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現代的“玻璃杯”
隱藏著2000年的智慧
這樣的玻璃杯看起來十分普通,每一個中國家庭當中大概都會有那么兩只,但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杯子和一件稀世珍寶撞臉了呢。
1990年10月下旬,十分平凡的一天,杭州市半山鎮的一個小鄉村內,一個磚瓦廠的工人正前往黃鶴山西麓的一處小溪塢內,同往常一樣取土燒磚,時值金秋,天高氣爽,并無任何與往常不一樣的地方。
可能是因為前些日子幾場秋雨的沖刷,土層松軟塌陷,幾個工人沒挖了幾下地上忽然出現了一直徑不到一米的洞口,膽大的好事者把手伸了進去摸索,忽然感覺摸到了什么異樣的堅硬之物,剝去上面的土殼,觸手堅硬圓實。半山鎮一代自從20世紀80年代就幾乎年年都有秦漢墓葬被發現,幾個工人知道,這是挖到寶物了,立刻合力將坑洞周圍的土清了個七七八八.......
幾天后,當地公安局接到了報案,附近的村民反應,有幾個樣式古怪的物件出現在了當地的古玩店里。公安部門立刻對失竊文物展開了追查,賣出的文物中的絕大部分都被追了回來,其中就有一套十分珍貴的原始瓷編鐘,這類編鐘一般只有貴族在宴饗和祭祀時才使用,小小的半山鎮,究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珍貴文物呢。
相關的消息被立即向上級相關部門反應,層層傳遞,很快就傳到了當地文物部門的耳朵里。為了弄清楚情況,文物部門決定對這個地方地方進行搶救性發掘。10月底,考古隊進駐,展開搶救性挖掘。不負眾望,這座“戰國1號墓”隱藏得很好,沒有被盜掘過,出土的陪葬精品器物就有34件,如瑪瑙環、玉璜、玉虎等。根據墓葬的規模和陪葬器物的品種看,墓主的身份絕對不是普通百姓,很有可能是當時杭州的行政長官或軍事首領。一座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大墓,就這樣出現在了世人的視野里。
這座被稱為石塘村戰國一號墓,是杭州地區首次發現的較大型的先秦墓葬。墓葬中,一共清理出了,水晶,瑪瑙,琉璃,玉石等各種材質的附葬器共五十一件,咱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件稀世珍寶就是在這次發掘工作中出土的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現代的玻璃杯。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據說在對這座戰國大幕進行清理工作的時候,。當工作人員挖到一米多深時,泥土中出現了一抹晶瑩的色彩,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清理,他們將這件器物挖了出來,發現竟然是一只令人疑惑的“玻璃杯”。偶然、巧合、幸運匯集在一起,才有了一尊稀世水晶杯的出土。
從外表上看起來,這只杯子就像是大眾家中普通的玻璃水杯一樣,因為質地堅硬,兩千年的時光在上面留下的痕跡也微乎其微。同很多人一樣,編者在第一次看到這件造型質樸大方的水晶器具之后都不敢相信這是戰國時代的文物。
這只杯子在出土之初就曾倍受這樣的質疑,幾乎是重見天日之后的第一時間,他就被送到了北京的相關文物機構進行碳十四等元素的相關鑒定,最后的鑒定結果就是,這只杯子確實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空,被封土和時空掩埋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已經足足有兩千多年了。
因為金屬資源的相對缺少,中原地區一直廣泛盛行著發達的玉石文化,戰國時期的中華文明已經擁有了很強的玉石加工能力。與玉器相似,這件看似現代玻璃制品的杯子,其實是用整塊優質的天然水晶雕刻琢磨而成。僅從外觀上來看,杯身上的自然裂紋和底部中部的絮狀天然結晶就是這個杯子出身的良好證明。同時期形制類似的玉質器具更說明了當時的中華文化確實有這樣的加工能力。
事實上,水晶制品出現的時間很早。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了利用水晶材質制作小掛件,但是即使是在戰國年代之后,也很少有那么大的水晶器物被發現。在西亞阿富汗地區的出土文物當中也曾經出現過工藝精美疑似“穿越”的水晶杯。但是與這件戰國水晶杯相比,高度也只有一半左右。戰國水晶杯確實是毋庸置疑的稀世珍寶。
早在2002年,這件戰國水晶杯就進入了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名單,和大名鼎鼎的后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編鐘、三星堆青銅神樹、秦始皇銅車馬、馬王堆襌衣等珍貴文物共稱國寶。作為中華文明先進優越的象征,得到了國家的妥善保護。
這件珍貴文物現在館藏于杭州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參觀,見證這兩千年前的奇妙智慧。