓“馬踏匈奴”之后的又一偉大杰作。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為了紀念六駿,唐太宗令繪六駿之形雕于石屏。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雕刻了六駿逼真的形象。據傳說,六駿形象出于唐代大畫家閻立本之手,雕刻家再依其形制雕刻于石屏上。
石屏高約五尺,寬約六尺,石屏右上角或左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首贊美詩,由唐代菩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
從文獻中得知,六駿中的“特勒驃”是唐太宗半宋金剛時所乘的坐騎,排列在東側第一,黃白色,喙微黑色。贊曰:“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排在東側第二的“青騅”,是唐太宗鎮壓竇建德農民起義軍時所乘的坐騎,蒼白雜色,前中五箭。贊曰:“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p>
東側第三為“什伐赤”,它是唐太宗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純赤色,前中4箭,背中1箭。贊曰:“瀍(音“chan”)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p>
西側第一為“颯露紫”,這是唐太宗攻打東都洛陽王世充時的坐騎。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音“zhe”)三川,威凌八陣?!保晃鱾鹊诙椤?strong>拳毛騧(音“gua”)”,為平劉黑闥時所乘,黃馬黑喙,前中6箭,背中3箭。贊曰:“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西側第三為“白蹄烏",這是唐太宗和薛仁杲作戰時的坐騎,純黑色,蹄俱白。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p>
這六匹駿馬,三匹作立狀,三匹作奔馳狀,神態迥異,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尤其是“颯露紫”最為傳神,它刻有大將邱行恭正在受命為太宗坐騎拔箭的情形。中箭后的“颯露紫”垂首而立,且因生理上的劇痛,本能地向后退縮;邱行恭欲拔不忍的愛馬之情,在浮雕中得到了惟妙惟肖的體現和反映,這真是一件人馬難分、情感深摯的絕世佳作。
順陵南門外的一對石獅,為盛唐帝陵石刻藝術的典型代表。其中東側一頭鬢毛卷曲后拔,四肢強勁有力,貯立張口似吼,胸前有三塊堅實的肌肉隆起。整個形體飽滿威武,體積感強烈;西側一頭與東側一頭在造型上基本相似,只是抿口露齒,鬃毛為波浪式,前胸較窄,前腿直立,后腿交錯,貯立凝視遠方,形象比較溫順。這是現存唐代陵墓前的石刻動物中最雄壯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乾陵同樣以石獅雕刻得最為精湛。通過巨頭卷毛、突目、隆鼻、闊口、利齒等表現手法以及昂首挺胸、前肢挺拔的雄偉姿態,生動地刻畫出一個兇猛異常的獅子形象。它巍然蹲坐于陵門,威儀森嚴,令人望而生畏,充分體現出唐代帝王的專制獨尊和陵寢的神圣不可侵犯。其他石刻,如石人、石馬、朱雀等也雕刻得非常精致,生動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