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下的畫作
不知各位對這部當時可謂風靡的電視劇是否仍有印象,小編可是反復看了十幾遍,選秀時夏冬春說“我這可是蘇繡”蘇繡又是什么,不知各位有沒有小編一樣的好奇呢。
甄嬛傳劇照
銀針點點輕落,纖巧身軀游走,穿梭覆雪紅梅,掀起幽然凝香,拂過雛鶯羽翼,啼鳴婉轉新枝。繡線隨之飄下,沒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又或是冬日水落而石出,凝神細賞下,依稀中香亦如故。
蘇繡——錢菊鳳《秋荷》
從其歷史說起,早有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而歷經二三千年歷史,刺繡這門古時又稱針繡的工藝,在時間的沖刷下不但不減當年,還被賦予了底蘊與生命。而其中一種形式,“十字挑花”,便是廣為人知的十字繡,它初出于唐宋盛于明清,期間由土耳其傳至意大利后,方于歐洲興起流行熱潮。
長江黃河兩岸,黃土高坡處,無論冰天雪地又或是四季如春,廣闊的河山及地域包羅、容納了或近似或天差地別的文化特征。由于地方差異變化,產生了如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在五十六個民族多種多樣的風俗、傳統下,以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又各成一派。
蘇繡欣賞
十九世紀中葉,伴隨著繡品逐漸進入市場以及進一步的流傳與興盛,四大名繡逐漸形成,其中包括以精美細膩著稱的蘇繡,栩栩如生的湘繡,繁而不亂華而不妖的粵繡,融合濃厚地方特色的蜀繡,它們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成為主要運輸商品之一。
蘇繡——香囊
蘇繡
常以“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概括的蘇繡,絕對能稱作藝術品。蘇繡,顧名思義源自于蘇州,它源于當地吳縣一帶,繼而在其周圍地區城市迅速發展。其針法不留痕跡多以套針,加之混合多種近似色絲線相錯,明暗漸變顯得極為自然和諧。也因此,蘇繡的仿真度可與筆墨相較高下,層層暈染,近實遠虛,細密相疊,實可譽為“東方明珠”。
現近代湘繡——《六駿圖》
湘繡
湘,一眼便聯想到湖南。湘繡源于湖南長沙,以其為中心向外發展。湘繡,繡虎虎欲咆哮,繡鳥鳥將啼鳴,多與國畫題材近似吸收水墨畫文化之精髓,以灰白色系為主,素雅逼真。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無論何種形式,細節上的一鱗一羽,一瓣一葉,無一不是細細雕琢,針針斟酌。以絲絨為主,經特殊溶液處理不起絨,平整精良。
湘繡欣賞
粵繡
粵繡分為廣繡與潮繡。在唐蘇顎《杜陽雜編》中南海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有一“巧”字,粵繡便可用此字描述,它的光影明暗的捕捉令整幅繡品熠熠生輝。
粵繡——清《百鳥朝鳳》
此流派下,繡品構圖充實飽滿,圖案相錯,卻勝為和諧,絲毫沒有過分華貴,或是細節堆積的累贅感,就如《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中對明末清初相關粵繡的描述“鋪針細于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于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
粵繡欣賞
蜀繡
于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紗針、蓋針等針法暈染之下的蜀繡,又名川繡有"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之名。題材以民間特色,花鳥魚蟲為主,當然,其中自然還不能少了熊貓,邊緣齊整色彩艷麗。相較于注重仿真,也就是藝術中的寫實派、現實主義風格的繡派而言,蜀繡突出的是靈動感與活潑性。
蜀繡欣賞
從古至今,刺繡集結了歷史長河中婦女卓越超群的智慧與細致靈巧的心思,也是一種美好的期許與愿望,唐五代朱絳的《春女怨》中描繪
“獨坐紗窗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
蜀繡——《熊貓美樂》
一針一線下,繡女的技藝、才華絲毫不輸于畫家筆下的水墨丹青,同樣的靜中不乏靈動,栩栩如生。一幕幕匯聚結晶的藝術品之下,不斷豐富發展的針法流派之下,與舉世名畫一般,傳達了不同的性格,思緒,情感甚至是人生。
這些流派里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小編已經被金碧輝煌卻不俗的粵繡深深吸引了呢。
作者:霖夕未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